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所著的小說《失落的世界》風靡世界,而小說中翼手龍及其他史前期怪獸的棲身處并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南美洲第二大高原—圭亞那高原,一個桌形山遍布,且發源了奧里諾科河系、亞馬遜河系以及圭亞那的眾多河流的的地方。 ![]() 柯南道爾爵士筆下的《失落的世界》就是圭亞那高原 圭亞那高原地處南美大陸北部,奧里諾科平原與亞馬孫平原之間,也是奧里諾科河與亞馬孫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巴西、委內瑞拉和圭亞那三國均占有高原部分。整個圭亞那高原海拔在300-1500米之間,地勢從南向東北緩斜,西南部邊緣山嶺陡立,存在許多的呈水平層次分布的桌狀高地,主要是由中生代和第三紀沉積成的花崗巖、片麻巖和片巖構成,我們通常稱為“桌形山”,如巴委圭三國交界的羅賴馬山就是典型的桌形山,邊緣陡峭、頂部平坦。 ![]() 電影《飛屋環游記》中的圭亞那桌形山 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爾瀑布就是卡羅尼河支流丘倫河水從平頂高原奧揚特普伊山的陡壁直瀉而下形成的。 ![]() 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爾瀑布 那么圭亞那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需要追溯到幾十億年前的冥古宙太古代時期,圭亞那高原屬于圭亞那地盾(Guiana Shield)邊緣的中晚元古代蓋層,是南美洲最古老的蓋層之一。圭亞那地盾在太古代時就已成熟穩定,最老的巖石由深變質的片麻巖、麻粒巖和紫蘇花崗巖組成——稱為伊馬塔卡雜巖,同位素測年顯示其結晶成巖時限為35~36億年。在遙遠的太古代,南美洲的圭亞那地盾最早抬升成為古大陸,而此時地球上對大部分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后來隨著地殼運動變遷到現今的位置。而且在長期濕熱氣候條件下,經過長期侵蝕,巖性堅硬的地區便成了坡陡而頂部渾園的蝕余山。 ![]() 失落的世界—羅賴馬山,地處巴西委內瑞拉圭亞那交接 此外圭亞那高原地處熱帶,氣候卻不同于高原下面的亞馬遜盆地平原。亞馬遜平原是潮濕的熱帶氣候(~30℃),但在圭亞那高原上則是相對溫和(~10℃)的熱帶草原和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草原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的南部。主要是受地形抬升影響,幾百米甚至千米高的巖石墻,是濕潤氣流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年平均降水量依然可以達到2000毫米以上。 ![]() 南美洲第二大河—奧里諾科河 圭亞那高原還是奧里諾科河、亞馬遜多條支流的發源地。其中奧里諾科河發源于圭亞那高原的帕里馬山脈德爾加多查爾包德山西坡,處于委內瑞拉與巴西交界地帶。呈一巨大弧形繞行于圭亞那高原西、北部邊緣,最后向東注入大西洋。全長2060千米,流域面積88萬平方千米,其支流較多。從入海水量看,居世界第4位,從輸沙量來看,居世界第11位。 ![]() 奧里諾科河和圭亞那高原地形圖 奧里諾科河流域受熱帶草原氣候影響,降雨量時空相差很大,河口三角洲地勢低平,布滿沙洲和沼澤,一年中有兩次沙峰,遭受定期泛濫。第一次沙峰出現在汛期的干支流,第二次沙峰卻出現在汛后的干流上,如此不同的主因是由于汛期時河流流量增大,河水的侵蝕、搬運能力增強,故而河流含沙量大;而且干流水量大水位高,使得支流流速變慢,泥沙出現淤積現象;到了熱帶稀樹草原的旱季時,汛期結束,干流水位下降,支流流速增大,各支流中的泥沙重新流入干流。所以出現奧里諾科河特別的二次沙峰現象,跟尼羅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相似。 ![]() 圭亞那高原腳下的大草原風光 圭亞那高原盛產巴拉塔樹、糖膠樹、香子蘭及藥用植物,特別是巴拉塔樹膠是天然橡膠的重要原料,更是巴西重要的出口創匯商品。而且圭亞那高原上的結晶巖石富含礦物,鋁土、鐵、金、鉆石等礦產豐富,自殖民時期就是南美洲主要的淘金地。 可惜圭亞那高原周邊的國家普遍并不富裕。 |
|
來自: 白衣錢子 > 《地理看世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