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越南,啥來歷? 中、越兩國關系源遠流長,歷史上越南的國名歷經數番變動。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于羲叔“宅南交”的說法。 帝堯命令羲叔遵循天地的法則,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制定歷法,教授百姓種植生產的時間。 羲叔根據白天和黑夜的時間,以南方七宿的星宿出現在正南方向,確定仲春即春分。 此時民眾到地里耕作,鳥獸交配繁殖。 堯便命令他居于南交,確定夏至的時間。這就是羲叔“宅南交”的由來。 “南交”就是現在越南一帶。 另外,還有神農、顓頊、堯舜等南至交趾,或南撫交趾的記載。 ![]()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南越,曾將南越列入中國版圖。 公元前207年,秦龍川令趙佗,趁秦末天下大亂之際,建立“南越國”,建都番禺(今廣州市中南部),號“南越武王”。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唐高宗設置“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交州,即今天的河內,這也是有關“安南”之名的最早記載。 宋朝史書,一般稱越南為“交趾”。直到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這種情況才發生改變。 淳熙元年二月一日,交趾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進貢,南宋孝武宗正式賜“安南”國名,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 安南國名自此開始。 ![]() 從此以后,安南初步得到了獨立,但在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獨立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而是處于中國藩屬的地位。 明初,因為有歷史淵源的血緣關系,明朝政權曾將安南等15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 朱棣永樂五年改安南為交趾,把安南重新并入明朝版圖。 永樂十六年(1418年),安南清化夫俄樂縣巡檢黎利在藍山起兵,苦戰10年,推翻明朝對安南的統治,于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黎利即位,定國號“大越”。 但僅過了一年,又被明朝統治,至此兩國的宗藩關系一直維持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越南完全淪為法國殖民地為止。 ![]() 大清與越南 1644年清軍入關,中國進入了清王朝的統治,清朝和當時稱之為安南的黎朝保持著宗藩關系,前后維持了100多年。 當時,安南雖然在名義上屬于黎朝統治,但實際政權卻由南北兩個對立的封建集團所控制,北方是鄭氏,南方是阮氏。 鄭氏控制著黎氏朝廷,作為統一安南的象征,與清朝政府保持著封建宗藩關系。 南方的阮氏勢力,當時中國稱之為“廣南國”,其實力也比較弱。 時間進入18世紀,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的不懈努力,國力逐漸鼎盛,史稱“康乾盛世”。 在安南的黎朝,鄭氏父子相繼把持朝政,如同西漢的霍光、王莽,任意廢立黎朝君主,黎氏只是表面上的王。 ![]() 鄭氏依然打著黎氏的旗號向清朝定期朝貢,并且每當清朝即位皇帝登基的時候都上表慶賀,以加強同清王朝的聯系。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的安南鄭氏是何等的狡詐,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交通、通信是那么的不方便,所以鄭氏用欺詐的手段來蒙蔽清王朝。 就算是清朝皇帝知道了,也不會動用人力物力去給那個扶不起來的黎氏去爭氣。 清朝不管,可鄭氏的飛揚跋扈引起了國內民眾的不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傀儡黎氏與執政的鄭氏一起被另一股勢力、西山的阮惠(也稱阮文惠)給推翻了。 阮氏對安南這種局面早就不爽了,就是看不慣你鄭氏驕縱跋扈的樣子。 ![]() 見安南變了天,乾隆于這一年六月二十日頒詔冊封阮惠為安南國王,這等于承認了阮惠在安南的統治地位。 阮氏被稱為“安南西山朝”。 年近八十的老乾隆,已經沒了當初叱咤風云的精力,不然他可能御駕親征,欣賞一下安南風光,順便娶幾個安南美女來做老婆了。 乾隆五十七秋,安南王阮光平病逝,他的兒子阮光纘即位。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禪讓帝位給兒子嘉慶,他要退休安享晚年了。 剛剛即位不久的嘉慶就遇到了來自于安南方面帶來的“匪患”。 阮氏雖然推翻了黎朝,但安南的經濟也受到了損害,經濟大蕭條,財政方面入不敷出,阮光平、阮光纘父子就動起了歪招,竟然支持海盜劫掠財物來增強國力。 ![]() 他們對海盜資助兵船,授以官號,甚至還派安南官兵直接參與。 這與后來的漂亮國如出一轍。 中國的粵、閩、浙三省的洋面上海盜頻繁出沒,形成了嚴重的海患。 阮氏不應該這樣做,清朝既然承認了你,你要是窮得過不下去,完全可以請求支援嗎!何必弄這些勾當。 嘉慶皇帝給太上皇老爹、乾隆匯報此事,老皇帝經過深思熟慮給兒子支了招。 嘉慶降諭兩廣總督吉慶:為了避免兩國引起軍事沖突,只有當安南海盜內犯的時候,方可全力拿獲,即行嚴懲不貸。大可不必興師征討該國。 因為有太上皇乾隆罩著,嘉慶也不敢放開手腳,所以采取了穩健的外交策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然而,此時的安南也危機重重,就憑阮光纘的這些治國理政方式,足以看出他的能力。 ![]() 原安南國王黎維祁的外甥阮福映,對西山阮氏早就不滿了。 此刻他正在借暹羅(泰國舊稱)兵為黎氏復仇,歷史稱之為“舊阮”,而稱篡奪黎朝王位的阮光纘為“新阮”。 他們之間打起來了,這一下子給嘉慶解決了大難題。 清朝廷獲悉以阮福映為代表的“舊阮”與西山朝的“新阮”干了起來,嘉慶立即確立了只要與內陸無牽扯,就不允許介入的策略。 安南經過六七年的內戰,于嘉慶七年(1802年)五月,阮福映稱帝,建都富春(今越南順化)。 一個月后,“舊阮”軍隊攻占升隆(今河內),俘獲了阮光纘。 安南內戰結束。 ![]() 嘉慶七年十一月初,新王阮福映派請討封使黎光定、黎正路、阮嘉吉前往中國,請封國號為“南越”。 熟讀歷史的嘉慶,對阮福映請封“南越”國號一事,警覺起來,畢竟中國歷史上的“南越”古國是指包括廣東、廣西、云南、貴州一帶的廣大地區,你小子想讓我封你“南越”,嘛意思嗎? 你阮福映本邊地小蠻夷,雖然現在統一了安南,不過也是交趾舊地,憑什么妄稱南越? 嘉慶真的擔心了,他特別下詔囑咐廣東、廣西一帶的邊關留心防備,不可松弛懈怠,密切注視阮福映集團的動向。 可以看出,嘉慶處事還是很小心的,雖然阮福映主動請封,但在尚未摸他真實意圖之前,還是以防備為主。 嘉慶八年四月初六,嘉慶在經過幾個月的斟酌、和大臣們商量后降旨: 以該國既先有越裳舊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封,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于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錫藩封,所頒敕印,即以二字稱名。該國膺此嘉名,備位藩服,更足顯勿替。 有了嘉慶的諭旨,接下來就是舉行冊封大典了。 ![]() 冊封“越南”國號大典 冊封必須要有滿滿的儀式感。 嘉慶八年(1803年)十一月十六日,這是個黃道吉日,冊封使齊布森與越南請封使水路啟程。 南寧府同知黃道明、太平府知府王撫棠及佐雜二員跟隨前往,嘉慶九年正月初四出鎮南關。 冊封開始,這一天,越南舉行了隆重的受封大典。 根據清朝《會典》的規定,阮福映率領文武大臣向龍亭行“三跪九叩禮”,冊封使齊布森宣讀敕文,阮福映跪在香案前恭聽,讀完后,由冊封副使取過頒越南國王的印璽,再由齊布森轉授予阮福映,阮福映接過敕書遞給受敕官阮文誠,將國王印璽遞給受印官范文任。 自此,“越南”國號沿用之今。 ![]() 問題來了,明明越南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為什么阮福映還甘愿接受這種不平等的宗藩關系呢? 因為中越歷史源遠流長,維持這種關系,一是兩國文化心理上的認同,更重要的是越南統治者獲得了中國統治者的承認,從而就能在本國穩定自己的政治地位,鞏固了統治秩序。 越南在獲得了一個與大國發展雙邊關系的同時,與中國虛擬的“君臣關系”并未損害本國的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和國家利益,只是多了一個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和虛擬的藩屬,以及繁瑣的外交禮儀活動而已。 了解了中越的歷史文化,對中越關系就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