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網上報道過一位湖南家長,因輔導孩子作業(yè)被氣到痙攣,手成“雞爪”狀的新聞。 報道中說,這位媽媽當時在輔導孩子作業(yè),因情緒激動,呼吸頻率加快,導致體內氧氣濃度過高,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引起呼吸性堿中毒,遂出現了上述情況。 新聞報道后,家長圈炸開了鍋,道出自己同樣有過被孩子氣到情緒失控的經歷。 看到這里,人們不僅要問,同樣是給孩子輔導作業(yè),很少聽說有老師出現這種情況,老師輔導和家長的區(qū)別在哪里? 我想,除了老師身份特殊,輔導作業(yè)能有的放矢之外,恐怕就是懂得如何說話。 書中指出,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老師,無論是演講者、教練、項目負責人以及家長。 因此,能不能有效講話,讓聽者對你講話感興趣并聽進去,聽后還有收獲才是重點。 市面上關于講課、說話的書有很多,但大都是關于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將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別人,讓對方對你所講的內容更好理解、記憶和應用。 《大腦喜歡聽你這樣說》這本書,不僅僅介紹各種好的講授方法,更為人們解析了方法背后的認知原理。 《大腦喜歡聽你這樣說》這本書作者杰瑞德·庫尼·霍瓦斯,是澳大利亞著名的認知精神學家、教育學家、墨爾本大學教育學院榮譽研究員,他致力于向大眾普及認知科學的最前沿研究成果。本書介紹了關于人類如何思考、學習和記憶的認知原理,告訴你如何在需要溝通的場合提升影響力,進行精準、高效的輸出;以及如何讓大腦快速理解、記住信息,并讓輸入大腦的內容牢固地留在那里。 ![]() 在7世紀之前,大聲朗讀都是非常普遍的,大聲朗讀能夠幫助我們迅速理解各種信息和文本。教堂里布道的牧師、會議里發(fā)言的教授、媒體演講中的政治家,其實本質上都是一種在公眾場合大聲朗讀的活動。 那么,大腦發(fā)生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原來,大腦負責理解口頭語言的區(qū)域主要有三個:聽皮質,負責處理輸入的聲音的聲學特征;布羅卡區(qū),負責處理和理解聽到的聲音;左側額下回,負責過濾聲音,只留一個聲音進入布羅卡區(qū),被大腦理解和記憶。這種構造和運作機制使得我們在同一時間只能理解一條語音信息流,其他的語音則會被大腦屏蔽,并當成“噪音”處理,作者稱之為“布羅卡瓶頸”。 不同于古代的大聲朗讀,在今天,我們習慣于無聲閱讀。然而我們在無聲閱讀時,其實大腦里有個聲音會把它讀出來,并將聲音信號傳遞到聽皮質區(qū)域。所以,如果你邊讀書邊聽人說話,這就和同時聽兩個人說話是一樣的。而科學家的“雙聽實驗”發(fā)現,我們雖然可以同時聽多個人說話,但是只能聽懂一個人說話的意思。 ![]() 所以作者建議,聽講座時,你應該選擇聽講,而非閱讀文字;而當你自己在做PPT演講和展示時,要在PPT中盡量少放文字,只保留少量的關鍵詞。 大腦接收信息的機制決定了我們只能在同一時間接收一條信息流,那我們如何利用好這一條信息流,進行有效溝通呢?“講故事”就絕對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作者在書中指出,故事之所以能夠喚醒和強化記憶,是因為它的三個重要元素:物理刺激、心理刺激和觀眾。物理刺激是將單獨的事件按照因果關系串聯起來,構成情節(jié);心理刺激是指故事還要具備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情感因素;聽眾還可以和講述者建立起情感鏈接。當聽眾沉浸在一個故事中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當人們沉浸在故事中的時候,他們的腦內模式會努力貼近講述者。 如何高效地學習?如何將輸入大腦的內容記牢? 在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中,我們大腦能夠保持專注于具體的信息,核心就是注意力。大腦有個叫做“背側注意網絡”的系統,它會根據你選擇的任務,將對應的規(guī)則加載到大腦中一個被稱為“側前額皮質”的區(qū)域,大腦由此來判斷哪些是相關的重要信息,哪些是需要摒棄的無關信息。大腦的側前額皮質一次只能遵守一個規(guī)則集,也就是說人類是無法一心多用的。 ![]() 我們經常在進行多任務處理時,只是在各項任務之間來回切換。每次切換任務,大腦都需要重新加載新的規(guī)則。頻繁切換任務不可取,會顯著增加時間、準確性和記憶這三類成本。這樣只會損害學習和記憶效果。唯有保持專注,才能保證我們學習和工作更高效,大腦接收的信息更準確。 大腦形成記憶需要通過編碼、存儲和調取三個步驟來完成。編碼和存儲只會形成短暫的記憶,如果你的目標是在短時間內記住一些內容,未來并不打算使用,那這不是問題。但如果你想創(chuàng)造一些深刻、持久、可以貫穿一生的記憶,就必須把注意力轉移到調取上。調取是形成深刻、持久記憶的關鍵,每調取一次記憶,相關的神經元細胞之間的連接被加強一次,這段記憶就會被加深與鞏固一次,未來會更容易被調取。 研究表明,外部環(huán)境和情緒感受與記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視覺、氣味、聲音等學習地點的場景是記憶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情境依賴學習”。我們的情緒感受也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學家稱之為“狀態(tài)依賴學習”。 ![]() 作者建議,如果只有一次實戰(zhàn),那么盡量讓訓練環(huán)境與實戰(zhàn)環(huán)境保持一致,環(huán)境信息會成為非常有用的線索,幫助你更輕松地找到并運用相關記憶。如果需要在不同環(huán)境下調取記憶,最好在盡可能多樣化的環(huán)境中進行訓練,這樣可以讓提煉出的認知和技能更牢固,在未知環(huán)境中回想和調取相關的記憶也就更容易。 在學習的過程中,遺忘一直是我們的頭號大敵。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只要過了24小時,人們就會忘掉自己剛學過知識的70%。艾賓浩斯通過實驗發(fā)現,把練習分解并分散到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會比把同樣的練習量塞進一小段時間里產生更為長久的記憶效果,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分散練習”。 ![]() 適度的壓力可以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壓力到來時,壓力激素皮質醇會攻擊海馬中的神經元,這會調動起ARC蛋白來加強海馬中的神經元,并且釋放一種細胞生長因子,形成新的神經元。當壓力減小、皮質醇消失后,海馬則被加強了。不過我們要注意,長期持續(xù)的壓力會讓皮質醇占據上風,導致海馬萎縮,而沒有壓力也會讓海馬中的神經元自然退化。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維持適度的壓力,壓力對大腦的幫助和傷害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結語 《大腦喜歡聽你這樣說》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作者不僅詳細普及了人類大腦的認知原理,還用許多鮮活例子解釋和回答了我們好奇的問題。 如果前文提到的那位媽媽早些看到該書,相信她也不至于被氣到痙攣。 對該書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起來閱讀吧,相信你也會愛上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