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伙伴們,來學習今天的漢字知識啦。今天晚上,帶著兒子出去溜達了3個小時,小家伙真能折騰。他這個年紀,最喜歡玩兒沙子、壘積木,他在一邊壘積木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漢字“厽”。正好,翻書學一下這個字!如下: 厽字的讀音為lěi,《漢典》中給出的解釋為:壘土塊為墻。厽字的甲骨文和小篆字形分別如下: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對“厽”字的解釋如下: 厽,絫坺土爲牆壁。絫者、今之累字。土部曰。一臿土謂之坺。臿者、今之鍫。以鍫取田閒土塊。令方整不散。今里俗云坺頭是也。亦謂之版光。累之爲牆壁。野外軍壁多如是。民家亦如是矣。軍壁則謂之壘。象形。像坺土積曡之形。其音力詭切。在古十六部。大徐力軌切。非也。凡古厽聲之字在十六部。畾聲之字在十五部。此必當辨者也。玉篇云。厽、尙書以爲參字。按此謂西伯?黎乃罪多參在上。或作厽也。凡厽之屬皆從厽。 段老師這段注釋很繁瑣,一起來看看他說了什么。 厽,就是用土塊堆砌成的墻壁。厽字里面的絫,就是現在的累字,意思是堆積。土部里說,用鍬挖出來的土塊叫做坺。鍬就是現在的鍫字。坺土是田間的土塊,形狀方整,不容易散開。現在鄉里人還叫它坺頭或者版光。用這種土塊堆積成墻壁,野外的軍營常常這樣做,民家也有這樣做的。軍營的墻壁叫做壘。厽字是象形字,像是坺土堆積的樣子。它的音是力詭切,屬于古十六部。有些人說它是大徐力軌切,但是那是錯的。古代的厽聲字都在十六部,畾聲字都在十五部,這是必須要分清楚的。《玉篇》里說,厽字在《尚書》里是參字的古體。這是指《尚書·周書·牧誓》里說,西伯夷的罪過很多,參在上面,有的地方寫成厽字。厽字的字義和字形都和厽字有關。 許慎《說文解字》里說:厽,絫坺土爲牆壁。象形。凡厽之屬皆從厽。力軌切。就是說,把土塊壘起來做成墻,象形字,如上文中甲骨文和小篆字形。 厽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用了,因為它的字形和讀音都不常見,而且它的意思也不太符合現代生活的場景。一般人很難認識或寫出這個字,所以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生僻字。 不過,厽字在一些方言或網絡用語中還有一些用法,比如: 在客家話中,厽字念成tak8,和“得”字同音,可以用來表示“可以”或“行”的意思。 在網絡用語中,厽字有時候會被用來代替“參”字,因為它們的字形相似,而且厽字更加稀有,有一種神秘的感覺。比如說,“厽上”就是“參上”的意思,表示到場或加入的意思。 關于漢字“厽”的內容就簡單寫到這里了,來畫知識點:①厽字的讀音為lěi;②厽字為象形字,表示壘土塊為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