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如何區分神學、哲學與科學? 不久前,楊振寧院士在一次采訪中被問到,宇宙存在造物主嗎? 楊振寧說:“如果你問有沒有一個像人形狀的上帝,我說是沒有的,如果你問有沒有造物主,我認為是有的。 因為整個世界的結構太精密了,妙不可言,不可能是偶然的。 這些這么奧妙的,影響這么大的,力量這么大的東西怎么來的,不可能是偶然的,所以應該是被設計的結果,那什么設計的呢,給它取一個名字叫造物主。” ![]() 楊振寧還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堅定地相信科學,但是隨著年紀增長,看到世界上很多無法解釋的奇妙事物后,意識到要徹底分析和了解它們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逐漸喪失自信,相信有造物主的存在。 但是楊振寧顯然不是宣揚神學,而是意識到人類的渺小,以及對未知的敬畏。 楊振寧說的造物主,與宗教和神學意義上的上帝是有本質區別的,有種說法: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這種說法其實隱含了一個不好的假設,神學,哲學和科學在層次上有高低、先后之分。 所以,可能有的人就認為,既然這樣,那我直接相信神學不就完了嗎? 但顯然是不一樣的,它們實際上是三個不同的觀念體系,分屬三個不同的領域,是不同,而不是層次上的高低。 ![]() 關于神學、哲學和科學的區分,哲學家羅素有一個精彩的觀點。 他說,哲學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一門學問。 神學、哲學、科學就具有什么本質不同,其實它們在核心觀念,方法和目的上都是不同的。 首先,在方法上,神學基于情感信仰,哲學具有理性思維,科學基于經驗實證,它們分別調用了人的情感直覺、理性思維、經驗感知三個維度的能力,所以神學,哲學和科學在形成的方法方式上是不同。 情感和思維有什么區別? 我舉個例子,在我們認知進化營,有位同學問,“信則有,不信則無”,這里的“有無”是什么意思,這里的“有和無”、“信或者不信”,就是在情感和信仰意義上講的,而哲學上的“有和無”則需要在理性的邏輯上進行論證和解釋。 比如道家思想的“有和無”,為什么“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家思想的解釋是,有都是有限的。 如果我們無限倒推,有限的事物應該是來自于無限的事物,因此在“有”之外或者之上,應該還存在有一個包括所有“有”的“無”,由此才能解釋所有的有,所有的“有”是從“無”中分離出來的。 所以道家思想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思想的“道”是一個無形的無、無限的無、整體的一、無限的大”,所謂“大、一、無”其實都是作為整體的“道”的一種別稱。 這是道家思想的宇宙觀,當然你也可以把這個道稱之為造物主。 ![]() 那西方哲學如何論證上帝或者造物主存在的呢? 剛講了,哲學上不是“因為你相信,所以它存在”,而是在思維和邏輯上它應該存在。 中世紀有位神學家和哲學家安瑟爾謨,在邏輯上第一次對上帝存在提出了"本體論論證"。 他從神的觀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 首先,他認為人們心中有一個神的觀念,這個觀念可以是最完美、圓滿的。 既然它是完滿的,那么它就不可能,僅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因為,這與這個觀念的完滿性是相矛盾的。 所以,神不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也必然存在于現實中,于是,安瑟爾謨從神這個完滿的觀念,推導出了上帝或者神的真實存在。 所以,可以看出來,宗教和神學意義上的上帝,和哲學上的造物主是不同的。 神學上是因為在情感上我們愿意相信它存在,所以它存在;而哲學是從理性和邏輯上論證,它有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理由。 ![]() 我們再回到神學、哲學和科學的區分,接下來,我們談談它們的目的上的不同。 簡單來說,宗教和神學的目的是提供情感依存,哲學的目的是探求精神世界的結構和真理;而科學的目的探求客觀物理世界的真理和規律。 或者說,宗教滿足人的情緒和情感需求,哲學滿足人的精神和理性需求,科學滿足人的現實需求,它們的目的是不同的。 神學家和哲學家施萊爾馬赫說,宗教的根基是情感,目的是提供對絕對者的依存感,它彌合了無限與有限的鴻溝,讓人與神達到融合的境界,這是一切宗教的目的。 宗教意識是人的心靈最底層的意識,它獨立于理性和道德,以及現實的功利性目的,并且無需要理性和道德證明,比純粹的理性和道德更為根本和基礎。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神學、哲學和科學在核心觀念上的不同,我認為這才是它們關鍵的區別。 簡單來說,神學是基于超驗觀念,哲學是基于先驗觀念,科學是基于經驗觀念。 當然,這里的劃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們有一定重疊。 只是說,神學、哲學、科學作為三種觀念體系,它們最底層,最核心,最基礎的觀念是不同的,什么是超驗、先驗和經驗,這里就不做過多解釋了,我舉兩個例子。 ![]() 宗教和神學的核心觀念包括上帝存在、靈魂不朽。 不管是上帝和靈魂都是超驗觀念,它完全超越了人的經驗感知,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但我們依然選擇相信它們存在。 而哲學的核心觀念是先驗觀念,先驗就是先于經驗,并讓經驗得以可能的觀念。 比如我們說“這是一個蘋果”,我們為什么有這個經驗知識,因為有數量的觀念,比如一個、兩個等等,如果沒有量的觀念,那么我們就沒辦法說出和理解“一個蘋果”的經驗知識,我們也沒辦法區分任何事物。 所以比如:量、質、關系、模態、時間、空間等等觀念都可以說是先驗的,它們讓我們的經驗得以可能。 康德提出過三個最高的先驗觀念:心靈、世界、上帝。 心靈是一切精神現象的最高概念,世界是一切物理現象的最高概念,而上帝的概念是統一精神和物理現象的最高概念。 但是要注意的是,哲學上的上帝僅僅是理性和邏輯上作為概念的上帝,而宗教中的上帝是作為真實存在的實體,它們是不同的。 那最后是科學的觀念,科學的觀念一般是經驗觀念,是可以被經驗感知到的。 比如客觀的物質,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比如溫度、氣體、能量、力、原子、分子等等等基本粒子,這些觀念都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 因此,科學追求經驗上的實證,一個科學真理需要得到實驗證實,但是哲學的真理不需要實證,需要在思維和邏輯上自洽就可以,而神學上的真理,不需要邏輯和理性,只需要相信就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