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人類在時間更迭中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工具,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人類身體解放服務,助力人類實現自身價值。所以,智能時代人的主體性不會被智能機器侵占,而只會更加得以鞏固。人類社會里,人才是唯一的主體。 人的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沒有客觀世界,人的意識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人的意識是客觀世界的產物。人意識的產生是基于有目的之實踐,無目的之實踐所產生的意識是一種本能的自覺,如動物的意識、嬰兒的意識和狼孩的意識。人腦為什么是意識孕育的場所?從生物結構上看,人腦大約由850億~860億個具有高度復雜且嚴密的神經網絡系統組成,每個神經元細胞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倘若某個神經元細胞發生突變,人的意識活動可能就會受到阻礙或喪失。馬克思指出,“我們的思維和意識,不論他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所以,人的意識活動是以人腦的生理活動為物質基礎而發生的。從人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來看,人善假于物,使自己的主觀意識對象化(客體化),人的意識借助思維把不同時空的物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幅幅圖景,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繪制出很多的畫面,然后再結合現實生活對其修正與重塑,進而形成客觀實體。 反觀人工智能,它雖然擁有有限的“理性”,但其沒有意識。它只是執行人類的命令,把人腦中的主觀映像具體化,單一地執行人類為其設定的程序和算法。顯然,人腦和人工智能在構造上有著天壤之別。人腦是一個有機體,其構成非常復雜,整個人腦的神經元網絡所能完成的功能是任何別的東西都無法比擬的,這決定了人腦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然后形成意識,再使其具體化,如人類根據鳥類飛行原理設計出了飛機,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研制出雷達。而人工智能的構成是機械的和數字的,當然其構成核心是算法,這決定了人工智能擁有一種萬物可計算的能力,這種計算能力主要表現在計算速度和計算容量上;同時,算法的邏輯性規定了人工智能只有邏輯思維能力。人腦與人工智能最本質的區別在于,人腦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聯合體,人工智能僅擁有邏輯思維能力,其存在是人類為解決某一方面的困境而構建出來的;它自始至終都以人類目的為存在目的,所能執行的任務非常單一,而且無法感知自己所從事行為的目的和意義。因此,作為人工物的人工智能,只是對人類智能的模擬,其所擁有的理性也由人類賦予;它不可能擁有意識,更不會對人的主體性構成挑戰。 人是構成社會的核心要素。每個社會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都各自生活在社會關系體之中,同時每個個體之間的社會關系又或多或少相互聯系著。社會因人而多彩,人因社會而豐富,實踐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區分的根本,人通過實踐創造出不同的社會關系,所以人不是孤立的個體,更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歷史的、具體的和現實的。 作為“現實的人”的社會關系是動態的,人自古以來就處在時間的河床之中,人發展的空間在時間面前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統一體,人的社會關系和人是相伴而生的。人的本質屬于歷史范疇;人的社會關系是發展著的,不能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眼光來看待人的社會關系。人工智能不具有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而實踐是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的;但人工智能是替人類進行生產的實踐工具,它生產的“量”和“質”都是人類提前設定好、計劃好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能不會對人的主體性構成挑戰,人才是主體。 無論是過去人工智能引發的“技術革命”“時空革命”,還是目前正熱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 GPT引發的“思維革命”,它們都是人類在自我進化、自我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的產物,其本質無非把人腦中的各種信息用代碼的形式進行排列組合,再通過算法、算力和算據進行驅動,從而表現出一種外化的“實踐形式”。從誕生至今,人類能夠發明出很多比自身器官強的實踐工具,原因在于人類能夠“善假于物”,借助外物實現自身目的。所以,人工智能是人類擺脫“對物的依賴性”到“自由個性發展”的一種手段,它天生就依附于人類,被動地處在人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和社會關系之中,是人類社會關系的存在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準備”;作為一種技術產品,人工智能存在的目的是助力人類向“自由人的聯合體”邁進,其發展并不會造成人的主體性喪失。(摘編自盧衛紅楊新福《人工智能與人的主體性反思》)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人工智能是為了幫助人類實現自身價值、解放人類身體而存在的,因而人的主體性不會被智能機器削弱。 B.客觀實體的形成需要人的意識借助思維把自己的想象繪制成很多畫面,再結合現實生活對其進行修正與重塑。 C.人是社會形成的核心要素,每個社會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并不孤立,他們通過不同的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 D.人工智能是人類在自我進化、自我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的產物,受到人類的操控,是替人類進行生產的實踐工具。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人腦由高度復雜且嚴密的神經網絡系統組成,一旦人腦中某個神經元細胞發生突變,人的意識活動就會受到阻礙或喪失。 B.“人機大戰”中,機器能戰勝人是因為機器的算法強大,但它只是在執行任務,無法感知自己所從事行為的目的和意義。 C.不同于人工智能機械的、數字的構成,人腦的構成非常復雜,這決定了人腦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然后形成意識。 D.Chat GPT引發的“思維革命”是人類“善假于物”的結果,這說明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理性思考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中心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是一個整體的一部分。 B.比爾·蓋茨說,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幫助人們提高生產力——人工智能如何減少世界上一些最嚴重的不平等現象。 C.馬克思說,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等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物。 D.Apple Cook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說我們所有人必須要做的是確保我們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是有利于人類,而不是損害人類。 4.人與人工智能有哪些本質的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論證人工智能不會對人的主體性構成挑戰?請根據文本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B(“客觀實體的形成需要人的意識借助思維把自己的想象繪制成很多畫面”錯,曲解文意。“把自己的想象繪制成很多畫面”也不準確,原文是“根據自己的想象繪制成很多畫面”。) 2.B(A項,“人的意識活動就會受到阻礙或喪失”錯,可能變必然。原文是說“人的意識活動可能就會受到阻礙或喪失”,選項少了“可能”;C項,“這決定了人腦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然后形成意識”錯,曲解文意。原文是說“人腦是一個有機體,其構成非常復雜,整個人腦的神經元網絡所能完成的功能是任何別的東西都無法比擬的,這決定了人腦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意識的形成不是簡單的人腦構成復雜就能決定的;D項,“這說明……在理性思考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錯,無中生有。) 3.C(A項,強調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B項,是說發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意義。D項,論證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對人們負責。此三項都不能支撐“人類社會,人才是唯一主體”這一觀點。C項,馬克思的話與文中“人類能夠發明出很多比自身器官強的實踐工具,原因在于人類能夠'善假于物’,借助外物實現自身目的”一致,說明人工智能天生就依附于人類,論證了“人的主體性”。故選C項。) 4.①人是有意識的,人腦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聯合體;人工智能是沒有意識的,僅擁有邏輯思維能力。②人能通過實踐創造社會關系,且一直處于各種社會關系中;人工智能是替人類進行生產的實踐工具,不具有社會關系。(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給分) 5.①引用。如文中引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話,說明人工智能存在的目的是為人類服務的,進而論證其發展不會對人的主體性構成挑戰。②舉例。如列舉“人類根據鳥類飛行原理設計出了飛機”“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研制出雷達”,論證人有想象能力,并能使自己的意識具體化,說明人腦是人工智能無法比擬的。③比較。如文中從意識的角度比較人腦與人工智能的本質不同,說明了人工智能不會對人的主體性構成挑戰。(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給分。論證方法要能論述人工智能不會對人的主體性構成挑戰,如果不能說明,則不給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