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安民坊。相傳唐末黃巢軍入閩,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得名。北宋初,中奉大夫劉藻以孝聞,帝詔賜粟帛以旌之,因改錫類坊。宋中葉太宰余深居此,改為元臺育徳坊。元福建省都事賈訥居此,其母以貞節(jié)聞,又改貞節(jié)坊。明萬歷年間復名安民巷,沿用至今。
巷口翁繩馨題 驛館駐車,枕戈同衛(wèi)國; 省垣攬轡,張榜且安民。 【注釋】此聯(lián)2008年刻在巷口坊柱上,余險峰書。 曾氏民居 魯國簪纓三葉貌; 燕山門第五枝芳。 【注釋】曾氏民居在安民巷30號。曾氏源自江西南豐。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都察院京畿御史曾培公的七世孫曾逸參居安民巷。曾家“曾暉春、曾元炳(榜名元卿)、曾兆鰲、曾宗彥”四代直系接連進士,為清代福州所僅見。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簪為文飾,纓為武飾。 曾元澄故居 薄宦匆匆,攜得溫臺風滿袖; 舊游歷歷,憶隨時酢雪當門。 【注釋】曾元澄(1808-1874年),譜名葉清,字亦廬,號滌生,閩縣(今福州市)人,師事陳壽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舉人,歷宰樂清、黃巖諸邑,執(zhí)法嚴明。工詩,著有《養(yǎng)拙齋詩存》,是"同光體”詩派有影響人物。晚年歸里,修“亦廬"于安民巷其師陳壽祺故宅。下聯(lián)典出楊時、游酢“程門立雪”的故事。 鄢家花廳 陳若霖題 三山毓秀綿祖德; 閩水儲英繼流光。 【注釋】鄢家花廳,原鄢氏太澄公宗祠附屬建筑,現(xiàn)安民巷47號和48號。清乾隆年間,為紀念鄢氏入閩始祖,建寧溪楓鄢氏與永泰麟陽鄢氏合買該地的民房,修建鄢氏太澄公宗祠,各地鄢氏族親赴省城省親、做買賣或趕考多住此,此成為族人休憩中轉(zhuǎn)之地。民國時期歸僑商鄒克明,曾兩次重修。陳若霖(1759~1832年)字宗覲,號望坡,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士。歷云南、廣東、河南、浙江巡撫,道光時官至刑部尚書,治獄慎重認真,不畏權勢,秉公執(zhí)法,深得百姓贊譽,屢受清帝獎勵。若霖仕官在外,不忘桑梓,修貢院,修《福建通志》,葺治京都福州會館和賑災濟貧等,都樂于捐助。林則徐特別敬重陳若霖,自稱是陳若霖的“門下士"。 薩鎮(zhèn)冰題 事到無求品自高; 人能知足心常樂。 程家小院 鳶飛月窟地; 魚躍海中天。 孝友家為政; 詩書性所敦。 建牙久鎮(zhèn)南邦,得士在廉能,宿將威名前史震; 鑄劍曾傳東冶,成材由泮房,良工矩范后昆承。 【注釋】程家小院:安民巷中段南側(cè)52號。建于清代。現(xiàn)主人程玉珠,菲律賓華僑,20世紀50年代初購置此屋,精心保護,至今完好,從庭院建筑至廳堂擺設都保存著福州古民居的完整傳統(tǒng)風格。院落占地面積423平方米,南面與宮巷林聰彝故居隔墻。建牙:古謂出師前樹立軍旗,引申指武臣出鎮(zhèn)。后昆:亦作后緄,子孫后代、后輩。 家傳博士良規(guī),讀書纘言,具探元本; 世仰宰官治績,立身行事,同頌廉平。 【注釋】纘言:撰寫。元本:根本,首要。 選自《三坊七巷楹聯(lián)大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