![]() 形成概念的方式,就是與原始資料進行持續不斷的對話。 從低到高:屬性-維度-概念-編碼-屬性/主題 分析的焦點在于,從資料中建構概念。 第一,開放編碼:將資料分成可操作的片段; 第二,隨身攜帶這些片段,賦予思想; 第三,尋找概念:賦予這些思想以概念名稱,代表蘊含在資料中的思想。這要求,研究者要“在盒子外思考”,要把對研究中的預期放在一邊,讓資料以及對資料的解釋來引導分析。這個時候,最偉大的工具就是,頭腦風暴,直覺和思維,以及放松。 扎根理論和現象學的不同之處在于,將會引導研究者關注情境(結構)和過程(行動/互動),引導起超越描述,而發展一種理論解釋。 從頭到尾通讀材料,不要在材料旁邊寫東西、劃線做標記或做筆記。這個時候,只需要感同身受地走進參與者的生活中,感受他們所經歷的,傾聽他們告訴了我們什么。 從一開始就與資料“密切接觸”,會使得后面的分析更容易。 但分析者一定要過于陷入,把大量的原始資料放在標簽之下。(這是我在博論中期前,所犯的錯誤) 思考是質性研究的靈魂,像發動機一樣驅動分析過程,并將研究者帶入分析過程之中。 在分析資料的時候,所思考的將作為一個備忘錄呈現,且每一個備忘錄都將以一個概念作為標簽。(我在博論前期收集資料時,雖然寫了田野漫談的文檔。但是,我卻忽視了將其敷于概念以標簽。。) 編碼的名稱會隨著對每一個引用所包含的思想,反復考慮而改變多次。(已經體會到這一點) 研究者需要在開始時,就將較低層次的解釋性概念從哪些將其組織起來的更大的思想或更高層次的概念區別開來。如果一開始不去區分的話,那么可能導致積累了一大堆的概念,卻不知道如何將這些概念組合到一起。 在資料中尋找概念的同時,還需要在備忘錄中中記錄下和資料之間的精神對話。而在備忘錄中,需要不斷地問問題、做比較、寫出想法,并且做頭腦風暴。盡管枯燥、乏味,但這是一個激發思維的過程,幫助分析者從內心層面去感受資料。 分析者在分析資料的同時,提問題、做比較時自然的。盡管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體驗,但是隨著處理被訪者的資料越來越多,呈現的意義也會越來越明顯。 對資料進行頭腦風暴所提出的概念,都是暫時性的。這需要對后面的資料進行詳細的檢查,隨著分析結果積累,這些概念需要增加、修改或者丟棄。 概念/編碼的清單,往往圍繞分類展開,分析者需要時刻有將資料范疇化的心理準備。如人員的分類,空間的分類,矛盾,策略,體驗,情感,變化,過程等。 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需要分析者不斷地機敏地提問,把這個整合資料的過程,使得不可見的東西變得可見,這是一個連接和搭配前因后果的過程、推測和驗證的過程、校正和修改的過程以及提議和辯護的過程。 頓悟的點 分析者對資料進行越多的分析工作,則更有可能出現“啊哈”的頓悟體驗或者產生“洞見”。 解釋不是一成不變的 解釋隨著資料的積累不斷修改,而新的洞見以及隨后對分析體系的修改,常常等到研究結束仍在發生。 比較在概念層面上進行 對每一段資料都要詳細審查,如果新資料在概念上與先前的訪談資料相同,那么就用相同的概念名稱對其編碼; 如果有新的東西,則加入新的屬性和維度清單。 基于理論提出問題 研究基于理論提出問題,并且指導著接下來的資料收集,循環往復,直到概念飽和,研究能夠構建一個前后連貫的解釋性故事。 ![]() ![]() 資料分析的三個步驟:開放編碼、軸向編碼和核心編碼。其實,就是一個逐步歸納和抽象的過程。 在這里,作者特地強調了軸向編碼的概念。其實就是把較低層次的概念和較高層次的概念連接了起來。有個比喻很有趣,這就像將一些列相互連接的積木放到一起,建造一個金字塔。 ![]() ![]() 提問題和做比較,是主要分析策略。 分析的時候,要不斷地去問,誰,什么時候,為什么,如何,結果等問題,分析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加敏感,這也可以提醒我們究竟要在資料中搜尋什么。 ![]() ![]() 我們可以用計算機來保留一個動態的概念清單和備忘錄記錄,幫助我們轉變觀念、回顧和查閱現成的東西。但是,計算機不能代替人思考,我們必須思考,必須撰寫備忘錄。 在開放編碼的過程中,概念/類屬之間有交叉或關聯。我們不斷地對資料進行檢驗,也不斷地在進一步分析中接受、修改和拋棄。 概念是擴展的,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是交替進行的。 只有與資料互動,相關的問題才會出現。在展開的概念基礎上提出的問題都來自資料,為了回答,有時候只能再次回到田野中,去收集更多的資料。這其實就是抽樣的過程,遵循的是一種邏輯思維。 情境:引發問題的一系列條件或個人通過行動/互動/情感對其做出反應的情況。(條件+結果) 分析情境這個步驟,是將起初雜亂無章的開放編碼與已經初步形成上下級的屬性/維度概念,串聯起來,為接下來的理論抽樣做準備。 探究情境的時候,要分清微觀情境和宏觀情境;探究過程的時候,要注意個體在行動/互動/情感中所做出的反應。 如何培養自己的理論敏感性? 必須在資料中沉浸一段時間,然后才能發現資料的意義。敏感性隨著和資料的接觸而逐漸增加。分析資料就像是剝洋蔥,每剝一層,就更加接近資料的意義。 分析情境的時候,可以不斷去追問,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點、什么時候和什么原因。 質性研究一定不能操之過急。必須要留出時間去培養敏感性,留出時間讓思想的演化發展得以產生。如果不愿意去做詳細的類型分析,試圖通過簡單、走捷徑的方式去做質性研究,那么就難以發現資料中的意義和新鮮感。這一點,很好地提醒了我之前所犯的錯誤。 四 將過程納入分析 過程:在回應事件、問題中或者作為實現目標的一部分,而出現的持續不斷的行動/互動/情感流程。也就是說,結構性條件產生了這些事件/問題/目標,而在回應中,又產生了行動/互動/情感(結果),這些結果也可能是策略性的、日常性的、隨機的、新穎的、自動的或周全的。 在將過程納入分析時,在最后的最后,要呈現一個總結性備忘錄,這個總結性備忘錄呈現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畫面,使得結構與過程(行動/互動/情感)相匹配。 五 整合類屬 整合:將一個核心類屬以及其他類屬聯系在一起,并提煉和整理的過程。 反面案例:雖然研究者可以持續搜集資料,以尋找反面案例,但是反面案例并不必然會否定分析者的概念化結果。 理論飽和:屬性、維度及其變化形式上的充分發展和飽和。 所有的概念都來源于資料,但是理論不能構建自身,因此,還是需要分析者通過參與者所提供的資料建構的一種構念。 最后在提煉理論的時候,需要提煉邏輯上的斷裂,以及運用已經撰寫的和整理的所有備忘錄來填充每個主要類屬。 整合是最難的,這需要研究者再次篩選和整理所有的備忘錄,尋找關于這些類屬如何能夠恰當地組合到一起的線索。 質性研究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這種藝術,能夠在資料的基礎上,讓“研究方案發揮作用”,并在備忘錄的資料中獲得洞察力。當方案存在邏輯上的斷裂時,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設計,直到分析的故事按部就班且感覺良好。 以上內容,取自《質性研究的基礎:形成扎根理論的程序與方法》的P169-2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