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西方史學的四大轉向、文學的五大轉向及哲學的八大轉向

     畢生談 2023-11-14 發布于北京
    壹:西方史學思想的四階段
    在討論西方史學思想發展的歷程時,我們也很有必要將西方的史學發展劃分為幾個階段,以利于分析和討論的進行。在這里,我主要根據陳啟能研究員的觀點,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古典史學,即古希臘羅馬史學。第二階段為西方中世紀史學。第三階段從14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直至19世紀末,歷時600年。第四階段包括整個20世紀,可以說是現當代史學。這個階段又可以二戰結束為界分為前后兩段。
    第一:古典史學
    第一階段是古典史學,它起源于神話與史詩,創立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時代,包括了古希臘羅馬的史學,是西方史學的開創時期。西方古典史學思想有以下幾個特點:
    1、求真探索精神。
    2、人文主義觀念。
    3、重視歷史的垂訓作用。
    第二:中世紀史學
    西方史學的第二階段是中世紀史學。歐洲在進入封建社會后,基督教史學和神學史觀占據統治地位,古典史學的傳統中斷。圣·奧古斯丁(354-439)和托馬斯·阿奎那(1255-1274)的宗教信條和神學體系被奉為官方哲學,束縛人們的思想。在這一時期,基本上沒有出現著名的大歷史學家,但與古典史學思想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必須加以關注,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中世紀史學的幾個特點:
    1、完全摒棄了古典史學的求真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2、由于基督教是一個普世性的宗教,重視統一性和傳教的神圣性,因而在世界史的體系上,其任務便是闡明上帝之命在人類各地區、各民族的實現過程,而不再限于某一地區。這無疑是受了圣·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影響。
    3、強調神意,強調上帝的至高無上,人對上帝旨意的服從,壓抑了人性。古典史學的人文主義精神喪失殆盡。
    4、在史觀上,基督教史學打破了古典史學的“循環論”和“災變論”,提出了“千年王國”的說法,是一個單線不斷發展的歷程。
    第三:人文主義史學
    第三階段從14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直至19世紀末,歷時600年。在這一時期,首先登場的是人文主義史學。它是近代史學的開端,與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緊密相關。具體說來,人文主義史學思想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1、人文主義史學家繼承了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觀,重新將人放在中心,認為歷史應該反映人事而不是神事,摒棄了天定命運觀。反對以教會史和猶太史為中心。
    2、繼承了古典主義的懷疑批判的精神和求真求實的精神,重視對資料的收集和考訂。
    3、注重歷史的垂訓作用和歷史的現實借鑒作用,現實和歷史緊密相聯。
    博學派史學
    人文主義史學先后在歐洲各國流行,對中世紀的封建神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是隨著宗教改革及與之相伴而來的宗教戰爭,人文主義史學開始衰落,繼之而起的是宗教改革時期的史學和博學派史學。對于宗教改革時期的史學思想,這里以宗教改革時的德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宗教改革時期的德國史學,較之人文主義時期,明顯是一個退步。它的主要特點有:
    1、宗教色彩特別濃厚,把人們的注意力再一次的從現實拉回到宗教史。
    2、繼承了中世紀史學的傳統,幾乎全盤接受了中世紀的史學理論與方法,但也受到了人文主義的一些影響。
    3、民族色彩濃烈,表現出了對政治、民族統一的渴望,反對羅馬教廷對德國的干涉。
    在這一時期,史學發展的表現之一是博學派史學的興起。宗教改革是博學派史學產生的直接的原因。總體而言,在史學思想上,博學派史學可道之處不多,但是它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有利于后世史學的發展,這一點還是值得稱道的。
    理性主義史學
    發生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給西方史學思想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的直接的后果是導致了理性主義史學的產生,并占據了18世紀史學的主導地位。理性主義史學思想有以下幾個特點:
    1、理性史觀認為歷史的發展是進步的,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2、理性主義史學在本質上可以說是歷史哲學,它表現為唯理論。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理性與非理性的斗爭的過程,其實質是一種主觀唯心論。
    3、理性主義史學拓寬了歷史研究的范圍,把歷史看作是一個綜合學科。理性主義史學主張,人類生活的一切范圍,一切經驗積累都是歷史研究的對象。
    4、理性主義史學試圖打破基督教的世界史體系,建立理性主義史學的世界史體系。主張應研究各民族組成的世界史。
    5、在史學方法,非常注意對歷史進程進行抽象把握,擅長分析,重視比較研究,尤
    6、重視史料的收集、整理和運用。
    浪漫主義史學
    在理性主義史學之后,19世紀上半葉流行的是浪漫主義史學。浪漫主義史學思潮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動。對理性或純理性的過分強調,無形中成為一種牢籠:非理性的人的情感自然就會受到壓制。回到人的自然狀態,面向過去,呼喚激情,成為一種需要。浪漫主義也就應運而生了。浪漫主義史學的思想大致如下:
    1、浪漫主義歷史學家撰寫歷史不再被理性所支配,歷史的發展具有個體的和獨特的性質,而不存在普遍性和規律性。和國別史。
    2、他們強調歷史現象的連續性和繼承性,重視中世紀的歷史地位,并將它理想化。
    3、他們崇尚直覺與情感作用,重在對歷史作具體的描述,借以抒發作家個人的情懷。
    4、他們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歷史主義原則。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把人類歷史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為19世紀西方史學的騰飛與史學的科學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8世紀興起的近代歷史哲學
    它是在理性主義的帶動下出現的。一般認為,“歷史哲學”一詞是伏爾泰最早使用的,但通常認為詹巴蒂斯塔·維柯是西方最早提出系統歷史理論的人,學術界傾向把他稱作為歷史哲學的真正奠基者。在這一時代的重要的歷史哲學家還有德國的康德、赫爾德,法國的孔多塞等。
    維柯的主要著作是《新科學》,他主要論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力圖將歷史改造為與中古思想不同的新科學。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1、歷史發展的觀點。他把歷史發展的過程理解為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進化過程,認為每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都要經過三個階段:神祗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時代的更替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階級斗爭。
    2、提出了人類創造歷史,人類也可以認識歷史的論斷。
    康德
    康德的歷史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一個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他認為人類歷史是有規律的向前發展的。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1、在康德看來,歷史不是由個人而是由人類集體共同創造的。2、人具有組成社會和促使社會解體的雙重傾向。人具有社會化的傾向,同時人又具有強烈的個體化傾向,
    孔多塞
    孔多塞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上,他的史觀是進步史觀。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1、提出了人類理性不斷進步的觀念。提出了科學推動社會進步的卓越觀點。他崇信知識的積累和增進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性,甚至進而認為科學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因。
    2、孔多塞企圖尋求歷史發展的規律,并認為揭示社會進步的規律應當成為一門指導人類進步的新科學的基礎。
    19世紀被稱為是西方的“歷史學的世紀”,這表明此時的西方史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史學思潮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
    客觀主義
    —般認為,客觀主義史學的始作俑者是尼布爾,蘭克將這種史學思想系統化并廣為傳播,使之成為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史學思想的主流。這種思潮的興起,與當時的科學取得巨大的進步,人們傾向于認為科學萬能,整個學術界彌漫著科學主義的思潮有關。客觀主義史學思想的要點有以下幾點:
    1、標榜客觀的研究。歷史學的目的在于探索客觀存在的真實。這個“真實”指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實,而不是指總括歷史事實的抽象概念。
    2、崇拜材料,輕視理論。要搞清事實發生的真相,必須窮本溯源,研究原始材料。歷史一旦超出純記事范圍,就會變成哲學,造成歷史的含糊不清而損害歷史的真實。
    3、重視對史料的批判方法。
    4、不作價值判斷。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判斷歷史事實的有無與真偽,而不是判斷事實的價值,褒貶事實的是非。
    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史學產生于19世紀50-60年代,是近代自然科學影響到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表現。它最初流行于哲學界,其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孔德。后來在史學界引起反響,形成了在19世紀末頗有影響的實證主義史學。其主要的史學思想如下:
    1、史學的科學化。認為人類社會可以向自然科學那樣進行研究,而研究的工具便是實證主義。
    2、關注事物間的有機聯系,將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重視文化史、經濟史和群眾心理史等。
    3、重視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進行歷史研究。
    4、在史觀上持進化史觀,有些史家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想。
    實證主義史學的貢獻顯而易見,它使史學科學化、職業化,開拓史學的研究范圍,對后世影響很大,
    歷史主義
    在實證主義大行其道之時,歷史主義也悄然興起。歷史主義在嚴格意義上不是史學流派,但它影響了許多史家的思想,故亦簡略提及。歷史主義認為人性和理性的形成都離不開特定的時空和具體歷史環境,它關注事物生成的歷史連續性,并將它當作個體,注意闡釋其特殊價值。
    到19世紀,歷史主義在歐洲國家的史學家思想中得到了具體的運用。歷史主義史學希望在確定真實的歷史事實之后,通過尋找到個體事件中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解釋從歷史中之所以孕育出現實的原因。從而構成極具歷史認識論色彩的歷史主義史學。
    美國史學
    美國史學發展的總體特點是后發先至,最后引導西方史學的發展。美國史學的早期流派大都受歐洲史學的影響產生,直到特納的“邊疆學派”的興起,美國的史學才真正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其思想受歐洲正在流行的經濟史觀的影響,也受到了當時流行的庸俗進化論的影響,片面強調了地理環境的決定作用等。
    歷史哲學
    這一時期的歷史哲學可以分為思辨的歷史哲學和批判的歷史哲學。前者可以以黑格爾、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為代表,后者則以克羅齊和柯林武德為代表。現在先來介紹思辨的歷史哲學。
    黑格爾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歷史哲學》一書中。
    斯賓格勒
    斯賓格勒是文化形態史觀的創始人。他的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代表作《西方的沒落》中,概括說來有以下幾點:
    1、反對線性發展觀,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歷史。不存在普遍的、永恒的東西。
    2、歷史就是文化,歷史的發展是通過各個文化的興衰來體現的。文化是一種有機體,存在著生命周期。任何文化都是獨特的、等價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存在一種共同的歷史中心。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
    3、對文化進行形態學的對比研究,找出它們在生命周期中的相似之處,并以此預測西方文化的命運。
    湯因比
    湯因比是文化形態史觀的集大成者,其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歷史研究》一書中。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
    1、認為歷史研究中基本單位時文明。
    2、以挑戰與應戰的模式解釋文明的興起與衰落。
    3、認為所有的文明都是同時代的、具有同等價值。
    克羅齊與柯林武德
    批判的歷史哲學以克羅齊與柯林武德為代表。克羅齊的史學思想主要有:
    1、歷史就其本質而言是藝術而不是科學。
    2、歷史就是哲學。歷史和哲學是統一的。
    3、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4、把人類歷史看作是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
    5、強調歷史研究要“追求主觀”,他的主觀是從思想或精神的角度談論主觀的,可以說是一種“思想或精神的主觀性”。
    柯林武德
    柯林武德的史學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歷史事件是行動的結果,行為取決于行動者的思想,思想賦予行動歷史意義,
    2、歷史是一種理性的活動,歷史學就是探究理性活動的科學。3、歷史知識就是關于歷史的系統認識,它實際上是理性實現自我認識的理論形態。
    第四階段
    西方史學的第四個階段包括整個20世紀,可以說是現當代史學。這個階段又可以以二戰結束為界分為前后兩段。
    戰前階段
    在這一段時間中,20世紀上半葉,可以說是新舊史學的交替時期。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有:
    1、西方以蘭克為代表的傳統史學在取得進展的同時開始遭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與此同時,西方歷史哲學從思辨的向分析的(或稱批判的)轉變同步。
    2、新史學強調擴大失學研究領域,主張對歷史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考察以從整體上去把握,特別是提倡以底層大眾的生活為重點。
    戰后西方史學
    在戰后西方史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大致在50年代中期起,新史學在西方史壇上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成為主潮。在此過程中,年鑒學派是影響力較大的一個流派,必須予以提及。他們主要的史學思想有:
    1、年鑒學派的學者們提出總體史的觀念。
    2、該學派還明確提出了“問題史學”的原則,要求在研究過程中建立問題、假設、解釋等程序,從而為引入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奠定了基礎,極大地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
    3、重視經濟與社會史的研究,認為整個世界歷史應從物質生活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4、重結構,輕規律。對歷史決定論即所謂的歷史的內在規律不感興趣。
    西方馬克思主義派
    戰后西方史學界的另一派勢力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派。它的主要史學思想有:
    1、研究領域不斷擴展,不再局限于革命斗爭史和工人運動史,而涉及到廣泛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在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階級分析方法,而趨向于多元,尤其在促使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溝通與交融方面,
    美國
    美國的社會科學新史學派被認為是戰后與年鑒學派、英國的馬克思主義學派鼎足而立的三大史學流派之一。它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密切。它的主要史學思想有:
    1、采用社會科學或行為科學的方法,史學社會科學化。
    2、重視量化分析,史學研究對象多元化。
    后現代主義
    在戰后的西方文化中,后現代主義的崛起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后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史學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后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主要在史觀上,具體的影響如下:
    1、后現代主義否認歷史學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否定了普遍真理的存在。
    2、后現代主義從否認歷史著敘的形式入手來動搖現代史學研究的基礎。認為歷史敘述與虛構的話語、歷史與虛構完全相同。
    3、將史學與文學相提并論。歷史文本變成了一種文學的制造物,
    4、后現代主義還突出和夸大語言學的局限性,強調語言的先在性,
    5、反對文本的確定意義,突出讀者的重要作用。
    6、后現代主義還在否定歷史發展的邏輯關系,否定歷史的時間觀念以及歷史事實和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方面做了大量的論證。
    后現代主義的一些閃光點卻是值得我們加以借鑒吸收的。如話語權等觀念。通過對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吸收,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歷史的本質。
    貳:西方文論的五次轉向
    (一)希臘時代:人學轉向
    以智者派、尤其是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為代表,希臘哲學從此前研究自然及其本原為重心轉向研究人類社會道德與政治狀況,也就是從以探究自然規律為主轉向探究人類及其心靈(道德)狀況。
    (二)中世紀:神學轉向
    隨著基督教入主歐洲,人學中心被神學中心取代,整個“知識型”都奠基于唯一的上帝,任何知識系統都被認為由此發源,這導致了以基督教神學為支撐的視上帝為知識本原的中世紀文論的產生及其霸權地位。這時期的代表性理論家有普洛丁、奧古斯丁、但丁(“俗語之輝煌”和文本四層意義等)、“桂冠詩人”彼特拉克、薄迦丘(“注重文采”)等。
    (三)17世紀:認識論轉向
    強調任何知識都與人的理性相關,都需要從理性去尋求解釋。這種“轉向”為文論提供了以“理性宇宙觀”為主導的“知識型”。在此影響下產生的文論流派有新古典主義文論(法國的布瓦洛等)、德國古典哲學時期文論(萊辛、康德、席勒、黑格爾等)、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實證主義以及象征主義等。
    (四)19世紀末、20世紀初:語言論轉向
    正是這種性質的“語言論轉向”導致了20世紀形形色色的以語言研究為中心的文論流派的產生,如現代主義、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心理分析、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闡釋—接受文論等。
    (五)20世紀后期:文化論轉向
    它在語言學模型的框架中更加專注于文化及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性別、大眾文化、亞文化、視覺文化、網絡文化等闡釋,為此時期各種文論流派競相追究文學的文化緣由提供了知識依據。這些流派有西方馬克思主義、新歷史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文化研究”等。
    叁:西方哲學的三大轉向
    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發展而來,源遠流長。而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次重大的轉向。
    西方哲學史乃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西方哲學家連續性地思考共同關注的哲學問題的結果。不管哲學家們對哲學問題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異的結論,他們思考的對象卻是共同的。
    這一對象包含著三個不同的側面:
    第一:個人面對的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中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
    第二:作為個人反思對象的自我以及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
    第三:溝通個體與外部世界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媒介物,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語言以及蘊涵在語言中的語法、語義、語用和邏輯問題。
    1,第一次轉向
    學術界普遍認為,蘇格拉底將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和社會。色諾芬在那時就指出了蘇格拉底與其他希臘哲學家在研究論題上的不同。他說,蘇格拉底“不像其他大多數哲學家那樣,論辯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們所稱的宇宙是怎樣產生的,天上所有的物體是通過什么必然規律而形成的。”蘇格拉底“時常就一些關于人類的問題作一些辯論,考究什么事是虔誠的,什么事是不虔誠的;什么是適當的,什么是不適當的;什么是正義的,什么是非正義的;”后來,羅馬時代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羅更明確地把蘇格拉底與早期希臘哲學家在研究旨趣上的區別概括為“天上”與“人間”之別。蘇格拉底自己也承認,他早年曾學習研究過自然哲學,后來對自然知識不感興趣了,轉而研究人,盡管他還是尊重自然知識的。因此,學術界常把蘇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學的轉折性人物。
    2,第二次轉向
    通常認為笛卡兒是西方近代哲學的開創者,也是哲學史上的轉折性人物。從笛卡爾起,哲學一下轉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范圍,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 也就是轉入主觀性的領域,轉入確定的東西。換言之,從笛卡爾開始自我覺醒,從此, 哲學家對自我及自我與他者關系的反思就上升為哲學思考的基礎和主題。這里道理是十分簡單的,既然哲學乃是思維, 而思維發自自我,那么在自我本身被澄清之前, 哲學對具體問題的研究難道能獲得其確定性嗎?
    如果說古代哲學家致力于求存在論的原理,即求存在的終極原因、終極實體的話,那么笛卡兒的哲學所探討的首先是關于人類知識的根本原理,即為科學為知識的確定性尋求可靠的根據、基礎,成為人類知識這棵大樹的根。為此,他將數學方法普遍化,制定新的方法論規則。又以普遍懷疑清理知識的基礎,并由此確立
    “我思”哲學,以我思為第一原則,以上帝為最高實體、終極原因。那么,笛卡兒在哲學上的轉折、轉向究竟何在?他的唯理論、實體論有新意。
    唯理論的新意表現為:
    一,是一種數學幾何學的理性主義;二,將理性從肉體之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精神實體。
    笛卡兒的實體論的新意表現在把思與在、意識與物質明確地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的實體,確立心物二元論。但唯理論和實體論只有與我思論連結起來,才能談得上哲學轉向。笛卡兒的“我思”理論把“思”和“在”與“我”結合在一起,“我思”和“我在”概念的出現,表明了自我意識的覺醒,主體性的凸顯,標志著主體主義的興起,在哲學上這是重大的創新。在此之前,哲學家們總是想從“我”之外去追尋最根本的存在,未曾想到從自我之中或從自我出發去解決存在和知識問題。
    3,第三次轉向
    黑格爾把西方形而上學發展到了頂峰。許多現當代西方哲學家將黑格爾看作西方傳統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們反形而上學,矛頭首先指向黑格爾主義。從這個角度看,黑格爾哲學成了康德哲學轉向的“逆轉”,即把西方哲學重新引向老路,是傳統形而上學的“復辟”。
    就黑格爾哲學的整個體系而言,他是在恢復和發展柏拉圖主義傳統,談不上轉向;而就黑格爾哲學的組成部分而言,已有許多地方突破了傳統,尤其是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在許多方面被用來批判康德哲學,實際上是在推動哲學轉向。如上所述,康德通過對理性的批判考察劃定了許多界限,黑格爾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處處都把分離的兩面、對立的兩端統一或同一起來,關鍵在于黑格爾把辯證法看作內在于思維規定之中的,而不是外加給思維的。
    黑格爾運用辯證思維,不僅看到了理性、思維的矛盾,而且看到了事物的矛盾,把矛盾看作宇宙萬物的真正內容和本質,看作事物及對事物認識的根本原則;還看到了矛盾的統一,肯定了矛盾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的普遍性。因此,黑格爾把康德所留下的道道鴻溝都填平了,知性與理性、有限與無限、現象與本體、理論與實踐都是辯證的統一。尤其是,黑格爾主張,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不是彼此割裂的兩個實體,它們不過是同一實體(即主體,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展開自身、經歷了一番辯證運動又返回自身的過程,因此,它們是同一的(實體即主體)。
    黑格爾自認為他已克服了近代哲學家們在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問題上的二元論的困境。對邏輯和語言的重視是西方哲學自古以來的傳統。通過用邏輯的方式分析語言后,他們認識到傳統本體論的命題、陳述、概念、范疇,甚至于本體論問題本身只是一種虛假的預設,是應該予以清除和否定的,哲學中正是有這樣的假問題,才會含混不清。
    雖然,他們對傳統本體論采取這樣激烈的否定態度,但在他們實施這種語言轉向的過程中,又總是涉及到語言與實在、世界的關系等本體論問題,這個問題又與思想是否與對象具有一致性的認識論相關,實際上,他們仍然保持了知識論的傳統,這是“語言轉向”的表層含義。更為深層次的意義在于語言之為語言表著世界是為我的存在。從哲學轉向的視角看,從人的生存的角度從事哲學研究,其意義絲毫不亞于語言轉向。他們從根本上反對傳統哲學兩個世界的劃分,認為世界只有一個,就是人生存在其中的、由人的活動建構和生成的人化世界。

    現代西方哲學的五次重要轉向

    第一次轉向:非理性主義轉向
    一、叔本華:悲觀哲學

    1.人無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懼就是面對死亡的憂慮。
    2.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質是意志,意志是無意識的,是一種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望和沖動,而人的主觀認識形式和現象界的種種規律并不能勇于把握意志。
    3.欲望具有短暫性,不滿足時產生痛苦,暫時滿足又會產生新的欲望,欲望完全滿足就會產生無聊和空虛,比欲望得不到滿足更痛苦。人生就是在欲望和實現欲望之間循環往復,人生有如鐘擺,擺動與痛苦和無聊之間。
    4.叔本華認為佛說的涅槃境界可以解除痛苦,永恒的解脫就是徹底的否定生命意志。無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徹底地禁欲,甚至可以斷絕生命之源,不惜絕食而死。
    5.叔本華哲學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先河。叔本華對理性主義的批判,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對生命意志的倡導標志著一個新的哲學時代的開始。
    二、尼采:酒神精神

    1.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2.個體生命稍縱即逝,但是隱藏在個體生命背后的生命本體,即生命意志是不斷再生的。個體生命必然包含著痛苦和毀滅,但要肯定生命,就必須肯定生命所包含的痛苦和毀滅。酒神精神要求個人站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本體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個體生命,肯定生命的全體。
    3.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宣泄,是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
    4.酒神精神是在肯定人生悲劇性的前提下,提出如何肯定人生的問題。旨在確定一種對待人生悲劇的積極立場。
    三、尼采:超人哲學

    1.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如何重新確立生活的意義,尼采提出超人哲學,來挽救人類自身可悲的退化。
    2.超人是關于人的進化,人的健全發展的理想象征,超人是充實豐富偉大而完全的人,是人類進一步發展的希望。
    3.超人與末人相反,有著強烈的創造欲望與能力和健全的生命本能,旺盛的強力意志,充沛的酒神精神。超人是人類能夠且必須創造的最高價值的人格代表。
    4.超人哲學用意是給人的生存提供一個目標,一種意義。但是由于脫離人的社會歷史進程來考察人性,因而不能為人性的自我超越提供一個現實的方向。
    四、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

    1.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才是人心理結構的核心,他把人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無意識主要是人的本能沖動,不能直接進入到意識領域,因而長期被壓抑,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構成精神世界的深層結構。這些本能和欲望總是伺機從深層上升到表層,滲透到意識領域以求滿足。
    2.無意識是一切意識行為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一切活動的動力源,是人精神生活的主體。意識僅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冰山一角”,充分注意到無意識地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釋人的精神生活。
    3.無意識理論的提出,改變了傳統哲學和心理學對人的理解,擴寬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動搖了西方理性主義的根基。
    五、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1.人格理論在精神分析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弗洛伊德學說的集中體現和代表,他向我們表明,人的精神結構是不平靜的,是“各種力量相互沖突的結果”。處于沖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中。
    2.現實生活中的精神活動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
    本我:位于無意識的本能、沖動和欲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位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一方面是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是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良心”和“道德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3.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自我活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調節二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否則,人格結構就會處于失衡狀態,導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4.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解釋了人格的動力性和整體性;豐富了對人類精神活動本質的認識,深化了對人自身的研究。
    第二次轉向:生存論轉向
    六、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

    1.生活世界理論是胡塞爾晚年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西方近代科學已完全變成了實證科學,科學的危機引發了人性危機和文明危機。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是為了拯救歐洲的人性危機和文明危機。唯一出路就是重新回歸到被現代人所遺忘河疏遠了的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的基本內涵:
    生活世界是一個非課題性的世界。是豐富而全面的世界,是一切課程性世界的前提和基礎;
    生活世界是一個直觀的世界,具有自明性。通過直觀我們就能發現這個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個奠基性的世界,是科學世界和一切課題性世界的前提和基礎;
    生活世界是一個主觀的、相對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一個可以通過知覺來經驗的的世界,是主觀的,屬于人的世界。
    七、海德格爾:有根的本體論

    1.是對傳統哲學的批判,海德格爾認為,哲學本體論的基本問題是“存在”問題,由于傳統哲學混淆了存在和存在者,以把握存在著的方法把握存在,致使存在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傳統哲學是一種“無根的本體論”。
    2.要嚴格區分存在和存在者,存在者是指某種確定的事物和現象,因“存在”而成其自身,存在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其自身的先決條件,沒有存在就沒有存在者,存在具有優先地位。存在的各種意義總是通過存在者來表達。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
    3.哲學對“存在”的研究不能去追問存在是什么,而應該追問“存在者”怎樣存在,即追問存在者存在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存在的意義問題。
    4.我們要從存在者入手去追問存在的意義,不能離開存在者去冥想存在。但并非所有的存在都是我們追問存在的意義的出發點,他必須是這樣的存在:它的存在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基礎。它能夠追問存在并且因其自身的存在而使存在顯現出來。通過對它的分析能夠導致對一般存在的把握。只有人才是這樣的存在者,因此人是“此在”。
    八、海德格爾:此在

    1.此在具有追問存在的可能,因為它比其他存在者具有狀態上的優勢和本體論上的優先地位。人能領會自己以及其它存在者的存在。
    2.“此在”不是從現實性方面來揭示人,而是從可能性方面揭示人。“此在”所揭示的是一種動態的展開的過程。(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時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此在”具有個體的和“我的”性質,而不具有普遍的和“類的”性質。此在指的是個體的人,指每一個“我”。
    3.“此在”的本質:去存在——生存。“此在”只有在世界上才能被理解為去生存,此在的本質是它從存在過程中獲得的,此在就是存在于此,存在出來的意思。
    4.“此在”的基本結構是“在世”。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融為一體的。如果沒有“此在”,就沒有世界。
    5.“此在”的存在狀態:“此在”不是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是不由自主的“被拋”到世界上的。“此在”的存在狀態是非本真狀態,此在在世,沉淪于日常生活。
    6.“此在”的情緒狀態:“煩”和“畏”。“此在”在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時候,“煩”是不可避免的,此在正是在這種“煩”中體驗到自己的存在。“畏”是存在的真實狀態,此在畏之所畏的是“死亡”。
    7.“此在”的終結是死亡。乃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而又不可逾越的、確知卻不確定的可能性。
    九、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家”

    1.存在在思中形成語言。思想是存在的展示,而思想又通過語言顯現的。語言和存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存在的理解決定了他對語言的理解。
    2.只有本質的語言才是存在的家。本質的語言就是存在的顯現,只有通過本質的語言,人才能領悟存在。
    3.“人,詩意地棲居”:本質的語言是詩化的語言,人棲居于語言所筑的家中,而思者與詩人是看家人。
    4.海德格爾的語言觀是一種本體論的語言觀,把語言和存在緊密相連,把語言看做人領悟存在的必經環節,改變了西方傳統哲學對語言的理解,實現了語言學轉向。
    第三次轉向:語言學轉向
    十、伽達默爾:成見與理解的關系

    1.人的歷史性是人類存在的基本事實。對于人的存在而言,他的歷史特殊性和局限性是無法消除的。理解的歷史性具體體現為成見與傳統對理解的制約作用。在傳統哲學中,成見總是表現為消極的東西,是阻礙人們客觀認識對象的先入為主的意見和看法,認識真理的首要前提是消除成見。但伽達默爾試圖恢復成見的合理性。
    2.成見構成理解的“前結構”,是我們進行理解和解釋的先決條件。成見并非任意的東西,而是客觀的。成見并非都是錯誤的。相反,成見作為理解的條件乃是真理產生的條件。因此,合法的成見可以產生積極的富有成果的理解。我們的歷史性所產生的各種成見不但不是理解的障礙,反而是一切理解的必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想正確對待人類有限的歷史的存在方式,就必須正確對待成見,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
    3.理解并不是主體與客體的外在關系,而是自己與自己的世界的自我領會的內在關系。效果歷史使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理解的處境,我們隸屬于歷史,永遠處于歷史的流變之中。成見為解釋者提供了特殊的“視界”,把現在的視界與過去的視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我們的視界與傳統的視界不斷融合的過程為“視界融合”。
    4.理解本質上并不是一個以價值中立的立場從而逼近絕對真理的過程 ,而是一種效果歷史事件,是通過視界融合完成的意義生成過程。
    十一、維特根斯坦:語言的界限

    1.在分析語言如何描述世界的問題時,維特根斯坦發現我們使用的語言存在很大的問題。即便是符合邏輯的語言,也不能令人滿意的描述世界,原因是包括邏輯語言在內的任何語言都是有限度的,這就是語言界限的思想。
    2.維特根斯坦明確了語言的界限就是可說與不可說的,在這界限之內的東西是可以言說的,而在界限之外的東西是不可言說的,即保持沉默。
    3.維特根斯坦認為即使是不可說的也能通過顯示的作用幫助我們理解。他反對將不可說的東西說出來,對待哲學的正確方法也就是這樣,除了與哲學無關的問題之外不再說什么。
    4.維特根斯坦進而指出傳統的形而上學的錯誤就在于試圖說出不可說的東西。他的“不可說”清楚了形而上學存在的根基,使之成為無根的浮萍。
    第四次轉向:后現代轉向
    十二、福柯:“人之死”與“知識型”

    1.福柯關于“人之死”的論斷,其實是在“知識型”的考察中得出來的。所謂“知識型”就是組織和決定知識形式和方法的框架,是隱含在知識下面的深層結構,福柯認為,在西方文化的不同時期,存在著不同的“知識型”。西方文化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知識型”不斷變換的歷史。
    2.福柯將近代以來的西方思想大體分為三個時期,即“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現代時期”。分別對應“相似”知識型、“表象型”知識型、“根源”知識型。“人”的誕生是現代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意味著全部知識歸根到底來自于人,人成為知識的王者,處于世界的中心位置。
    3.如果說“人的誕生”是“知識型”變化的后果,“現代知識型”造就了“人”,那么,很容易預見一個事實:當代“知識型”再次變化將導致“人”的死亡,“人”將不不再處于創造的中心地位。
    第五次轉向:西方馬克思主義轉向
    十三、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1.霍克海默、阿多諾把西方文明理性傳統的“啟蒙”的內涵擴展為人類一般的進步理想。根本目標是使人類成為自然和社會的主人。
    2.啟蒙辯證法:啟蒙走向反面,啟蒙的目標是要祛除神話,啟蒙理性本身卻變成了神話;啟蒙要是人擺脫對自然物的恐懼,卻陷入對自然總體性的恐懼;啟蒙高揚人的主體性,但“被徹底啟蒙的人類喪失了自我”;啟蒙反對暴政,但啟蒙造就了新的暴政;啟蒙崇尚理性,帶來實惠的進步,卻同時伴隨著人性的墮落;啟蒙“提高人的材質的同時,也是人變得更加愚蠢”,“被徹底啟蒙的世界卻籠罩在一片因勝利而招致的災難之中。”
    3.啟蒙的本質是作為“支配”力量的“主人精神”。達到用理性的正義來取代申花的非正義。而“支配”正是導致啟蒙倒退的內在因素。啟蒙的工作是從祛除神話對人的支配開始,認為啟蒙可以祛除神話,則視世界為透明的和可控的,相信理性不僅可以通過知識掌握世界,也可以通過理性利用世界和控制世界,這就招致了啟蒙所要反對的神話和信仰的復辟,即創造了對理性無所不能的新的神話。神話變成了啟蒙,啟蒙又變成了神話,這就是啟蒙的邏輯。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看到了以啟蒙名義進步的文化工業,實際是對大眾的欺騙。旨在追求解放的啟蒙如何反而深深陷入了野蠻狀態。以便把啟蒙從盲目同志的糾結中解脫出來。
    十四、盧卡奇:歷史性與總體性

    1.盧卡奇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歷史概念,歷史是其哲學的邏輯出發點。盧卡奇用歷史的方法來審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結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必須是本體論的,進而是社會存在本體論的。歷史真正被理解為一種方法,一種不僅審視哲學本身,也是審視所有事物的方法,所有問題只有從歷史理論出發,才能得以真正解決。站在總體性角度,通過歷史的維度來審視一切。
    2.盧卡奇從歷史邏輯出發,以歷史的方法解釋存在并進一步解釋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本體,自然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從而社會存在和自然存在統一于歷史的方法中。歷史性是一切社會存在的根本范疇,而一切存在都是社會存在。
    3.歷史是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運動,歷史作為客體不是與主體無關的客體,而是主體的產物;作為實體的歷史也可以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盧卡奇認為歷史的主體就是人們創造世界的活動。
    4.歷史的本質是實踐,存在本身不是自然客體,而是社會客體,由于人的實踐活動,才使得歷史具有了主客交互作用的生成性的建構力量,這也表現了歷史的本質。
    十五、杜威:工具主義與實驗主義

    1.工具主義是杜威實用主義的認識論,基本觀點是認為思想、觀點、理論是人的行為的工具,認為任何思想、概念都既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在,也不是對客觀實在的摹寫,只能看作是應用的假設。
    2.他認為思想、概念、理論等不過是人們為了達到預期目的而設計的工具。如果有用,便是真理,否則是謬誤。認為“工具”一詞最能體現實用主義的實質,因此把實用主義又稱工具主義。“有用即真理”。強調實踐的功效,結果,否認認識對客觀實在的反映。
    3.非常強調工具主義的實驗科學性。只有經過實驗證明,才有價值的觀念。所以又稱為實驗主義。實驗主義是實用主義的方法論,稱之為“實驗探索法”,分五個步驟,胡適轉數為:暗示、問題、假設、推理、試驗。
    十六、薩特:存在與自由

    1.對于人的存在而言,他的存在先于本質,實際上說他是自由的,他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自由屬于人存在本身的結構,人并不是因為先存在然后才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自由。
    2.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質并使之可能,人的本質懸置于人的自由中,人只要活著,這個自由就是絕對的。絕對自由在任何條件下都存在,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
    3.人應當對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責任,我們自己的存在全由自己來決定,人不能逃避自由,不能逃避在任何可能性之間做出選擇。人的自由注定人是孤寂的。在自由與責任中徘徊,這就是生之煩惱。
    4.人的選擇與責任是自由的一體兩面,不僅要對自己負責,而且要對他人負責。當然,人更大的煩惱來自于人對死亡的不可抗拒的意識。“死”能限制我們的自由,但不能“奪走”我們的自由。
    5.每個人都是處于其他的自為的存在,即處于與他們的關系中,每個人都試圖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形成“主奴關系”,個人的自由與他人的自由處于對立與沖突中,人的社會充滿了各種斗爭和沖突,最終都可歸結為“我”與“他人”的沖突。

      畢光蔭,廣東省潮州市暨實高級中學語文教師,“詞人才子”,學術型名師,王濤語文團隊古詩文、作文方向教研員。主講全國大型線上講座60多場,與全國近 2,000 名語文教師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詩文教學體系。精通《史記》,在直播活動中多次開講《史記》,總播放量超過 100,000 次。與北師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讀本——史記》一書,廣受好評。連續三年用古文寫作全國各地高考下水文,引發了廣泛關注,后分別結集錄入《高考滿分作文通關教程》等圖書中。策劃撰寫語文教輔書籍十余種。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小污女小欲女导航|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国产无人区码一区二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一视频|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看| 菠萝菠萝蜜午夜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严洲|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福利| 我的公强要了我高潮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高潮喷水无码AV电影| 国产AV无区亚洲AV麻豆|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不卡|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国产av午夜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不卡| 亚洲欧洲精品日韩av|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久久免费影院| 亚洲av男人电影天堂热app|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性一交一乱一伦|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免费高清特级毛片A片|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