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孩子會無條件的愛父母,忠誠于父母,這是他們的天性。 以前看的時候特別感動,現在只想默默補一句: 這樣的愛,其實是有期限的。 等孩子到青春期,是否還愛父母,考驗的就是父母教育的功底了。 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最近看了央視的一個訪談節目:《隔簾對話》。 有個叫李晗語的12歲女孩,當被問到:“你愛你的媽媽嗎?” 她抿了抿唇,猶疑了:“我愛吧,但其中帶著一點恨。” “如果滿分是一百分,你覺得恨占到多少分?” ——“大概恨占百分之十吧。” 另一邊聽到的媽媽,百感交集,險些流下淚來。 同樣為人母,我特別理解她的心情,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突然說恨自己,哪怕只有一點點,心里肯定也不好受。 但更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很常見。 節目組請來了一共10組家庭,分別對父母和孩子訪談和記錄。 孩子們無一例外,都是像李晗語這樣,正處于青春期,對父母有所怨懟的。 他們覺得,父母們嘮叨,嚴厲,暴躁、控制欲強,管得太多…… 而父母們呢,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同樣頭疼不已。 他們覺得,孩子們叛逆、脾氣差、不可理喻、離自己越來越遠…… 彼此都覺得自己特別委屈,卻又都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 大約就像節目中說的那樣:
到底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和交流? 其實不需要很多的技巧,根據孩子的不當表現,找準內在需求,對癥下藥才是關鍵。 01. 青春期特點之:犟 有朋友曾經調侃:
這話,李晗語的媽媽聽了,估計會舉雙手認同。 接受采訪時,她講了很多母女間的矛盾,看起來都是小事,卻總能惹得彼此大動肝火。 最近比較嚴重的一次沖突,是母親自作主張,給李晗語報了一個比賽。 女兒不愿意,上來就放狠話:“打死我,我也不去。” 母親火兒也上來了,一氣之下剪碎了女兒新買的衣服。 而女兒毫不讓步,當天晚上以牙還牙,把媽媽的衣服也全剪了。 接受采訪時提起這件事,李晗語依然振振有詞:“她剪了我的,我也剪了她的”。 李晗語的母親不明白,明明自己是為她好,為什么女兒會這么犟? 只要女兒對自己說一句:“媽媽,我錯了”。這事兒就過去了。 而女兒也不肯低頭:“我媽說什么,我就不想順著她的來。” ![]() 母女倆就這樣,誰也不肯低頭,一直僵持到現在。 從行為上看,李晗語的確挺忤逆偏激的,母親有情緒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孩子固然有錯,但父母跟孩子較勁的后果也只會是兩敗俱傷。 因為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 他們自尊心強,逞強好勝,極好面子,特別渴望把控自己的人生。 就像李晗語一樣,她愛媽媽,但為了守護自己的尊嚴,她也會像刺猬一樣,和媽媽橫眉冷對,唇槍舌戰。 因為在她看來,我們是平等的,你不可以命令,逼迫我,否則我就要“揭竿而起”。 特別認同《正面管教》里的一句話:我們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有矛盾時,大人也情緒上頭,想法設法逼孩子低頭。 真這么做了,父母就會發現:權威也好,武力也罷,抑或是冷暴力,都不能讓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認錯。 這就像彈簧一樣,你有用多力,孩子回彈的就有多厲害。 到最后,有些孩子甚至會不分對錯,把能量都用來抵抗父母,親子關系也漸行漸遠。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戰勝自己的敵人,而是一個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朋友。 很多不涉及原則和底線的事兒,咱們沒必要非跟孩子爭辯是非對錯。 哪怕吵架了,作為情緒更成熟的大人,我們放下身段,主動遞個臺階,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畢竟,只有孩子冷靜下來,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問題本身,從錯誤中學習,變成更好的自己。 02. 青春期特點之:沉默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比起爭吵,父母更害怕面對的,是他們的沉默。 彼此不溝通,你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一切就無從下手。 所以采訪不同的孩子時,節目組都問了相似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 “什么時候,你最不想和父母溝通?” ![]() 有幾個孩子的回答,特別有代表性,相信大家看了也會有所啟發。 01.時機 一個叫初瑟的14歲女孩說:“我累死了,回去還要寫作業,她(媽媽)還老催我。” ![]() 孩子的青春期,一般在10-15歲,都是小學高年級,或者剛剛步入初中,課業壓力比較大。 她們放學回家,這就像我們剛下班一樣,疲累了一天只想躺平。 節目中另外幾個孩子,也給出了相似的答案: 自己認真寫作業,打游戲,或者沉浸在一件事里的時候,最不想和父母說話。 還有個叫曉浵的孩子說:傷心的時候,最不希望父母打攪。 ![]() 父母想和孩子溝通順暢,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找準時機。 找孩子狀態好的時候,心態平和,有欲望,自發的想溝通的時候。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經歷巨變。 ![]() 荷爾蒙的作用,讓他們情緒極不穩定,有時候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為什么總是大起大落的,根本沒辦法分享。 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父母的共情,但也需要獨立的空間,自己去消化和調整。 借用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話來說:
如果父母實在不知道什么時機合適,可以遵循一個準則:“不求不應,有求必應。” 02.主導權 一個叫宗嘉儀的13歲女孩的回答是: “媽媽時不時灌輸一些陰暗事例,我還是個孩子,壓根不想聽。” ![]() 很多時候,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不想聊天,而是沒法說。 ![]() 因為大人往往只挑自己感興趣的說,讓他們喪失了溝通的欲望。 還有幾個孩子的回答也比較相似,基本都是這種父母單向輸出的。 有的孩子抱怨:一聊天,父母就盯著作業和成績的。 有的孩子則說:“她從來都不問我想要什么,只關注她想給我什么。” 我想起《小孩不笨2》里,有這樣一段臺詞:
其實親子間的溝通,主角應該是孩子。 由孩子來主導話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父母負責聆聽、共情和引導就夠了。 哪怕由父母開頭,也要多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學習之外的朋友、愛好,日常見聞等等。 當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覺得父母是自己人,溝通也就事半功倍。 03.父母的態度 有些孩子保持沉默,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精準預測到了父母的反應。 有個叫洪驁杰的12歲男孩說:自己犯錯的時候,最不希望父母在場。 ![]() 他的媽媽葉玲,平時比較嚴格,自稱虎媽,每次犯錯,都會批評或指責他。 次數一多,他就形成了防御機制,一犯錯,就先用沉默來應對父母,保護自己。 采訪中,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洪驁杰看起來很乖,很聽話。 但是媽媽采訪時透露,孩子在學習習慣、還有一些細節上,總是重復性犯錯。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更像是一種被動攻擊,用隱晦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過于強勢的不滿。 這種青春期“乖”孩子的沉默和“反擊”,更像是一種求助信號。 它在提醒父母:不要總是高高再上的指責,好好說話,才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03. 青春期特點之:嫌棄你又離不開你 因為青春期孩子的疏遠和冷落,吵架時的劍拔弩張,很多父母會自我懷疑: ![]()
從孩子的內心出發,他們依然愛我們,也需要我們的愛,甚至比以往更甚。 只不過這一點,不僅是我們,可能孩子自己都沒意識到。 就像節目組對孩子們提的最后一個問題: ![]()
這群十幾歲的孩子無一例外,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和愛意。
好多孩子甚至話還沒說完,想到有這種可能性,就控制不住情緒,哽咽流淚。 ![]() 我想起之前讀《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里面有這樣一句話:
那些抗拒和挑釁,更多是一種偽裝,一種試探,試探自己獨立后,父母是否能無條件的愛自己,而不是只愛那個聽話優秀的乖寶寶。 只有感覺到被愛,被認可,孩子才會集中精力,探索和發展新的可能。 ![]() 或許,我們都因為孩子青春期的轉變,煩惱、抓狂或痛苦過。但無論如何,都不要忘了對孩子表達愛。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才最需要愛,不是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