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新中國建國70多年了。七十多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成就了舉世矚目的偉業。回首新中國建國之初,國破家亡,民不聊生。但是總有那么一批人,他們的心中,始終有著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在為祖國奮斗。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民族逐漸地變得富裕, 當初百多位元勛,卻只有2位還健在,這2位分別是誰?其中發生了什么我們不了解的故事? 第一人,則是王扶之。 王扶之一樣出身貧寒,他的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的父親是個無業游民,經常吃了這頓沒有下頓的,常常要在街上乞討度日。 王扶之12歲那年,撒謊稱自己已經17歲可以參軍,但他的勇敢卻讓很多人佩服。王扶之曾經也是抗美援朝戰役中的一員,在一次突如其來的轟炸中王扶之等人被漫天的土掩埋,幸好隊友及時發現,這樣才使王扶之等人得以在逃過這一劫。 王扶之的軍銜比他們都要高一些,他參加過很多次重大的戰役,并且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后被授予少將軍銜。王扶之已經99歲。王扶之在戰場上留下的傷勢,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讓他痛不欲生,但王扶之卻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 第二個就是張力雄。 他是福建省人,家里有很多個孩子,所以張力雄一直都是被冷落的存在。因為家境貧寒,大家所吃的都一樣,他經常餓肚子,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家庭情況,從來沒有跟爸媽抱怨過。 1931年張力雄參與了長征隊伍,能夠走到這一步的人,都是心志堅毅之輩,張力雄盡管如此歲數不大,但是這一品質他卻從未缺失。 張力雄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本來是可以安享晚年的。但張力雄卻是坐不住,他又開始投身于慈善事業之中,他將退休金都用來參與慈善事業了,自己的生活卻是很樸素。 其實本該是三位的,只不過在2023年11月8日北京逝世,享年106歲!這個人就是文擊。 1918年他出生于河北省霸縣的一個較為富足的家庭,家族雖不能保他一生平安,卻也能讓他過上富足無憂的生活。父親自幼就對他寄予厚望,把培養他的重點放在做生意上,本來是想由他來繼承家業,在父親的苦心計劃下,也迅速顯露出經商的天賦,文擊年僅十四歲,他便能隨他爸南下負責商業工作。 不料“七七事變”卻打亂了這平靜的生活。有一天,文擊外出辦事途經宛平縣。那時候宛平縣百姓苦不堪言,馬路上到處都是被殘害的無辜者便萌生了參加革命的念頭。 那晚,文擊堅決把自己要參軍的念頭告訴了父親,父親豈可能答應?兩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最后文擊索性離家出走,獻身于救國大業之中。 文擊受“為國捐軀”的強烈愿望所驅使,自愿為黨、為人民服務,成為軍隊的一員。抗日戰爭期間,文擊意識到自己一己之力是多么渺小,他踴躍參加抗戰的文宣活動,并呼吁更多有抱負的年輕人參加抗爭。 在革命隊伍期間,文擊是主攻文宣工作的,可是也是上過前線的人,抗美援朝的期間,文擊就靠著優異的戰績,被授予了一個炮兵大校的稱號。 在和平時代的他仍不忘初心。文擊曾對年輕一代說:“你們是我們民族的希望,要好好奮斗。”抗美援朝期間,文擊的健康嚴重受損,但他卻是活得最為長久的。 這2個將軍都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前參加進革命隊伍的,可以說是與國家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的歲月。在那些名將云集的時代,他們或許還不算什么,可是隨著時間流走,只有他們三個活到至今。 在面對抉擇的時候,都展現了他們愛國、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在他們看來,國家的興旺遠勝于個人的功名。大概是因為在戰亂中活下來的緣故,他們更懂得安定的價值。當中國逐漸發展時,這三個將軍可以放心的說:“此太平盛世,遂吾所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