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 曾讀到一個帖子: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斯斯文文的,戴著眼鏡,騎著自行車,每天在小區里穿過穿回,去上學。 暑假即將結束還有兩天開學了,可是,他卻從十五樓的家中窗戶飛下。 原因是他要求家長給他買一塊電話*手表,先是媽媽不耐煩的拒絕了,接著是爸爸借著他在假期一直貪戀玩電子產品的事責罵了他。 得知這個事件,我先是震驚,憤怒:唉,這孩子,咋這么無情啊!爸媽養育你這么多年,罵幾句,拒絕你的要求,也不至于去死呀! 隨后,我哀嘆:現在的孩子,真是掉到豆腐上的灰,吹不得,拍不得!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評價,是我想起自己還是個小孩子的情形,因為過錯,被責罵是有的,因為被冤枉責罵,也是有的。內心也有委屈,不舒服的感覺,但很快就過去了,淡忘了。畢竟是責罵自己的,是生養自己的父母,這一點是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的。 至于向父母提什么要求,尤其是花錢買什么東西的要求,即使是心里有,但也不敢或者不會貿然提的。因為,眼前正經歷的生活,本身就是挺艱苦的,若再提要求,就覺得那是過分的要求了。 兩廂比照中,也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讀到一些較為專業的書籍,直到讀到這本馬歇爾.盧森堡的著作《非暴力溝通》,似乎捕捉到些許答案。 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除了自身修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溝通方式出現了嚴重問題,由此造成了彼此的不理解,甚至傷害。 “理解萬歲”這句話,幾乎成了大多數人的口頭禪。可見這理解是多么重要!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我看到這行字的時候,表示反對,感受怎么是在于我們自身呢?明明是因為外界的原因呀! 比如,拿到一個剛剛煮熟的雞蛋,真是太燙了!就一下把它扔掉了。 ? 比如,看到他罵人的樣子,真可惡! 直到看到作者分析的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我從來沒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 責備自己 ——“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 指責他人 ——“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唉,你這樣評價我,太傷心了,我需要你客觀的理解我。”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你這樣說我,是不是你需要我多關心和體貼你一點。” ?我再對自己的第一反應,追問了一下,發現的確我們感受的根源說到底,真的是在于自身。(追問:燙了,就扔掉的嗎?答:哦,是拿到一個剛剛煮熟的雞蛋,我疼得一下把它扔掉了) ?(追問:不看他,不聽他的,就行了唄?答:不,看到他罵人的樣子,我心里就煩躁,就冒火。) ? 爭吵和矛盾爆發時,哪些能是解決問題,平息矛盾和心情的說法呢? 第一種,自責,解決不了矛盾,自己也很郁悶, 第二種,指責對方,只會招來更多的攻擊, 第三種,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愿望,讓對方覺得你也需要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從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出發,使熄滅火氣,平息心情,回歸理智,打開心扉,從而進一步交流溝通,達成共識,和諧相處。 顯然,第三種和第四種的溝通交流方式要好的多。 清楚地表達個人的需要。不能含混不清,這樣就有可能造成傷害,造成誤會。 被要求對方,也需要學會傾聽對方的的需求,而不帶有個人的判斷和評價,這樣才不會激化矛盾。 開頭所說事件中的孩子,是被語言暴力推向懸崖的。 家長聽到孩子需要買電話手表的訴求時,是帶著個人的判斷和評價的。 也許,是學校要求孩子戴電話手表,以方便有什么事情好與家里聯系,比如安全到校,或者通知放學了等等。 再說了,電話手表戴著,孩子因故不能按時回家,也可以及時告知家里。據說電話手表還有定位系統,連接家長手機,還可以隨時知道孩子的行蹤。 孩子暑假貪玩電子產品,是一件事,現在要求買電子手表,是另一件事,家長把第一件事情的怒火遷移進第二件事情當中,是不合適的。 怒火遮蔽了自己的正常視聽,擾亂了自己的理智。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推向了懸崖。 ?????????? ?????????? ![]() ![]() ![]() ![]() ![]() ![]() ![]() ![]() ![]() ![]() ![]() ![]() ![]() ![]() ![]()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 因為你的點贊,轉發,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看見,將是一件幸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