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二日,在武漢出版的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刊物《群眾》周刊第一卷第十期(節選)。 忻口戰役①,我軍以配合由衛總司令②指揮扼守忻口正面英勇抗戰之軍隊作戰,分派許多游擊支隊在敵主要后方聯絡線上到處襲擊,斷絕敵之交通。張家口經平型關(至今猶在我手)至崞縣③之馬路,大同至代縣之馬路和岱岳至寧武之鐵路,不斷被我切斷。蔚縣敵總兵站,沿途大小兵站及醫院,不斷受我襲擊,前送后送之人馬、車輛、材料多被我殺傷破壞,甚至完全斷絕。沿途被我殺傷的人馬,不亞于在正式戰線上的傷亡,毀車千數,資材被奪,彈藥被焚,前后大小戰共計四十余次之多。其中著名的有陽明堡襲擊④,毀敵機二十余架,完全獲勝。雁門關至大同道上,燒毀敵炮彈、子彈數十車,崞縣、雁門關道上,奪敵汽油、資材數十車,幾次強占雁門關,破壞隘路、橋梁。我軍并以相當兵力,直接配合忻口側翼,日夜襲擊敵人,使我正面友軍,不受敵側翼攻擊的危險。 這一時期中,雖未能達到將敵大同至崞縣后路交通線完全斷絕之愿望,但敵已陷于十分困難之境地。敵每有后送或前送一次車輛,必附工兵,空中必用飛機掩護,陸上配以騎兵,車上裝載步兵,裝甲車隨行掩護,并蓋鐵甲。但布置雖然如此周密,仍不斷受我襲擊。最后,敵不得不用飛機接濟彈藥、糧秣。貴族軍隊的日本“皇軍”也因為牛肉和餅干來源斷絕,而不得不嘗嘗小米滋味,官兵相對哭泣。 由于敵后方聯絡線之截斷、供給絕源和我正面友軍之英勇堅持抵抗而支持了二十一天的戰局,成為華北抗戰中光榮的戰績;如非晉東的影響,在繼續持久的逐漸消耗戰中,取得這一戰役的全部勝利,是完全可能的。 此次戰役的教訓: 要使以劣勢的兵力與兵器,在持久的陣地戰求得勝利,戰勝高度技術的敵人,就必須在敵人的后方,特別是在其主要聯絡線上,積極動作起來,斷其交通,絕其供給。須知,愈是機械化部隊,愈須依靠好的后方供給,一旦供給斷絕,其機械部隊則變成死的機械了,而減少對正面戰斗的威力;同時,由于在其后方聯絡線上之積極活動,又使敵不得不從前線抽出足夠的兵力以維護交通,而這些兵力又非步兵不行,故又分散正面作戰之突擊力量。 一切在敵聯絡線上活動的支隊,須配備足夠的兵力與兵器,其行動應非常敏捷、機動并能機斷專行,要善于破壞道路,要善于打埋伏。凡能積極與靈動的支隊,能夠經常襲擊運動中之敵軍部隊、車輛和消滅其機械化的部隊,也正是發揚我抗戰部隊旺盛攻擊精神之場所。對敵人后方聯絡線之一切設置——兵站、醫院、鐵路、橋梁應不斷給以襲擊、破壞和撲滅。求得這些不斷的大小戰斗的勝利,對敵人的消耗與損失,不會亞于正面的抗擊的;而使敵人感受的威脅與痛苦,則比正面抗擊大得多了。以此方法消耗與漸次削弱敵人,其成績是不應小視的。如果敵人后方每條鐵道和馬路,都受著不斷的襲擊,那未,敵人的財力、人力有限,將漸次難于支持,陷于進退維谷的困難中。得不到后方的接濟,不得兵員、彈藥、汽油的補充,即使有新式武器和強大部隊,就統歸無用。我正面抗戰部隊,即可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與敵人持久作戰,而以逐漸消耗、削弱等手段,達到最后消滅敵人。這是弱國對強國軍隊陣地戰的良好辦法。 注 釋 ①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山西北部忻口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占領晉北的日軍南下進攻太原,國民黨軍第二戰區部隊集中主力于太原以北的要隘忻口堵擊日軍,雙方形成對峙。八路軍在日軍側背發動攻勢,襲擊敵人運輸線,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正面作戰。十月下旬,日軍華北方面軍鑒于忻口作戰形成僵局,乃命占領石家莊的日軍沿正大鐵路西入山西,進攻太原。十月二十六日,日軍突破國民黨軍隊防守薄弱的晉東門戶娘子關。十一月二日,忻口守軍回防太原。八日,太原失陷。 ②衛總司令指衛立煌,忻口會戰時任國民黨軍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會戰中擔任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兼中央集團軍總指揮,負責指揮忻口正面作戰。 ③崞縣,舊縣名,今山西省原平縣。原崞縣縣治即今原平縣崞陽鎮。 ④陽明堡襲擊指八路軍在山西代縣陽明堡襲擊日軍飛機場的戰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焚毀敵機二十余架,殲敵百余人。 |
|
來自: 紫5551光8189GE > 《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