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寫了《為什么要學習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還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它的存在主要是讓我們形成健康的模式,促進進步,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幸福。 關于學習積極心理學有三點理由: 第一:我們的關注點 上一期寫了關于瑪瓦·柯林斯女士,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她用積極學習法幫助孩子們從消極的被動受害者變成了積極主動進取者。 這些孩子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整天游手好閑。當地教育者總是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孩子老實待到校園里,而不是在外打架斗毆,吸食毒品呢? 直到瑪瓦到來,重新構建新的問題,“如何培養并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呢”,不同的問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 在她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優點,小到孩子穿的襪子顏色,大到孩子在課堂回答的問題,只要去發現總能找到孩子們的優勢。 我們著眼于生活積極的一面,把關注點放在自身優勢上,現實遇到的問題也會發生改變。 就如深陷污泥中,有人看到的是前路泥濘,有人卻看到了漫天星空。只要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生活的風景可能也會大不相同。 她的書中有一句話很受用,如果你得到的是不喜歡的檸檬,那為何不沖一杯檸檬水呢? 第二:幸福,幸福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否定不幸的 當我們研究積極心理學著眼于效用時,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快樂、幸福上。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并不是解決了不快樂,我們就能立即快樂。 幸福與不幸,快樂與焦慮都是彼此關聯著!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不經歷痛苦和焦慮,不經歷挫敗和無助,是無法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的。 當我們的情緒處于抑郁或焦慮狀態時,也很難一下子開心起來。Tal教授也指出單純擺脫焦慮和抑郁困擾并不足以使我們幸福,想要獲取幸福我們需要進一步行動。 教授舉了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如果我們消化不良,就很難享受到美食。 首先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消化不良這件事,如果這件事解決了,也不能保證我們立馬就能享受到美食。 我們必須走出去,去找一家美食店。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消除了困擾并不能直接解決問題,我們得向前一步。 當然,擺脫消極的情緒并不意味著我們自動就擁有了積極的情緒,幸福也并不是伴隨痛苦遠去即可生成的。 為了擁有積極良好的情緒,我們必須培養一些品質,幫助我們擺脫生活的羈絆,獲得幸福的意義。 第三:從疾病模式轉為健康模式,從0-1的過程 大多數人認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克服自己的不足。 于是,我們一生都在和自身做對抗,尋找不足,完善不足,在自卑與自責雙重壓力下奢望獲得自信和自尊,這種模式顯然是疾病模式。 如果畫坐標軸線的話,我們一直處于0-1之間的數值中。 想要從疾病模式轉為健康模式,就要重新歸零,培養自己的積極面,認清個人熱情所在。在人生過程中詢問自己,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我有哪些優勢? 問題創造現實,同樣也引發探索。在積極的探索過程中,必定會經歷一些痛苦和困難。 對于積極者來說,它們是鋪路石。對于消極者來說,它們卻是絆腳石。 疾病模式與健康模式疾病模式是,在你不健康的情況下,你要想辦法戰勝疾病。 健康模式是,你不健康,那就去關注你的健康問題,強化你的健康,培養你健康的能力。 健康模式與疾病模式不同的是,它致力于培養你自身的能力,培養你的優勢,培養正確的人際關系,培養積極面其實是強化面對困難的勇氣。 隨著日積月累的強化,你所在意的消極方面也在慢慢減弱。 就如孩子的成長一樣,想要孩子不生病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治療,而是發現和強化健康,培養和創造他的免疫力系統。 這樣的免疫力系統雖不能掃清所有的疾病,但是它可以讓孩子得病的幾率下降。 從心理學層面上來說,如果我們構建了強大的內心,即使生活遭遇大的磨難,也不至于一下子被擊垮。 一個簡單易理解的例子:一塊莊稼地,想要避免這塊地長草,最有效的方式并不是去除草,而是在這塊地上種花、種莊稼。 于我們而言,培養積極的一面其實是在預防消極的一面。關注優勢的一面,其實也是間接的彌補短板。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宗旨就是,我們要學會多個角度看待和感受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應對困難的能力,培養健康的模式,以積極的問題去創造現實。 積極心理學的前提第一前提:搭橋 學習積極心理學有五個前提,第一個前提就是搭橋,在不同學科和思想間搭建橋梁,在學術和社會之間搭建橋梁。 在學術界的人們從根本上把世界分為兩個部分,真實世界是在外部,是骯臟的,庸俗的。而在學術界是崇高的,理想的。 對于大學來說,最重要的是和現實相聯系,而不是隔絕現實,盡可能地在真實世界中去參與,去實踐,去積累,去適應,接受現實的一切,消除象牙塔和現實之間的隔閡。 這個世界上需要的是具有實踐精神的理想主義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不管放在哪個時代都不過時。 想要改變世界的愿望,是每個學生的心愿。光有愿望還不夠,我們必須結合實踐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生活里去。 1、冥想 冥想在極大程度改變我們的大腦,幫助我們釋放消極情緒,培養積極的情緒。當遇到痛苦和磨難時,我們就會變得堅定、自信。 2、運動 一周三次的身體鍛煉,每次鍛煉30分鐘,會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增加腦內神經遞質的釋放,提高人的專注力和注意力。 3、處理沖突 解決沖突最好的方法就是,設立集體實現的目標,讓有矛盾的人一起完成。我們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開一場座談會,讓雙方認錯。 4、贊美 贊美的方法很重要,不加區分的贊美是沒有用的,反而傷害大于幫助。對孩子來說,表揚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比單純說你很棒更重要。 第二前提:想要做有實踐精神的理想主義者,就要相信人都有改變的可能。 從心理學的角度,相信改變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明尼蘇達雙胞胎研究是心理學領域最有名的研究之一,這個研究主要是想弄明白基因到底有多重要,通過研究分開撫養長大的同卵雙胞胎。 在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相似程度讓人難以置信,愛好和性格基本一樣。 于是心理學家發表了一篇文章《幸福是種隨機現象》,文章提到“也許渴望幸福就像渴望身高一樣,是徒勞的。” 顯然,得出這個結論是片面的。人們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是書中一段情節,或是朋友的一句鼓勵改變其一生。所以說,幸福水平是由個人經歷而變得起伏不定的。 沒有所謂的幸福基因,人類的幸福水平并不是恒定不變的。研究出的特例總能引發人們的興趣,拓展我們的想象力。 我們不能用特例代表整體,我們研究的目標不僅僅鎖定感覺幸福的人,也要把焦點放在如何形成幸福的良好關系。 推薦書籍和參考來源《胡桃夾子》 ps:分享《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書中的一句話,希望每一位父母可以告訴自己的孩子: 你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和你一樣,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兒時,世界才會為你敞開一條道路。 所謂個性,就是你了解的那個自己,而不是別人認為的那個你。在這個世界上,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葉子與豌豆,加★星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