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西路是位于上海市普陀區南部的道路,緊鄰蘇州河,長約780米。民國13年(1924年)始筑,因位于光復路西,名西光復路。1949年后改今名。 ![]() 中央造幣廠舊址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PT-J-001-II;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7945190000016 中央造幣廠舊址 民國 宜川路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單位:中央造幣廠;現名稱/現使用單位: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地址:光復西路17號 保護級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層數:3層;結構類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年代:1930年;保護類別:二類 ![]() 中央造幣廠(Central Mint),攝于1929年 中央造幣廠的前身是上海造幣廠。上海造幣廠1920年開始籌備,籌備主任鐘文耀?;I備處設在香港路四號銀行公會樓上,7月搬至北河南路十號。 ![]() 1921-08-12《申報》介紹上海造幣廠籌備情況 在籌備過程中,特聘南京造幣廠會計主任王世泰擔任會計,負責向銀團借款等財務事項。王世泰經驗豐富,曾歷任天津、湖北、南京等造幣廠會計專員。 1921年3月,上海造幣廠向華商銀團借款二百五十萬元。4月,薩福懋接替籌備主任鐘文耀擔任上海造幣廠廠長。當年夏季購置位于戈登路蘇州河北岸的廠基地,計地一百零三畝三分一厘七。廠房由通和洋行設計,后用招標法由姚新記營造廠承建,仿美國費城造幣廠樣式,鋼筋混凝土結構。1921年10月底開工建設。 ![]() 上海中央造幣廠舊影 至1922年7月,除發電室、水泥地板因各項管料尚未埋裝完備致未鋪成外,所有前面辦公室及機器間均已告竣。廠內所用機器亦用招標法向外國定購,機器均屬最新式,每日可造幣八十萬元?,F在各種機器已運到三批,其余各件本年8月內均可到滬。 由于當初預算不準確,且不免有損害公家之行為,機器購好,廠房建成后,二百五十萬元已告用罄,后繼建設不得不進一步籌款。對于項目進展不利,各界頗多抱怨。為扭轉此被動局面,挽回影響,1922年10月,前財政次長羅鴻年接任廠長。 ![]() 1923-06-15《申報》 羅鴻年上任后,借款事宜仍遭頓挫。1923年4月朱有濟被任命為廠長。此時,造幣廠前需要建造鐵橋一座以通車站,據估算,還需二百五十萬元。但受時局影響,借款事宜一波三折,進展緩慢(見上面《申報》報道)。 時間來到1928年,南北統一后國府籌備改良幣制,廢兩用元,欲將上海造幣廠改為中央造幣廠,致使進程加速。10月,郭標被任命為廠長。 ![]() 美國費城造幣廠 1931年,中央造幣廠派技正黃福祥、鐘望榮、溫宗禹,及美國人許維特(Cliffard Hewitt,上海造幣廠總工程師)同赴世界最著名的美國費城造幣廠(the United States Mint in Philadelphia)實地考察造幣技術。 ![]() Cliffard Hewitt(1869-1942) 許維特是美國鑄幣局的首席機械工程師,是美國政府派往中國的鑄幣技術專家,留華已十年,上海造幣廠的落成,多賴其擘劃,該廠設備悉仿美國之式,其機器亦由美國進口,堪稱世界造幣廠之最新式者。 正當造幣廠進展加快之際,廠長郭標卻因心臟病,于1932年1月3日因病去世。 ![]() 1932-01-13《申報》 郭標去世后,改由徐寄庼任廠長。1932年1月13日《申報》(見上圖)報道新任廠長徐寄庼上任,并詳細回顧了中央造幣廠(上海造幣廠)曲折的籌辦過程。 1932年9月,郭承恩被任命為中央造幣廠廠長。 ![]() 1933-03-02《申報》報道中央造幣廠正式開鑄 新廠長上任不久的1933年3月1日正式開始鑄造新幣,《申報》記者特赴造幣廠參觀了整個鑄幣過程,并進行了報道(見上圖)。據報道,工廠時有工人186人,分化驗、熔煉、鑄造、機械、繪圖五部份,每日可出新幣二十五萬至三十萬。上圖中的標準銀幣,正面為總理遺像,上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八字,反面為沙鳥與帆船,兩側綴“一圓”二字。 1933年4月,郭承恩請辭造幣廠廠長,由盧學溥接任。這一年,造幣廠開鑄千元銀幣廠條,1934年元旦發行。 ![]() 光復西路上的中央造幣廠,攝于1929-1939年 1935年2月1日,中央銀行副總裁陳行接替盧學溥兼任中央造幣廠廠長。 1935年中央造幣廠開鑄十進位輔幣,模型由美國運來。鎳幣有廿分、十分、五分的三種;銅幣有一分和半分兩種。 這一年5月,中央造幣廠的技正張華聯出席了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十九屆國際勞工大會,并對歐洲諸國進行考察,后赴美國實習考察造幣工程五月。張華聯是財政部次長張壽鏞之子,畢業于光華大學。 9月,財政部在中央造幣廠建造的部庫落成,建筑由莊俊設計,大元營造廠建造,庫門二扇由美商慎昌洋行承制。該庫能容銀幣三萬萬元,將來中央造幣廠所鑄成之新幣,均藏于該庫。 ![]() 上海中央造幣廠內的財政部部庫,攝于1935-1939年 1937年4月,席德柄被任命為中央造幣廠廠長??箲鸨l后,上海中央造幣廠遷往重慶,并在川、鄂、滇、桂、甘五省成立中央造幣分廠。 自歐戰發生后,鎳之來源斷絕,價格飛漲,財政部為防止奸商操縱及熔化起見,特令中央銀行發行局,轉令各行處,停止兌發鎳幣,并修正輔幣條例,發行新輔幣。1940年飭令中央造幣廠開鑄一分、二分、五分、十分新輔幣,其一分、二分系以銅鋅合鑄,五分、十分系以銅鎳鋅合鑄。另根據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之建議,經財政部核準,開鑄鋁質一分、五分新輔幣。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3月,韋憲章被任命為中央造幣廠廠長。 ![]() 1947-07-12《申報》 抗戰期間,中央造幣廠遭到嚴重破壞。1947年7月12日《申報》(見上圖)刊登了記者實地走訪造幣廠的訪后記,記者寫道: 經過十年滄桑的中央造幣廠,好比一個式微的世家,門庭冷落,殘破不堪,使人有不勝今昔之感了......經過八年抗戰,廠址被敵人占據,熔制工場淪為馬廄,機器拆的拆,毀的毀,到勝利接收時早已面目全非。雖然如此,到底還保持著世家的門面。從造幣廠橋下望,就看見它周圍八十多畝的廠址。走進鐵門,兩旁是草坪,中間那座江海關式的三層建筑,仍能使人體味出它昔日的聲勢。 我們走進U字形的工場,首先是一間磅秤間,墻垣灰暗,塵埃滿室。有兩架可以稱一噸重的磅秤,靜靜地安放著,左邊角落里原是可稱重幾噸的地秤,現在只剩了一個窟窿。另一邊則是一扇拆下的已經銹毀的庫房門。這種庫房門原是外洋的特制品,用法與銀行的保管庫庫門相同,廿六年抗戰起時,拆下后本擬移運內地,可惜因為時間不及,就此堆在倉庫里毀壞了。現在的庫門還是日本人裝的鐵板門,因為在淪陷期間他們曾把造幣廠作為軍火倉庫。 ![]() 中央造幣廠舊影 從磅秤間進去就是熔煉工場,看上去感覺得一番殘敗氣象,室中央兩道深約尺余地溝,原為裝煤氣管子的,現已蕩然無存。原來四十座熔爐只剩了四座,而且還是修理后燒柴油的。熔煉工場左手是保管庫,庫門亦已拆毀。里面放著三十多萬兩每塊一千多兩的銀塊,那是中央銀行在勝利以后接收敵偽產業所得的散銀,委托廠中熔塊化驗成份的。保管庫對面U字形轉彎過去是軋鑄工場,原有十幾部軋片機只剩了三部。烘片間里機器則已全部拆光。再折入鍋爐間,但見鐵門緊鎖,墻上還有日文“當値室”的痕跡,三架鍋爐只余殘焦的二架。 鍋爐間外邊空地上有高大的水塔,曾被機關槍射得彈痕累累?,F已修復,周圍茂草沒脛。像游泳池一般的鍋爐換水池中,噴水管亦早已拆除。另一邊是頗像防空洞般的地道,通到U字形中間的工人浴室。原來當年廠方為防止工人偷竊,凡一天工作完畢后,都要到浴室去沐浴,脫下的衣服,被詳細檢查后,始準離廠,這地道便是浴后出廠的道路。地道長約三丈余,戰時曾被日人用作防空洞,直到現在地道另一邊出口處前面還有一塊鐵板擋著。U字形工場的另一邊,大部份現在被海軍當局所借用,堆置廢棄的魚雷等軍火。小部份由廠方當作物料儲藏庫,放著大天秤四座,小天秤十二座,印花機兩架。印花機是產生銀幣的最后一架機器,高約六英尺,形狀有點像“吃角子老虎”,冷清的放在角落里。它若有知,回想昔日吐出一塊塊銀洋的盛況,也當自悲身世了...... ![]() 民國二十三年“船洋”銀圓(上海中央造幣廠制) 1948年10月10日,上海造幣廠正式復工。11月,奉令日夜鑄造大小金條供銀行兌換。1949年3月,恢復鑄制民國二十三年“船洋”銀圓(見上圖)。 ![]() 中央造幣廠,攝于1950-1959年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造幣廠鑄造了第二到第五套人民幣流通硬幣,并建成了國內唯一、世界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鎳包鋼硬幣坯餅生產線。制作了新中國第一套金質紀念章、第一套紀念金幣、第一套普通紀念幣,完成2008年奧運獎牌“金鑲玉”的設計制作,2023年杭州亞運會獎牌制作,6次獲得世界最佳硬幣獎。 ![]() 2023年杭州亞運會獎牌 上海造幣廠原廠房,已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原鑄幣廠房(辦公樓部分)、水塔、輔助倉庫、原廠門門柱等;金庫大門;天平、銀錠;壓力機、沖床、光邊機、壓印機、制模機;錢幣手工雕刻技藝;雕刻后的模具及其銅章作品、制成品錢幣(船洋、金銀幣、鎳幣等);檔案等作為工業遺存將得到保護。 ![]() 福新第三面粉廠舊址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7805190000004 福新第三面粉廠舊址 民國 長壽路街道 地址:光復西路145號 ![]() 1916-08-08《申報》 福新第三面粉廠由榮氏兄弟創辦于1916年(見上面《申報》記載),機器由美國愛利司1915年最新研制,出粉潔凈、快速。所生產的紅、綠牡丹牌面粉受到市場歡迎。初始廠址在北市新閘,與福新一廠毗鄰。 1922年,福新一廠失慎被焚,毗鄰的三廠和六廠合并改為福新一廠。 ![]() 福新三廠舊影 1926年,榮氏購下位于蘇州河北岸小沙渡路底(今西康路)對面的因債務被拍賣的興華面粉廠,建成福新面粉三廠。 ![]() 1948年航拍圖上福新面粉三廠位置 抗戰期間的1938年,福新三廠被日本制粉會社占管。 ![]() 1956年福新面粉公司決定公私合營的股東會決議 新中國成立后,福新面粉廠經過了公私合營,并與阜豐面粉廠合并經營,定名為公私合營阜豐福新面粉廠。1966年,阜豐福新面粉廠更名為上海面粉廠,到1984年組建為上海面粉公司。1999年,該司與上海良友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上海福新面粉有限公司,6年后,福新隨良友集團一同并入光明食品集團。 ![]() 福新第三面粉廠舊址 現存福新三廠建筑主體為三層磚混結構的樓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兩翼原為二層磚木結構的倉庫,現已基本拆除?,F存建筑主立面二樓有小型陽臺,有雕花鐵藝欄桿,三樓外廊有四根多立克柱,頂部為三角形山墻。背立面二三層有外凸陽臺,窗框具有現代風格裝飾。 ![]() 福新第三面粉廠舊址 2009年光復西路拓寬過程中,建筑被往西北方向平移了55米。 ![]() 圣約翰大學河東舊址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7805190000007 圣約翰大學河東舊址 民國 長風新村街道 地址:光復西路1347號 保護級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約大理科實驗室舊影 在光復西路1347號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內,有一幢灰色磚墻面,翹角飛檐的中西合璧建筑,它就是原圣約翰大學的新科學館(亦稱“約大理科實驗室”,New Science Hall or Science Laboratory Building),該建筑始建于1918年,1923年6月30日啟用,距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 ![]() 1923-06-30《申報》 據當年《申報》記載,大樓共三層,一層為物理科,二層為生理科,三層為化學科。建筑耗費美金十萬元,其中八萬元系美國洛克菲勒之北京醫學部所捐助,所以在1923年6月30日舉行的啟用典禮上,敦請了北京協和醫學校校長霍敦博士(即胡恒德,Henry S.Houghton)演講。 ![]() 胡恒德(Henry S.Houghton) 由于新科學館與約大校園隔著一條蘇州河,當年師生們需要擺渡才能來到此上課,直至1934年建了一座木橋(習稱“學堂橋”)才將蘇州河兩岸的校園連接起來。這座橋是1934年榮德生捐贈5000美元修建,當時其子榮毅仁正就讀于該校歷史系 。原“學堂橋”約于1967年因年久失修和蘇州河水位提高有礙航運而被拆除。 ![]() 學堂橋,攝于1934-1949年 解放后, 新科學館先后由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使用。1955年底,司法部法醫研究所搬遷入光復西路1347號“新科學館”。1956年,司法部在法醫研究所的基礎上籌建了“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所”。目前,該建筑是研究院用于行政辦公的“綜合樓”。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7805190000022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民國 長風新村街道 地址:光復西路2549號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上海試劑總廠(上海試劑一廠)舊址,光復西路2549號,即現長風2A綠地。上海試劑總廠建于1947年,原占地約1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6.66萬平方米。 ![]() 上海試劑總廠昔日廠門 上海試劑一廠前身系創建于1940年的中央制藥廠。是由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為首的愛國有志之士,以集資形式建立,生產抗戰急需的藥品??偣驹谥貞c南岸銅元局,辦事處設于成都祠堂街,由4月剛卸任衛生署署長的顏福慶任總經理。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公司自渝遷滬,設辦事處于南京東路慈淑大樓501號,并籌建中央制藥廠總廠。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1947年,購得滬西白利南路(今長寧路)底陳家渡七號A德商哈門藥廠(今上海試劑一廠廠址),改為上海(申)廠,重慶廠成為分廠。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1954年,遠東酒精廠、華東工業部所屬醋酸工程處并入,定名為“國營上?;瘜W藥品試劑廠”。1956年更名為“上海試劑廠”。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1965年,改名“上海試劑總廠”。1971年,撤銷總廠制,改名上海試劑一廠。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1980年恢復總廠制,試劑一廠隸屬于上?;瘜W試劑總廠。1983年,上海化學試劑總廠遷至上試一廠。 ![]() 上海試劑總廠舊址 現存歷史建筑包括62米高的老煙囪和數幢一層和兩層的老廠房。保留的廠房建筑現已改造成上海游艇會,作為會所使用,外觀和內部結構均有所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