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篇《差不多先生》,講的是一個叫“差不多”的人,這個人的口頭禪是差不多,做事情也喜歡差不多就行。 他小時,媽媽讓他買白糖,他買了紅糖,他媽媽問他為什么買了紅糖,他說白糖和紅糖差不多。 上學時,老師問他直隸省西邊是哪個省,他說是陜西,老師說不對是山西,他說陜西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他去店鋪里做伙計,把十和千常常寫反,掌柜罵他,他笑嘻嘻回應千比十不就多了一小撇,差不多。 他要坐火車出門,去晚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他納悶,早開兩分鐘和晚開兩分鐘不是差不多嗎,怎么不晚開呢?最后他一想今天走和明天走也差不多。 他生病了,家人東街沒找來醫(yī)人的,把西街醫(yī)牛的找來了,于是,他說醫(yī)牛和醫(yī)人也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被醫(yī)牛的治的只剩一口氣,馬上要死掉了,他用最后一口氣說活著和死了也差不多…… 02 這就是胡適《差不多先生》的內容,這篇文,我看過不止兩遍,第一次看的時候連作者是胡適,都沒注意到。 再看才發(fā)現,這里還有我的影子呀!盡管這篇文寫于1919年,離我們的生活遠了一些。 可有些思想,還是沒有變化,就如在坐火車這件事情上,以前無論是火車還是飛機,我都喜歡踩點去(當然會有延誤的時候),因為不愿意等,上車就發(fā)車,時間把握的不差分毫,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上班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分鐘才進辦公室,反正早去兩分鐘和正點去也沒什么區(qū)別。 但是真的是差不多嗎?其實趕火車趕飛機路上的匆忙,即使我人已經在車上,在飛機上了,還會后怕若是火車/飛機開走了,那該怎么辦。 踩點上班,領導可能嘴上不說,但心里一定也是有自己想法的。 差不多,是一種毛病,一種懶散拖沓的毛病,得改。 03 這篇《差不多先生》極具諷刺意義,它嘲諷那些做事不嚴謹,又對事情持敷衍態(tài)度的人。 不過有一點,在差不多先生生病時,家里請牛醫(yī)來看,說明差不多先生之所以什么都講究差不多,是從祖輩就已開始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 知識與文化會被傳承,處事風格謹慎程度,依舊會被傳承。 其實,在我看來,與其說差不多是敷衍了事,不如說,差不多是懶惰,拖沓,能力等諸多因素凝結出來的產物。 如果一個人既有能力又不懶惰不拖沓,別人就是想讓他在差不多里徘徊,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不當差不多先生,那還得從自身的習慣來改變。 全文完~ 另:為了這號看起來更整齊,我就把我這有些無敵的分享欲轉移到了小號上,有喜歡看雜文的,可以移步我的小號,那里我更新的頻率還是挺勤快的。 本老號名片在↓,最近看書進度有點慢(好像一直也沒快了)喜歡讀后感的,繼續(xù)關注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