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神女賦 江上丈人,游宦荊吳。首衛國,望燕途;歷秦關,出宋都。遍覽下蔡之女①,具悅淇上之姝②。未有粉白黛黑,鬼神之所無也③。 ①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曰: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②《毛詩》曰: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朱注:衛俗淫亂,自言與所思之人相期會送如此也。 ③《戰國策》張儀曰:“”鄭周之女,粉白黛黑,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乃造南中,渡炎洲①;經玉澗、越金流。路逶迤而無軌,野忽漭而尠儔?。山反覆而參錯,水澆灌而縈薄。石五采而橫峯②,云千色而承蕚③。日炯炯而舒光?,雨屑屑而稍落。紫莖繞逕始參差④,紅荷緣水才灼爍⑤。忽而精飛視亂?,意徙心移?。綺靡菱蓋,悵望蕙枝?。一麗女兮,碧渚之崖。曖曖也⑥,非云非霧,如煙如霞⑦;諸光諸色,雜卉雜華。的的也,象珪象壁⑧,若虛若實;綾錦共文,瑤貝合質。 ① 東方朔《十洲記》曰:炎洲在南海中二千里,去北岸九萬里。 ②《列子》曰:天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鑄五色之石以補其闕也。 ③《古今注》曰: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常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 ④《楚辭》曰: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毛詩》曰:參差荇菜。 ⑤曹植《洛神賦》曰:灼若芙蕖出綠波。 ⑥曖曖,不明貌。 ⑦《史記》曰: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菌,是謂卿云。魏武《兵書摭要》曰:非云非煙,非塵非霧,形似禽獸。客吉,主人之忌。 ⑧《毛詩》曰:如珪如璧。 遂乃紅唇寫朱,真眉學月①。美目艷起②,秀色爛發③。窈窕暫見④,偃蹇還沒⑤。冶異絕俗,奇麗不常。青琴羞艷⑥,素女慚光⑦。笑李后于漢主⑧,恥西施于越王⑨。神翻覆而愉悅,志離合而感傷。女遂俯整玉軼,仰肅金鑣。或采丹葉,或拾翠條⑩。守明璣而為誓,解瑯玕而相要?。情乍合而還散,色半親而復嬌。聳軿車于水際?,停云霓于山椒??。奄人祗之仿像,共光氣而寂寥。 ①宋玉《神女賦》曰: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②《左傳》曰:宋孔父嘉之妻美,宋華父督見之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③ 陸機《艷歌行》曰:秀色若可飡。 ④《毛詩》曰:窈窕淑女。 ⑤《楚辭》曰: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偃蹇,高貌。 ⑥ 司馬《上林賦》曰: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靚妝刻飾。伏儼注曰:青琴,古神女也。 ⑦《吳都賦》曰:裊裊素女。王子年《拾遺記》曰:黃帝使素女鼓庖犧之瑟,滿座悲不能已,后破為二十五弦。 ⑧《漢書》曰:李延年善歌,侍武帝。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以為夫人。 ⑨《寰宇記》曰:勾踐索美人獻吳王,得諸暨賣薪女鄭旦、西施。先習禮于上城,以進吳。吳王許之。為姑蘇之臺,三年乃成。周旋詰曲,橫亙五里。別立春宵宮,為長夜飲。造千石酒,作天池。池中作青龍舟,舟盛陳伎樂,日與西為水嬉。宮中作海靈館、館娃閣、銅溝、玉檻。宮之楹檻,皆珠玉飾。 ⑩《洛神賦》曰: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曹子建《美女篇》曰:腰佩翠瑯玕。 ? 軿車,婦人車。以其屏蔽也。《西京雜記》曰:趙飛燕自以無子,常托以祈禱,別開一室,自左右侍婢以外,莫得至者,上亦不得至焉。以軿車載經薄少年為女子服入后宮者,日以十數,與之淫通,無時休息,有疲怠者,輒差代之,而終無子。 ?《楚辭》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漢武《思李夫人賦》曰:釋輿馬兮山椒。 椒,山頂也。 于時也,彩霞燒繞,卿云縵縵。石瓊文而翕赩①,山龍鱗而炤爛。苔綠根而攢集,草紅葩而舒散。日炫晃以朧光,樹葳蕤而蔥粲②。無西海之浩蕩?,見若木之千尋③。非丹山之赫曦,聞琴瑟之空音④。理洞徹于俗聽,物驚怪于世心。恨精影之不滯,悼光晷之難惜?。悅有無于俄傾?,驗變化于咫尺。視空同而失貌,察倏忽而亡跡。野田田而虛翠,水湛湛而空碧。乃唱桂櫂⑤,凌沖波⑥;背橘浦⑦,向椒阿⑧。硉矹木石⑨,洪漭蛟鼉⑩。顧御仆而情饒,巡左右而怨多。吊石渚而一欷,悵沙洲而少歌。茍懸天兮有命,永離決兮若何?退以爲妙聲無形?,奇色非質。麗于嬪嬙,精于琴瑟。尋漢女而空佩?,觀清角而無疋?。嬪楊不足聞知?,夔牙焉能委悉?!何如明月之忌玄云,秋露之慚白日;愁知形有之留滯,非英靈之所要術也! ① 赩,許力切,大赤色也。 ② 葳蕤,茂盛貌。《瑞應圖》曰:葳蕤,瑞草名。 ③《離騷》曰:折若木以拂日兮。注:若木,在西海崑侖西極。 ④《山海經》曰:丹冗之山,東至日所出為太平山。有鳥,名曰鳳皇。是鳥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太平。 ⑤《楚辭》曰:桂櫂兮蘭枻,斷冰兮積雪。 ⑥《楚辭》曰:沖風起兮水橫波。 ⑦ 湘江中有四洲,橘州為一。夏水泛,惟此洲不沒。多美橘,故名。 ⑧《楚辭》曰:步余馬于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⑨ 硉矹,音律兀。 ⑩ 漭,音莽,水廣大貌。 ? 《韓詩外傳》曰:鄭交甫,遵彼漢皐臺下,遇二女。與言曰“愿清子之珮。”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懐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 ?《韓子》師曠曰:清征之聲,不如清角。許慎《淮南子注》曰:清角,弦急也,其聲清。 ? 未詳。 ? 揚雄《甘泉賦》曰: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調琴。注夔,舜樂官。牙,伯牙也。 校勘記 ?“漭”,《藝文類聚》卷九十一作“漠”。 ?“舒光”,元鈔本作“光舒”。 ?“忽”,《藝文類聚》作“既”。 ?“徙”,《藝文類聚》作“去”,叢刊本、原書底本作“走”。 ?“蕙”,叢刊本、原書底本作“黃”。 ?“停”,叢刊本、梁本作“亭”。 ?“西”,元鈔本作“四”。 ?“惜”,《藝文類聚》作“借”。 ?“悅”叢刊本、梁本作“閱”。 ?“退以為”,梁本注“西銘本無此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