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湯家崗村到黃山頭鎮約7公里,有安鄉207路公交車可達。中間經過白家村,屬于界溝社區,快要到湘鄂交界處了。 前面進入黃山頭鎮區,看到“湖南黃山頭歡迎您”,上面有毛體的“北有安鄉,自強不息”。1969年底,毛澤東到長沙,聽到湖南開展“學新田、學安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匯報,對華國鋒說了一句“你們南有新田,北有安鄉,這就很好。”但好像沒有題字。 路過假日酒店門口,當初和老板娘溝通時,她說黃山頭鎮上我們酒店最大了,我們都沒房,其他小賓館更沒有空房了,看起來她說得沒錯。 很快到了省道的盡頭,剛轉過彎,看到“湖北公安歡迎您”。我大學同學王衛國是公安縣人,不然的話,會不會嚇一跳?記得去年出差去越南,向司機學越南語,他指著路上的交警說了一個詞組,發音就是“公安-交通”,應該是他們的外來語。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分慈姑縣置建孱陵縣,縣域超級大,轄有今湖北公安、石首、監利、松滋和湖南的安鄉、津市、澧縣、南縣、華容等地。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領荊州牧,扎營油江口,取“左公安營扎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圖謀霸業。當初劉備歸附曹操時,漢獻帝封他為左將軍,人稱左公。 黃山頭鎮區分別隸屬湖南省安鄉縣和湖北省公安縣,有兩省三縣之稱,另一個縣不知是指湖南省南縣、還是湖北省石首縣。鎮北為黃山,可能要與著名的安徽黃山區別,又名黃山頭。山腳邊上的這條大街就是以前的界溝,大概原是一條河,不知何時被填平為路。 走到湖北這一側,一個小攤賣公安鍋盔,好像很有名的樣子,就買了一個嘗嘗,居然很好吃,在隔壁的面館另外點了一碗面,解決了午飯。 剛才湯家崗的周先生說,黃山頭的巖石最早來自于震旦紀,就是距今8-6億年前,可能是兩湖地區最早的巖層。 閻朝科在《湯家崗7000年文明溯源》的“湯家崗伏羲《連山》”一節中說:湯家崗處湖濱之中,遍地找不到一塊石頭,卻出土了斧、錛等大量磨制石器工具。石料從哪里來?黃山頭的神石,賜予了湯家崗人在湯家崗安身立命的條件。黃山頭雖高不足300米(應該是326米),卻左踏江漢、右鎮洞庭,極頂四顧,楚天皆小。湯家崗人或在這里拜祭天地日月山川,因而為崇山。 在湘鄂交界處休息一會,重新回到湖南地界,沿著山腳向西南騎2公里,來到南禪灣,劉弘墓應該在此。之前在常德博物館、索縣故城陳列室、湯家崗遺址C區,都看到劉弘墓的介紹。西晉存在的幾十年里,沒多少政治清明的時期,也沒幾個拿得出手的好官,劉弘算是難得的一位既有能力又有人性的官員。 八王之亂開始后,整個晉國陷入混亂,荊州地區有張昌之亂,劉弘被任命為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劉弘平定叛亂后,基本保持荊州地區的穩定,并有所發展,到東晉南北朝時期,荊湘是南方賴于對抗北方的兩大戰略地區之一。 據《晉書》記載,劉弘死于永興三年(306年),是八王之亂結束的那一年,五胡亂華剛剛開始,劉弘一定預感到接下來亂世無法避免,遺命兒子劉璠將自己密葬于黃山頭。 在山腳下見到“南禪灣晉墓群”國保碑,但沒找到劉弘墓及陳列館,再往前到南禪寺,也不開門。劉弘墓可能在山腰處,遠遠看著有一片宏偉的建筑。湯家崗那邊的介紹說,里面展出的50多件文物都是仿制品,不去也罷。 調頭回到大街,再騎進湖北,到荊江路左轉,有一個客運站,前面是荊江分洪區南閘紀念公園。 荊江分洪其實是虎渡河水利工程,汛期時將荊江洪水從“四口”之一的虎渡河分流。該工程由“虎渡河太平口進洪閘”、“黃山頭東麓節制閘”和“分洪區南線大堤”三個部分組成。“太平口進洪閘”又稱北閘,“黃山頭東麓節制閘”又稱南閘。 整個工程于1952年4月5日開工,投入30萬人力,用時75天完工。1954年汛期,荊江分洪工程發揮了作用,但自此以后分洪工程未再使用,主要原因是分洪區內人口增長了2倍多,加大了分洪時的淹沒損失和決策的艱難,此外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問題。 1998年特大洪水時,沙市水位漲至44.97米,直逼45米分洪爭取水位,最后還是決定不運用荊江分洪區工程。古籍中記載“城不沒者三版”,成為現實。2006年該工程被列入第六批國保清單,大概準備永遠成為文物了。 虎渡河分流長江來水的穴口名太平口,也叫虎渡口,在公安縣的最北端。虎渡河形成的歷史較為久遠。同治十二年前,虎渡河大致自黑狗垱至雷打埠會澧水,在安鄉白蚌口入洞庭湖。后因松滋口潰堤形成松滋河,襲奪虎渡河故道,逼虎渡河東遷,經黃山頭東麓入湖南省轄境,演變為今日之現狀。 從紀念公園下來,沿荊江路騎過節制閘大橋,到虎渡河東岸。 停車走到河邊,從近處看看這個當年天字第一號的水利工程,它修了75天、70年里只用了一次。 在南線大堤騎行15公里,到譚家灣,這兒又一個荊江分洪工程的紀念臺,欄桿上刻著“湘鄂屏”。 前面一座簡易的平房是譚家村防汛連部,看起來是按軍事方式組織防汛的。 前面4公里到藕池鎮,我沿著安鄉河岸騎,沒有進到藕池鎮區。到省道S227轉向南,過安鄉河橋,進入高陵鎮,橋下安鄉河僅余一線。藕池鎮屬于公安縣,高陵鎮屬于石首市,安鄉河是界河。 穿過高陵鎮區,感覺不很興旺,應該沒藕池鎮繁榮。1.5公里,到管家鋪大橋,下面是藕池河,泱泱大河的模樣。 藕池河是分流長江來水入洞庭湖的主要洪道之一,地跨鄂、湘兩省,因分流口在藕池口而得名。咸豐十年(1860年)長江大水,馬林工堤段潰口,沖破藕池街,形成藕池河。分東、中、西三支,以東支為主流,自藕池口經管家鋪南流,流經黃金咀、梅田湖、南縣城后于九斤麻曲折東流,沿注滋口、劉家鋪、新洲一線入東洞庭湖,全長101公里。 藕池中支又名團山河、沱江,在石首市團山寺由東支分出;藕池西支又稱安鄉河、官垱河,自藕池鎮由東支分出。中支和西支在下柴市合流,于茅草街鎮西側入注南洞庭湖。 藕池河分流分沙能力均居荊南四河之首,后因泥沙淤積和河道演變,其分流分沙能力均呈逐漸減弱趨勢,1970年代時,東支、西支都出現斷流的情況,現在經過治理,藕池河目前分流量仍占宜昌市長江來水量的13%左右,輸沙量占入洞庭湖泥沙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路過兩個墓群遺址,一個高陵崗墓群,一個鐵劍崗墓群,都是湖北省保,鐵劍崗墓群從楚國到宋代,高陵崗墓群從三國到明代。 明初宰相楊溥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高陵崗墓群,楊溥是明代“臺閣體”文風的代表人物,一種專事歌功頌德的萎靡文風,到明代中期后漸漸退出文壇,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比如董其昌的字就被追捧為臺閣體。 據傳楊溥十歲時曾跑去縣衙門為父求情,縣官出上聯:“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楊溥對曰:“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縣官大樂,就免了楊父的勞役。才情很高,但從小就這么會拍馬屁,可以想象其“居廟堂之高”后的作為了。 10公里進入石首市中心,在靠近長江南岸一帶。先找到捷安特專賣店,我自行車的撐腳差不多壞了,在這兒換個新的。老板不在,老板娘親自動手操作,畢竟不熟練,力氣也小,折騰了好一陣子,還是和老板連上視頻,在老板的遠程指導下,終于完成。 老板今天帶隊騎行公安,中午的時候遇到大雨,耽擱了回程。我從津市、澧縣到安鄉、路過公安的東南角、最后到石首,天氣都很好,真是幸運,不知道明后天會是什么天氣,看預報都有雨。 昨天臨時預訂了城市便捷酒店,價錢漲了不少,好在有房間。酒店在捷安特車店北面1公里,穿過界山口那個城樓。其實酒店旁邊還有一家美利達的專賣店,捷安特的老板娘說美利達的品牌退出石首了,有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