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越爸育兒 晚年善始容易善終難,只因走錯的每一步都算數。 提到犯錯,從3歲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普遍存在,而且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一樣的認知,有人認為這是坎坷成長的一種方式,也有人認為這是飽受苦難的一種因果。 但在越越爸看來,人老了,大多數致命性的錯誤在內而不在外,特別容易在老人和兒女這種特殊的親子關系間滋生,只因這里面既有現實的復雜,又有情感的羈絆。 在這樣的前提下,就注定了誰的晚年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說錯的每一句話、做錯的每一件事和走錯的每一步路,都可能把老人引向深淵,在烈火中淬煉,在苦難中煎熬。 正如詩人羅隱所說:“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可人非圣賢,又孰能無過,在和兒女相處時,老人受制于情感或現實,有些錯充滿了無奈,有些錯卻是當局者迷。但不管哪一種情況,結局的苦果都要由自己一力承擔。 所以,人到晚年,在兒女面前,以下這3種常見的錯就要引起警戒,要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我認知。 01 跟糊涂的兒女,講清醒的道理。這個世界最愚蠢的事,就是跟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 俗話說:“寧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涂人說話。” 深以為然…… 如果兒女做人做事足夠清醒,那么老人講的所有道理,只要是發自肺腑為他們好,往往大多都能被接受,就算聽不進去,也不會心生怨憤和猜忌,只因清醒的人大多都有為人處事的原則和底線。 但和糊涂的兒女相處時,老人就如同面對一只失去了理智的猛獸,你既不知道何時會被傷害,也不能預判傷害的程度有多深,而這種未知性,才是最令人恐懼的存在。 只因在糊涂的人眼中,你所有清醒的道理不過是胡言亂語,既無法理解,又充滿了挑釁。 稻盛和夫曾說:“一個人的覺醒,1%靠他人提醒,99%靠千刀萬剮。” 而許多老人卻把這種順序搞反了,以為只要在兒女面前反反復復的提醒,就能避免那99%的千刀萬剮,一片良苦用心自是令人動容,可往往低估了現實的復雜程度。 道理的理智性只適用于清醒的兒女,跟糊涂和無知的人說多了,要么會被強烈反感,要么就是農夫與蛇的典故了。 老人需要明白的是,所有糊涂的兒女,都不可能依靠道理喚醒,每個人唯一清醒的方式,只有在悟透后才能自渡。 所以,糊涂越深的兒女,老人越不能大肆說教清醒的道理,你不可能拯救他們的靈魂,也就注定控制不住他們畸形的軀體。 02 對離譜的兒女,寄靠譜的希望。對自己不負責的人,才總把希望寄托他人身上。 在中國式老人的傳統觀念里,養兒和防老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掛鉤,隨著時代的發展,雖出現諸多淡化的跡象,但那份渴求就像執念一般,深深的扎根在內心。 于是,就理所當然的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兒女身上,押上自己余生的全部賭注。 如果兒女懂得感恩和知足,那么老人還有一定退路,畢竟兒女至少愿意挺起腰桿,承擔起那份屬于自己的責任。 可現實生活中,也少不了那些不懂感恩和知足的兒女,因為承擔不起或不愿承擔責任,本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早已扭曲,以至于在言行和舉動上變得愈發離譜起來。 面對老人的付出,往往棄如敝履; 面對老人的退讓,往往反以為榮; 面對老人的容忍,往往變本加厲。 而對于老人來說,如果把晚年生死攸關的希望寄托在不靠譜的兒女身上,如果認為物質是冰冷的,只有情感才能暖人心,那么結局是什么下場,完全可以預知的。 挺喜歡張愛玲說過的一句話:“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你的恐慌、貧窮和私心,那么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深以為然…… 所以,養老的希望要寄托在最靠譜的人或物上,而兒女顯然不是,晚年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這種結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恫嚇,而是讓所有老人心中少存一點幻想。 03 和無情的兒女,談情感的價值。心冷的人暖不了,情薄的人喂不飽。 或許,為人父母與為人子女這兩種角色,天生就是不公平的,在現實和情感的糾纏下,前者往往更深情一點,而后者難免多了一些薄情。 曾聽過一句話:“父母的愛是絕對的,兒女的孝卻是相對的。” 的確如此…… 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的父母都不愿缺席每一小步,一面是緊緊的抓住,一面是小心翼翼的放手。 而真等到兒女長大成人,遠離的時間和空間堪稱瞬間完成,能看見其后背的叫孝順,能回想其殘影的則叫望眼欲穿。 在絕大多數老人的心中,對兒女的那份情感是難以割舍的,每一寸分離都無比肉痛。而反觀兒女,對于情感上的剝離往往是樂見其成,唯一的區別,就在于每個人對無情二字踐行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當兒女愈發無情起來,老人的第一反應卻是在其中投入更多的感情,總以為將心比心就能挽回一切,可這顯然是低估了無情之人的殘酷和冷漠。 在情感的世界里,熾熱和冰冷的綜合只能帶來寒徹骨,而不是想象的那般溫暖。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有句經典臺詞:“我不覺得心智成熟就是越來越寬容,什么都可以接受,什么都能用情感衡量,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何為重要,何為不重要,然后做一個簡單的人。” 深以為然…… 所以,對于老人來說,和無情的兒女談感情,這本身就是對情感圣潔的一種褻瀆。人老了,別太深情,更別自作多情。 04 我想說的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在犯錯、認錯并改錯的反復循環中前行,這就要求我們在主觀上積極提升自己的認知,悟出自己的道。 這一切,就像楊絳先生所說:“人生不一定要贏,但絕對不能輸給過去的錯誤和愚蠢。” 不跟糊涂的兒女講道理,這才是真清醒; 不對離譜的兒女寄希望,這才是真靠譜; 不和無情的兒女談情感,這才是真智慧。 人到晚年,在兒女身上犯錯是常態,只因有的是現實所迫,有的卻是情感所需,但其間種種,并不能成為冥頑不靈的借口,也不能成為得過且過的托辭。 看到這里,你在兒女面前犯過哪些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