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詩詞文化】 《長安三萬里》觀后, 談談高適六首名詩,以及他與李白的關系 文/初衣勝雪 下午三點五十的電影,沒有多少人,但也正好,因為這樣的電影是有門檻的,因為你要喜歡詩或者歷史。畫卷很是驚艷,因為純粹的古典風。故事自然有著后世修補演繹,青年高適和李白相遇在一場野外的被搶劫,奠定了兩個人的友誼。實際歷史上對于高適和李白的交集,也比較模糊,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杜甫和高適曾經三人一起同游,那不過是在李白被唐玄宗重金放懷之后,那已經是李白和高適的四十多歲。其中杜甫是小弟,小李白11歲。高適比較落魄,因為仕途和人生并無起色。 這部電影,圓了高適和李白為什么晚年沒有詩文交集這個令歷代詩友追問的謎題。實際上放之真實的人生,人生不只是詩,還有更龐雜的現實。高適和李白或有書信來往,也不見得都見之于文字,我們看到的流傳下來的作品,也僅僅只是部分或者極少部分。 但是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他們都是盛唐時代杰出的詩人,并且經歷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繁華和戰爭階段,安史之亂,命運各有升沉。高適在安史之前夕,入幕哥舒翰任掌書記,官拜左拾遺,在安史之亂中,隨唐玄宗退至蜀中,升遷淮南節度使。節度使是封疆大吏,且掌軍權。他平叛永王叛亂,而此時李白正是因為入幕永王幕府,而成為罪臣。后世人詬病高適不救李白。 但是在這部電影里,給了一個比較微妙的答案,借高適自己的回憶,回憶了和李白交往的點滴過程,并且在精神上受惠于李白,而高適身居高位之后,不方便正面營救,寫信給郭子儀,委托他出面,而他自己則以殺敵報國,成就了他和李白共同的理想和熱望,守護長安,破敵報國。 而“長安”,這兩個字,在唐詩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早已經是中國人帝都和國家的象征。 他們都愛長安,用一生追逐夢想和報國。 電影中的李白,實在是略顯浮夸輕薄,因為和李白本身的才氣和胸懷頗有錯位,電影也無法詮釋高適詩作里的沉渾和慷慨,但是總體而言,能夠畫卷一樣展現唐朝的富麗,江山的闊大,戰爭的恢弘壯烈,已經殊為難得,何況這是一部動畫片。 ![]() 來賞讀高適的幾首名詩: 梁王昔全盛,賓客復多才。 悠悠一千年,陳跡唯高臺。 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 ——盛唐·高適《宋中十首》(其一)(723年) 在電影中高適被刻畫成一個口吃且勇武的青年,練就高家槍的絕技,讀書不在行,實在是有辱他的智商。高適的祖父是前朝名將安東都護高侃,當然祖父死后,家道中落,但是作為他的孫子,高適從小應該是獲得了良好的教育的。 這是高適二十歲左右游歷長安,并且定居宋城的作品,大約是在他20到23歲之間,他游歷了這里的古跡梁園。 梁園是為漢梁孝王修的宮苑,,梁孝王常在園中接待文士。 而二十來歲的高適,因為家庭貧困潦倒,無力專心考進士,因為考進士往往需要家庭生活和費用的長期支持,顯然父親早逝的他沒有這樣的學習競爭條件,所以渴望通過被達官貴人賞識,發展才干。這在唐朝也很盛行,比如李白和杜甫,都是沒有考進士,而去長安不斷拜謁達官貴人,渴望找到上升的途徑。 高適也有過這種經歷,但顯然受挫。 梁園過去鼎盛的時候,賓客們都很有才華,讓這里十分繁華熱鬧。 但現在,悠悠千年過去,只剩下遺址高臺。 我寂寞地站在這里,看見風吹過千里荒草,撲打著我的面龐和衣衫,我悲從心來。 這是一位二十來歲青年的寂寞和孤獨,前不見古人,身邊沒有提攜和熱鬧,自負有年輕和才華,但是未來惘惘,令人抑郁和悲懷。 這首詩其實非常有內力。高適何以有這種懷才而不遇之感?首先,他是將軍之后,必然習武而知兵書,第二,以詩取士的時代,他自認自己并不遜色。他并非讀書不好,是為貧困和無機會。 二十歲的李白,此時還在四川,也俠義,李白晚年自述少年打死過人,這和他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也有一定關系。李白家境優渥,此時在四川境內游歷,沒有高適這種生存和志向的緊迫感。高適和李白比起來,還是多一份厚重的現實感的。 ![]()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盛唐 ·高適《營州歌》(731年) 三十來歲的高適,北游燕趙,先后去朔方節度副大使、幽州節度使,幕府中求職,邊塞軍營的生活,讓他有親切感,那是他祖父父親曾經的生活,血脈里喚起了豪情,他也借此看到了胡人不同的生活。 這里軍營的少年厭棄了原野打獵,帶著高適去往胡人居住的城堡下打獵,此時是戰爭間隙的和平時期,少數民族和漢人也有交往,他們獻上自己制造的美酒,而胡人的孩子們生長在草原沙漠,十歲就能騎馬馳騁。這種馬上的生活,讓孤獨的高適,在靈魂上和先祖靠近。 這首詩豪邁而清新,活潑喜悅而動人。 或者說,做一個堅守邊塞的軍人,已經是高適內心的愿望和選擇。無論是戰是和,這里有他的歸宿和安定和快樂。 三十來歲的李白,此時從安陸去長安,在這里他并不快樂,生活潦倒,和市井之徒交往,而且萌生了山林隱居的愿望,整天幻想和安期生一樣成為神仙大佬。不過李白的詩懷和氣勢也是由內心勃發,那是青春找不到合適的出口。 ![]() 古城莽蒼饒荊榛,驅馬荒城愁殺人, 魏王宮觀盡禾黍,信陵賓客隨灰塵。 憶昨雄都舊朝市,軒車照耀歌鐘起, 軍容帶甲三十萬,國步連營一千里。 全盛須臾哪可論,高臺曲池無復存, 遺墟但見狐貍跡,古地空余草木根。 ——唐·高適《古大梁行》(節錄) 這是高適四十多歲的梁園之作。那么和他二十多歲的作品類似,則更沉郁。 那么這首詩和李白杜甫相關。 因為高適就長期居住在宋城,梁園是他寄托情懷的地方。 這次是李白被唐玄宗重金賜還,離開了長安。李白在長安有過一生的高光時刻,經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推薦給唐玄宗,在宮廷中作翰林供奉,但凡大型的宴會,都有李白出場,李白以其浪漫大氣的詩筆歌頌盛唐,家喻戶曉。但是兩年之后,李白見棄唐玄宗,以放懷的理由拒絕給李白仕途官位,斷絕了他的政治雄心。 多金而辛勤落魄的李白,和杜甫同行,游歷宋城,而高適無疑是最好的向導。 李白的表現是落魄加狂放,當然有了曾經翰林的身份,他也不太在乎失去。 但是高適不一樣,四十多歲的他依然布衣,連天子的面都沒有見到。 他們一起走上高臺,李白在狂歌買醉,高適是種什么狀態呢?很少說什么,也一杯杯酒買醉,那是和李白不一樣的孤獨。 多年以后,杜甫回憶中有“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寒蕪際碣石,萬里風云來。桑柘葉如雨,飛藿共徘徊。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馀哀”,這倒是高適的剪影。 對于高適來講,李白是貴客,但是這位客人,活在自己的浪漫里,人類的悲喜有時候并不近距離相同。 倒是杜甫,和他有著更多的情感交流,因為比起李白活在盛氣和高光里的那種仙意,高適和杜甫更有著切實的人間的苦楚的肌膚感。 熱鬧是別人的。至少現在不關于他,或者將來也是。但是那種寶劍生銹的苦痛,從二十歲就一直壓抑折磨著他。 ![]() 十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盛唐·高適《別董大二首》(其一) 這是一首入選課本的唐詩,流傳千古。 有人在這首是里看到了未來無限可能,讀出了朝氣和勵志。 但是這是快到五旬的高適的作品。一個遲暮的中年人,寫這樣的詩,你會覺得蒼涼,因為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到了用名氣換生存。 很多人不知道這首詩還有姊妹篇。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馀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盛唐 ·高適《別董大二首》(其一) 十里黃云,天下雪,在路上遇見了故人董大,相別十年,是在這樣落魄凄涼的寒冬臘月。我沒有酒錢,甚至不能和你買酒取暖。 剩下的是祝福,往前走,我給不了的,總會有人給。 同期的李白,此時隱居廬山,成為正式的道士,擁有自己的道觀,弟子,妻子和孩子都在身邊,李白也算會經營,衣食相對充足,出將入相的夢已經破滅,但是謫仙這個響亮的名頭還在,不缺詩友,酒和香火錢。要知道唐朝道教立國,有正式編制的道士,還有一份皇糧。 以農耕清苦自勵的高適大約沒有請求過李白的援助,李白同樣,對于高適沒有經濟的需求。他們或者也有詩信交往,但是都是各說各話。 人到中年,各自剛硬的底色,分外分明。知己的概念可深可淺。 李白名滿天下,高適必定讀李白的詩甚于李白讀高適的詩。 有時候知己是精神上的慕,只在靈魂里。高適很喜歡太白星,經常用太白入詩,他必然也知道“太白”是李白的名字。太白星高照,無論平視仰視,都是他的生活背景。 李太白是盛唐之星,也是他的,只是他是星光下無言的行走的巨石。 ![]() 李白和高適的交集出現在安史之亂。 高適的轉機出現在他五十歲。此年他入幕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厚積薄發,且沉穩深厚,高適迅速獲得哥舒翰的信任,以節度使幕僚身份上報朝廷,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這個官職是由節度使上報,獲得朝廷認可的重要官位,但是并非朝臣。 高適的高升,得力于他現實的積淀和軍事才能,而非文字華彩。 安史之亂時,叛軍攻陷潼關,身體已經殘疾的哥舒翰為安祿山所囚,高適則沖出潼關跟隨唐玄宗,并陳述了哥舒翰兵敗始末,并非哥舒翰自己造成,唐玄宗留任高適,以其在軍中影響力,升為 淮南節度使 ,討伐永王。 實際上永王并非高適所殺,但是平叛永王,高適的聲望是起到作用的。 而李白卻因為永王邀約,入職永王幕府,而成為唐玄宗的逆臣。 李白因此陷入大牢。傳說李白曾經寫詩信求助高適,但是都石沉大海。 這也是后世傳言,高適不救李白的典故,遂成文壇公案。 但是李白卻遇赦了,唐肅宗二年,關中大旱,通常此時皇帝會祈雨,下罪己詔,大赦天下,而永王是肅宗的弟弟,李白又是頗有名望的詩人,這件皇家逆案就大事化小了。 高適在這個中間起到多少作用,或者說,他有沒有為營救李白出力呢?至少我個人認為他沒有落井下石,這已經是朋友和故人的擔當了,或有不動聲色的斡旋,那已經很難見之于史料。 要知道,李白在歷史上是著名的詩人詩仙,但是放在現實的社會,比李白占據更重要地位的人多了去,高適在此歷史階段的不彰顯,也顯示歷史和現實的厚重,不是詩。 ![]()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唐·高適《塞上聽吹笛》 說起家國的情懷,很顯然,高適比李白更真實。 來看看這首高適的詩。 大雪洗干凈了邊塞的天空,牧馬在草原上歸來。 在明月如雪的哨樓上,長笛凄越悠揚,在邊關回蕩。 問那如梅花飄灑一樣笛聲落在何方? 那笛聲帶著梅花的香氣,梅花的冷寒,吹遍關山,吹成了那覆蓋在關山上的雪。 那雪是梅花,是南國的梅花,那是戍守在此地的將士的思鄉之心,護國之情啊。 ![]() 李白是盛唐詩人,是盛唐華麗的光輝,但是高適,不僅僅是個詩人。他是天生的戰士和將軍,是長安和家國的守護者。 有了李白,有了盛唐的璀璨,有了高適,有了高適這樣的人,才有真正長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