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的草堂 一、草堂初建 杜甫作古后,唐代詩壇上的樊晃、元稹、白居易、韓愈等著名詩人,曾對杜詩給予很高的評價。但真正普遍推崇杜甫則是到了北宋中葉和南宋中葉這兩個階段:一是尊杜崇杜,大力搜集、整理、刻印杜詩;二是注家蜂起,形成了千家注杜之風;三是修建祠堂,在杜甫游歷棲遲之處建立工部祠,鐫刻詩碑、詞碑。 ![]() 清末民國時的草堂 杜甫在同谷居住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同谷留下的影響卻很深遠。同谷秀才趙惟恭捐地5畝,縣令郭慥在其上建立了工部祠堂,詩人、成州知州晁說之為之作記,晁說之說:“古人得廟祀,或因乘時奮厲,以治易亂;或因為民父母官,有德于民;或因崇仁篤行,有功于風俗。象杜甫這樣,以老儒士身屯喪亂,羈旅流寓,呻吟饑寒之余,數百年之后,即其故廬而祠焉,如吾同谷之于杜工部者,殆未之或有也。”(《成州同谷縣杜工部祠堂記》)。 胡宗愈說:“先生以詩鳴于唐,凡出處、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于詩,詩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其所游歷,好事者隨處刻其詩于石”。(《成都草堂杜甫詩碑亭序》)陸游也說:“我思杜陵叟,處處有遺蹤。錦里瞻祠柏,綿州吊海棕。”(《感舊》)事實確實如此,在杜甫游歷棲遲之地,幾乎都有他的祠堂、塑像和詩碑、祠碑。從有關典籍和地方志乘可知,僅隴右工部祠堂就有8處之多,而成縣杜甫草堂則是秦、隴、蜀、荊、楚、豫等地修建最早的祠宇之一。 清初胡承福曾在《同谷八景說》中寫到:“同谷古今名勝地,其間水秀山奇,美不勝收……乾元中,公從此入川,愛茲山水、泉石,留連逾月,不忍遽去。邑人思其高風,立祠而春秋祀之。廟貌依然,泉石如故,千秋瞻拜所至,當亦樂游從之,為盛事也。” 從“立祀而春秋祀之”到“千秋瞻拜所至”,這正是表達民心民意的一種象征。 二、草堂始建年代辨析 同谷杜甫草堂始建的具體年代,直到20世紀80年代前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廣輿記》云:詩圣流寓四川途中曾于此“結茅而居,后人感其高風,即其址立祠祀之。”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成縣教諭管應律撰《重修杜工部祠記》云:“少陵公祠,其來遠矣。兩記對草堂的始建年代均含糊其辭。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成縣縣長陶自強在《成縣雜憶》中云:“考此草堂建于宋紹熙間,中供工部塑像,春秋二祀不絕。”此論未提出其具體根據,故難以讓人置信。1962年,當地文史學者徐克林著文稱:紹興是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的年號,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成州郡守宇文子震去杜工部草堂游訪,并勒石鐫刻了《杜工部草堂》一詩。宇文題詩、刻石這一事實說明,草堂修建必在這之前。但具體時間,徐文沒有確定。 ![]() ![]() ![]() ![]() 80年代初重新修葺的草堂 研究杜甫的知名學者、著名詩人、四川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繆鉞先生看了《杜甫隴右行蹤綜述》及“少陵釣臺”拓片后,稱文中提到的杜甫行蹤遺跡是“研究詩圣在隴右行蹤的一個罕見發現”。并說:“要弄清同谷杜甫草堂的始建年代,可參閱北宋宣和年間成州知州晁說之的《嵩山文集》,也許會有幫助。”經先生指點迷津和成都杜甫紀念館揚銘慶鼎立相助,從晁說之的3篇有關杜甫的文章中得知,晁氏在短短的幾年間不僅舍財出力興建了“成州同谷縣杜工部祠堂”和“濯鳳軒”、“發興閣”等3處紀念杜甫的祠宇軒閣,而且撰寫了文情跌宕、記事感懷的《濯鳳軒記》、《成縣同谷縣杜工部祠堂記》、《發興閣記》等3篇散文佳作,并鐫刻于石。惜這三通重要的宋代碑刻于明代前就已散佚。 ![]() ![]()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晁說之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二月二十六日撰寫的《濯鳳軒記》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無可辯駁的事實:“杜工部昔日所居之地,新祠奉之者也。”也就是說,在宣和四年二月濯鳳軒告竣之時,“新祠已開始祀奉”,說明杜工部祠堂必建于宣和四年之前,即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近些年片面斷言草堂建于宣和五年此論與晁說之《濯鳳軒記》中所述事實相悖,可謂誤也。 三、草堂人文自然景觀 晁說之倡導、郭慥于宣和三年始建的草堂位于縣東南鳳凰山下、飛龍峽口。由于同谷百姓崇拜杜甫,敬重杜甫,數百年來,草堂一直保存完好。草堂主體建筑為兩進兩院,沿中軸線往上為草堂大門,兩面是一幅明刻板對,上聯刻:天地尚留詩稿在;下聯刻:江山亦籍草堂傳。門楣上懸一匾額,榜書:“詩圣祠”。進入院內,南北各有一排廂房,穿過庭院,上幾級臺階,二門兩邊,刻有一副明代楷書板聯,上聯刻: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下聯刻:千秋詩圣獨追雅頌風騷。正殿庭堂上方是清代成縣著名書法家姚嗣云寫的草書巨制匾額,上書:“氣吞江海”。下方是杜甫全身塑像,兩傍各有一手捧詩箋的詩童。殿內南北墻壁間和殿外雕花窗欞下墻中鋃嵌著12通宋、明、清歷代鐫刻的詩碑、祠碑。 南宋偏安江左后,成州成了抗金保蜀的軍事重地,常有朝廷精兵駐境。文武官員每到成州,都要拜謁草堂,并多有題名、刻石。據張維著《隴右金石錄》載,與之相關的題名、刻石就有3處:一處題名是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郭鎰所題。題名內容為“章貢郭鎰文重以制幕來城同谷,偕郡守常山李沖子和丞資中楊約仲博閱視龍峽守關之備,因謁杜少陵祠,觀萬丈潭。紹定三年七月乙卯。”此題名凡8行,正書,摩石刻字大1寸6分。兩處刻石一是“玉繩泉摩崖”。玉繩泉在飛龍峽中萬丈潭西側。杜詩“玉繩迴斷絕”即此。摩崖勒宋代詩人俞陟詩一首:萬丈潭邊萬丈山,山根一竇落飛泉;玉繩自我題崖石,留作人間美事傳。另一處是“子美谷摩崖”。谷后巖壁上勒“潭云崖石”4字,正書,字大1尺6寸,取杜詩“停驂龍潭云,回首虎崖石”中每句末兩字,為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所刻。 草堂故址位于縣東南7里飛龍峽口,這里水帶山環,霞飛霧落,百鳥爭鳴,風景宜人。西側為仙人崖,崖頂巉巖狀肖如虎。杜詩有“停驂龍潭云,回首虎崖石”之句。從草堂向南,即是飛龍峽,河水流經,相傳有龍飛出,故名。中為萬丈潭,洪濤蒼石,其深莫測。萬丈潭之上,水自巖竇飛落,狀如玉繩,懸溜似練,水極清洌。萬丈潭東南側有一狀肖鳳冠的山巒,水經注云:“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漢世有鳳凰棲其上,故謂之鳳凰臺。”這些景觀杜詩中均有名句傳世。如:“龍依積水蟠,窟壓萬丈內。”(《萬丈潭》)“玉繩迴斷絕,鐵鳳森翱翔。”(《大云寺贊公房之三》)“徘徊虎穴上,面勢龍泓頭。”(《寄贊上人》)“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鳳凰臺》) 草堂傍山依水,巖巒峻秀,松竹聳茂。后有子美崖、子美谷、子美泉諸景觀。草堂院內有8棵蒼勁的古柏,大門外有1棵古槐,花圃里有斑竹、海棠、一樹一態,一枝一景,構成了迷人的勝景奇觀。 厚重的歷史文化給草堂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優越的自然條件營造了可喚起萬物崢嶸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山光水色組成了神奇幽美的人間仙境,自古以來,一些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或者經綸滿腹的高人隱士,多來拜謁吟詠,聽風濤水吼,為賞心樂事。 四、草堂詩聯 自唐宋以來,杜甫棲遲過的同谷,大凡文人雅士、名宦鄉賢,都有緬懷杜甫的詩、聯,或懷古,或拜謁,或憑吊。最早的當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即杜甫流寓同谷114年后,成州刺史趙鴻的《杜工部茅茨》一詩。詩云:工部棲遲后,鄰家大半無。青羌迷道路,白社寄懷盂。大雅何人繼,全生此地孤。孤云飛鳥外,空勒舊山隅。 趙鴻為一代名宦,善詩工書,他在成州任上做了好幾件有益的事。一是勒刻了杜甫的《萬丈潭》詩;二是寫了《杜甫同谷茅茨》一詩;三是在杜詩提到的玉井,題刻了“鹿玉山獅子洞石室玉井三題”;四是刻石同谷曰:“工部題《栗亭十韻》不復見。”為《栗亭十韻》的散佚深為惋惜,并題詩曰:杜甫栗亭詩,詩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題記今何有? 由此可見,迫于當時的流亡生活,杜甫散佚的詩歌肯定還有不少。 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成州郡守宇文子震題《杜工部草堂》詩云:燕寢香殘日欲西,來尋陳跡路逶迤。江濤動蕩一何壯,石壁崔嵬也自奇。雞犬便殊塵世事,蛟龍常護老翁詩。草堂欲見垂扃榜,卻憶身游濯錦時。 詩歌對草堂一帶的自然風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對詩圣杜甫的坎坷遭遇傾注了發自內心的同情。 到了明、清,在草堂題詩詠懷幾乎成為風氣。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按察使洮岷兵備副使楊賢于是年仲春往游草堂,特賦七律一首,以紀此行。詩云:三春花柳亂啼鶯,古木叢祠傍曲成。一代風騷歸大雅,千秋臣節仰名卿。苔碑蘚磧寒煙護,遠浦遙嶺暮靄橫。唐室只今無寸土,草堂終古屬先生。 清初著名詩人宋琬順治間任四川按察使分巡隴右時,也曾專程拜謁草堂,他心馳神往,觸景生情,即興題了兩首五律:最愛溪山好,因成秉燭游。碧潭春響亂,紅樹晚香浮。橡栗遺歌在,蘋蘩過客修。先生如何起,為我聽吳謳。少陵棲隱處,古屋鎖莓苔。峭壁星辰上,驚濤風雨來。人從三峽去,地入七歌哀。欲作招魂賦,臨留首從回。 近代題詠草堂的詠懷之作也不乏其人。20世紀40年代,甘寧青監察使、詩人高一涵壯游成縣,曾賦七律一首,表達了對杜甫的詠懷之情。詩云:飛龍峽口路迷離,龍去潭空異舊時。一掌平原同谷縣,數椽矮屋杜公祠。蕭蕭短發荒山客,耿耿孤忠故國思。我亦無家堪送老,白云深處望仇池。 自唐宋以來,歷代名公詠歌以紀其勝者,在同谷可謂眾星捧月,不勝枚舉。鑒于篇幅關系恕不一一列舉。 草堂楹聯六副: 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千秋詩圣獨追雅頌風騷。回首望秦州谷遠時縈行客夢;馳心在唐室江清鑒及老臣忠。天地尚留詩稿在;江山亦籍草堂傳。唐室只今無寸土;草堂終古屬先生。明:楊賢撰 李杜朔神交詩圣酒仙我忝列通家子弟;隴秦尋故宅龍蟠虎踞公先占同谷江山。清 李焌撰 一谷風清問先生真窮極到此;四壁詩滿笑后人何膽大如斯?民國初 劉朝陛撰 五、草堂歷代修茸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草堂曾歷盡滄桑,規模幾更,然而其遺址始終保持原貌。從明、清至民國幾代都有人維修、改建和續建,規模逐漸擴大,確也肅穆雅致,頗有氣勢。 據地方志乘記載,草堂建成后,從南宋至元代,連年戰亂,兵刀相繼,祠宇年久失修,瀕于傾圮,直到萬歷四十六年春,知縣趙相宇奉命尹成邑,特前往謁祠,并登堂拜像,見棟宇傾圮,風景依然,乃捐俸命教諭管應律修葺之。不久落戰,“祠煥然一新”。事竣管應律請題名紀勝,趙侯義不容默,騎馬揮一律,灑灑傳神,頗有盛唐之風。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甘肅學政陸廷黻、知州葉恩沛發起重修草堂,知縣李焌主其事。修葺后的草堂寬敞高大,氣勢宏偉,令游人流連忘返。 1942年,成縣縣長陶自強進行了再次修葺。陶自強在翌年寫的《成縣雜憶》中翔實地記述了修葺經過:“清明日,余偕諸同事登堂展謁,祠宇年久失修,瀕于傾圮。自清光緒時縣令楚南李焌曾為修葺。數十年無人過問,乃與縣人士發起修復,咄嗟間得數千元,墻瓦戶牖,煥然一新,又于祠外辟精室數楹,以備游客之居,雖不能與浣花之媲美,亦不失為歷史上一名勝。” 這次修葺奠定了草堂后來的規模,使草堂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數百年來,草堂雖幾經摧殘,但同谷百姓卻一次又一次把她修復起來,使這一被譽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圣地,成為后人永遠瞻仰的地方。這里的一磚一瓦、一碑一石,一溪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充滿詩情畫意。如果借杜甫的詩句,到草堂尋覓詩人的遺跡,定會使人心情怡悅,雅興倍增。 六、杜甫寓居同谷期間在同谷及周邊詩作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閭里為我色惆悵!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東飛鴐鵝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黃蒿古城云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撥劍欲斬且復休。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 發同谷縣 賢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 況我饑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來茲山中,休駕喜地僻。 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 忡忡去絕境,杳杳更遠適。 停驂龍潭云,回首虎崖石。 臨歧別數子,握手淚再滴。 交情無舊深,窮老多慘戚。 平生懶拙意,偶值棲遁跡。 去住與愿違,仰慚林間翮。 積草嶺(同谷界) 連峰積長陰,白日遞隱現。 颼颼林響交,慘慘石狀變。 山分積草嶺,路異明水縣。 旅泊吾道窮,衰年歲時倦。 卜居尚百里,休駕投諸彥。 邑有佳主人,情如已會面。 來書語絕妙,遠客驚深眷。 食蕨不愿余,茅茨眼中見。 龍門鎮 細泉兼輕冰,沮洳棧道濕。 不辭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門雪云隘,古鎮峰巒集。 旌竿暮慘澹,風水白刃澀。 胡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 嗟爾遠戍人,山寒夜中泣。 泥功山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濘非一時,版筑勞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將汩沒同? 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 哀猿透卻墜,死鹿力所窮。 寄語北來人,后來莫匆匆。 鳳凰臺 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 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 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貴王者瑞,敢辭微命休。 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 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 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萬丈潭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顯晦。 龍依積水蟠,窟壓萬丈內。 跼步凌垠堮,側身下煙靄。 前臨洪濤寬,卻立蒼石大。 山色一徑盡,崖絕兩壁對。 削成根虛無,倒影垂澹瀩。 黑如灣澴底,清見光炯碎。 孤云倒來深,飛鳥不在外。 高蘿成帷幄,寒木累旌旆。 遠川曲通流,嵌竇潛泄瀨。 造幽無人境,發興自我輩。 告歸遺恨多,將老斯游最。 閉藏修鱗蟄,出入巨石礙。 何事暑天過,快意風雨會。 石龕 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 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 驅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 伐竹者誰子?悲歌上云梯。 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 苦云“直簳盡,無以充提攜。 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 鐵堂峽(鐵堂山在天水縣東五里,峽有鐵堂莊) 山風吹游子,縹緲乘險絕。 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 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 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 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盜賊殊未滅。 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 木皮嶺 首路栗亭西,尚想鳳凰村。 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 南登木皮嶺,艱險不易論。 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喧。 遠岫爭輔佐,千巖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聞虎豹斗,屢局風水昏。 高有廢閣道,摧折如斷轅。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長根。 西崖特秀發,煥若靈芝繁。 潤聚金碧氣,清無沙土痕。 憶觀昆侖圖,目擊玄圃存。 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 白沙渡(屬劍州) 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 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漢。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 水清石礧礧,沙白灘漫漫。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濤越凌亂。 臨風獨回首,攬轡復三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