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意大利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航空強國,在全世界范圍內最早在戰爭中運用飛機作戰的就是意土戰爭時期的意大利軍隊。可是曾經在世界航空史的舞臺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的意大利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卻非常遺憾地與德國和蘇聯一道成為了自始至終都未能擁有航空母艦建成服役的主要航空強國。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意大利海軍曾經擁有過相當強大的航空兵力,意大利海軍航空兵的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的水上戰斗機曾經在戰爭中擊落了大量的敵機取得過相當輝煌的戰果,但是曾經擁有過光輝歷史的意大利海軍航空兵在墨索里尼奪取意大利政權后,境遇卻發生了非常劇烈的改變。原因是意大利組建了完全獨立的空軍。由航空部長伊塔洛·巴爾博(Italo Balbo、意大利唯一的空軍元帥)一手把控的意大利空軍雖然是以意大利陸軍航空隊為基礎組建的,但是出于統一指揮所有空中力量的考慮,便把海軍航空隊的有生力量也全部都吸收進來了。由于巴爾博當時是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內部屈指可數的實力派,墨索里尼眼中的當紅人物,因此新組建的意大利空軍得到了特殊的偏愛,相較之下海軍則遭到了相當的冷遇—不但海軍航空兵的兵力被壓縮到了以前規模的十分之一不到,留下來的飛機基本上也都是早已經落伍的舊式型號,而且海軍方面在提出了建造航空母艦的提案之后,還遭到了意大利空軍的激烈反對。 伊塔洛·巴爾博 意大利歷史上唯一的空軍元帥 生前堅決反對意大利海軍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并且嚴重影響了意大利海軍陸基航空兵的發展。后在利比亞總督任上被意大利海軍艦艇的高射炮誤擊身亡。 在意大利空軍看來,位于地中海中心位置的意大利半島本身就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而意大利的行動范圍主要就在地中海附近,所以沒有必要建造什么航空母艦。 不過即便如此,由海軍參謀長多梅尼科·卡瓦尼亞里(Domenico Cavagnari)上將領銜的意大利海軍在此期間依然鍥而不舍地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推進航空母艦項目。雖然這一時期提出的方案都僅僅止步于圖紙,未曾真正實施過,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諸如為了節省成本而采用雙船體設計等非常有趣的航母設計方案。 雖然此后隨著籠罩在歐洲上空的戰爭陰云不斷臨近,航母在戰爭中的有效性再度被人們所認識,再加上對于海軍的航空戰略態度相對寬容的空軍上將朱塞佩·瓦勒(Giuseppe Valle)在就任意大利空軍參謀長職位之后,意大利空軍開始對于海軍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的態度有所緩和,航母建造計劃似乎又再度出現了轉機,但是由于國際局勢的劇烈變化,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意大利的航空母艦建造計劃始終處于擱置的狀態。 等到意大利海軍正式開始著手建造航空母艦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的事情了。在塔蘭托和馬塔潘角海戰中見識到了英國海軍航空母艦所擁有的巨大威力之后的意大利海軍此時再度意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由于此時建造全新的航空母艦已經來不及,于是決定重新啟動以前曾經探討過的直接將商船改造為航空母艦的方案。 1940年11月11日,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艦載航空兵部隊僅出動了21架魚雷轟炸機投下了8條魚雷便取得了擊沉擊傷停泊在塔蘭托軍港的意大利戰列艦3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2艘的戰果,一舉改變了地中海的海上實力對比。 另外,盡管意大利空軍在戰前口頭上自信滿滿對地中海的制空權打了包票,但在作戰中實際上與意大利海軍完全沒有形成協同作戰的默契,比如在著名的卡拉布里亞(意方稱龐塔斯提洛海戰)海戰中,意大利空軍非但沒有對本方艦隊形成有效支援,反而還誤擊了正在返航中的本國主力艦隊。可以說意大利空軍的這些拙劣的表現也進一步堅定了意大利海軍建造航空母艦的決心。與此同時,此前一直對于海軍的航母建造計劃持強烈反對意見的空軍元帥巴爾博于1940年6月末在出任利比亞總督期間,乘飛機被意大利海軍戰艦的高射炮擊落喪生,也被認為是掃清了海軍航母建設的一大障礙。 天鷹號航母的前身 羅馬號豪華郵輪 意大利海軍最終選擇的改造的對象是同型的兩艘豪華郵輪“羅馬”號與“奧古斯都”號。即后來的“天鷹”( Aquila)和“食雀鷹”(Sparviero)號航空母艦,由于意大利王國中途退出戰爭,兩艘航母均在即將完工的狀態下未能最終建成,有意思的是盡管兩艘航母的改造平臺幾乎完全一致,但改造后的外形看起來卻大相徑庭。 天鷹號航母 意大利海軍在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雖然在最初曾經一度與英國海軍在地中海形成了勢均力敵的態勢,但是在塔蘭托以及隨后的斯帕蒂文托角海戰已經充分領教到了英國海軍航空母艦的機動攻擊力。此時海軍參謀長多梅尼科·卡瓦尼亞里上將雖然向墨索里尼提出之前海軍曾經論證過的利用大西洋郵輪“薩沃伊伯爵”改造為航母的方案,但是由于之前在戰場上的一連串的失敗導致卡瓦尼亞里上將被免去了參謀長的職位,因此這個計劃便被就此擱置下來了。 1942年,正在船塢中接受改裝中的天鷹號航空母艦 對此繼任者安圖羅·里卡蒂(Arturo Liccardi)上將從以往論證過的設計方案選擇了一個相對于卡瓦尼亞里更為穩妥的方案,即選擇對“羅馬”以及其姐妹船“奧古斯都”兩艘郵輪進行改裝。其中,由羅馬號改裝而來的即是“天鷹”號航空母艦。 停泊在熱那亞的意大利海軍天鷹號航空母艦 雖然“天鷹”號和“食雀鷹”號兩艘航母的改造工程因為意大利已經在馬塔潘角海戰中充分認識到了自己在艦隊防空方面存在著根本上的不足的緣故,建造進度非常迅速,但是“天鷹”號與原封不動地遵照1936年的緊急改造案建造的“食雀鷹”不同,從一開始就按照正規航母的標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 首先是主機方面,該艦直接挪用了兩套已經停建的羅馬統帥級大型偵察艦—保羅·埃米利奧(Paolo Emilio)與科內利奧·希爾拉(Cornelio Silla)號的動力系統。由于羅馬統帥級是滿載排水量5,000噸以上航速超過40節的超高速中型水面艦艇,充沛的動力讓“天鷹”號的航速由還被稱為“羅馬”號的郵輪時代的22節一舉提升到了30節,可以輕松地伴隨主力艦隊執行各種作戰任務。 在天鷹號的艦首配備有2座德國制彈射器。 在艦載設備方面由于得到了德國海軍的支援,與配備國產彈射器的“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與“食雀鷹”號航母不同,該艦在艦首配備了兩部德制彈射器。由于采用了不少德制部件,外型看起來同德國同樣未能最終完成的“齊柏林伯爵”(Graf Zeppelin)號頗有幾分類似。這主要是因為德國海軍在“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停工以后,已經對航母失去了興趣,于是便把計劃中的該級航母的2號艦“彼得·史特拉塞(Peter Strasser)的部分零部件轉讓給了意大利方面的緣故。 394中隊配備的雷吉納Re.2001OR艦載戰斗轟炸機 最大掛載650千克 換裝了海軍標準的無線電裝置 注意其著艦鉤的設計與眾不同顯得頗為奇特 艦載機方面,該艦預計搭載51架雷吉納Re.2001OR戰斗轟炸機。另外,菲亞特公司生產的FIAT G.50雖然也曾有過上艦計劃,不過由于在性能上尚不如維內托級戰列艦上配備的雷吉納RE.2000型戰斗機,因此在與Re.2001的競標中敗下陣來。而Re.2001不但擁有比Re.2000更為強悍的飛行性能,可以作為艦隊的防空戰斗機使用,還可以作為艦載轟炸機對敵艦實施轟炸和魚雷攻擊,作為一款多功能的戰斗機備受矚目,因此意大利軍方最終決定將該機定為“天鷹”號的標準艦載機使用。另外,雖然采用機翼折疊技術后預計可以使該艦的艦載機搭載量增加15架讓總載機量增至66架,但是直到最后意大利人也沒有搞定相關技術,因此“天鷹”號的艦載機最終也未能突破51架的限制。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便該艦能夠建成服役這些艦載機的飛行員依然全部歸屬意大利空軍指揮。 1943年正在測試主機運轉狀態的天鷹號航空母艦 擁有獨立的航空艦島外形看起來與正規航母無異的“天鷹”號航母全長235.5米,滿載排水量27,800噸。武器裝備方面配備45倍口徑135毫米單管炮8門、64倍口徑65毫米單管高射炮12門、65倍口徑20毫米6聯裝高射機關炮22座。具有相當強悍的自衛火力。 改裝工程正式開工的時間是在馬塔潘角海戰結束后的1941年11月,配屬該艦的航空部隊是意大利空軍160航空隊所屬的第393、第394、第375飛行中隊,正式的訓練從1943年開始。雖然“天鷹”的建造過程相當順利,至1943年9月意大利王國宣布退出戰爭時已經完成了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作量,并且通過了第一次技術檢測,但是突如其來停戰打亂了意大利海軍的計劃。在熱那亞被德國人占領后,該艦又被德國海軍所接收。 天鷹號配備的6聯裝20mm機關炮 隨著名義上由被德國特種部隊救出的墨索里尼掌控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權在意大利北部宣布成立,以潛水艇部隊指揮官安東尼奧·雷吉亞尼(Antonio Legnani)、朱塞佩·斯帕爾扎尼(Giuseppe Sparzani)準將、朱尼奧·瓦萊里奧·博爾蓋塞(Junio Valerio Borghese)中校等軍官為核心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海軍也隨之成立了。尚未完工的“天鷹”號航母也在形式上加入這支新生的意大利海軍。 可是,“天鷹”號的建造工作在此后并沒有再繼續獲得任何的進展,也無法開展任何的作戰行動。原定于1943年9月開始的海上試航計劃也因為停戰的混亂而被擱置了下來。艦載機部隊也被解散了。接下來該艦又于1944年6月在盟軍空襲熱那亞時中彈受損,進而又在1945年4月,被原隸屬于第10快艇支隊后歸順盟軍的意大利蛙人突擊隊員使用的人操魚雷重創擱淺(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此次襲擊造成的損傷輕微,擱淺為德國人臨撤退時設置炸彈自沉所致)于是意大利最初的國產航母就這樣悲哀地毀在了自己同胞的手中。 遇襲后艦體中部受到破壞的天鷹號航母 由于在艦體舯部殼體內配備了60-80mm厚的混凝土水泥裝甲,該艦水下防御力出眾,造成的傷勢似乎并不足以致命。 終于在二戰結束一年之后的1946年該艦被意大利當局重新從水中打撈了出來,然后又于1949年被拖曳到了緊鄰熱那亞的意大利北部港口城市斯拉佩齊亞,雖然曾經一度有過將該艦再度改造成為郵輪繼續從事商業運營的計劃,但是因為成本過高等原因,“天鷹”號最終還是在1952走上了被拆解的命運。 食雀鷹號航母 在“羅馬”號被改造為“天鷹”號航空母艦的同時,“羅馬”號郵輪的姐妹船“奧古斯都”號也被改造成為了“食雀鷹”號航空母艦。然而在郵輪時代在設計上幾乎毫無差別的兩艘巨輪在改造成為航母之后卻呈現出來了非常巨大的差異。 食雀鷹號的前身奧古斯都號郵輪 “食雀鷹”號航母在設計上基本沿用了于1936年時提出緊急航母改造方案,并在一些局部進行了修改。這個方案原本是為了應對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后國際局勢的一系列變化而制定,而后又因為墨索里尼認為現有航空兵力已經足以應對當前的威脅而被束之高閣。 改造中上層建筑已經被全部拆除的奧古斯都號郵輪此時該艦尚被稱為“鷹”號 與采用了獨立艦島設計的“天鷹”號不同,“食雀鷹”為平原型航母,沒有采取“天鷹”號那種幾乎等同于正規艦隊航母級別的大規模現代化改裝,頂多算是一種保留了大量郵輪時代構造的緊急改造。因此,與“天鷹”號不同,在動力方面依舊原封不動保留了郵輪時代的舊主機,導致該艦在航速方面與郵輪時代幾乎沒有差別依舊只有19節,在速度上基本上無法伴隨主力艦隊活動,只能作為護航航母使用。 艦載機方面預計搭載35架與“天鷹”號相同的雷吉納Re.2001OR戰斗轟炸機。雖然在計劃階段也曾經論證過為該艦搭載IMAM Ro.63聯絡機充當反潛訓練機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當局發現使用聯絡機執行反潛作戰任務基本上已無可能,于是便同“天鷹”號一樣將艦載機限定為Re.2001OR一種。 食雀鷹號航母的艦首設計極為特殊 該艦在外形上最大的特征大概就是艦首又細又長寬度僅有5米的起飛甲板了。原因是在這里配備了一臺與維內托級戰列艦上型號相同的意大利國產壓縮空氣彈射器。這個獨特的設計即使是放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應該說也稱得上是十分罕見,而在飛行甲板的前后方分別布置的兩臺升降機,也非常有趣地采用了與飛機外形相符的十字形設計,給人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 經改造后該艦全長216.65米,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8,000噸,設計上較為重視自衛火力,采用的武器裝備的型號數量與“天鷹”號大體相當,共計裝備45倍口徑135毫米單管炮8門、64倍口徑65毫米口徑單管高射炮12門、65倍口徑20毫米6聯裝高射機關炮4座。 受限于基本設計先天不足的食雀鷹號即使建成服役,相信也很難在戰況日益激烈的地中海戰區獲得什么優異的表現。 于1942年7月被意大利海軍接手的“奧古斯都”號郵輪,在被選中改造為航母之后曾一度被更名為“鷹”(Falco )號,后又被再度更名為“食雀鷹”號,同年10月正式開啟改造為航母的工程。雖然在剛開建造的時候意大利海軍尚握有地中海的制海權,然而很快的,以美軍為主體的盟軍便在當年11月實施了著名的“火炬作戰”,不但意大利的北非戰線面臨著陷入絕境的危機,由于意大利海軍的燃料枯竭,軍艦無法隨意行動,至1943年中期地中海的制海權亦再度被盟軍所掌握。 “食雀鷹”號雖然實施的是在材料和工期方面都比較節約的緊急改造工程,但是由于意大利海軍重點優先保障“天鷹”號的改造的原因,其工程進度總體上較為遲緩。在郵輪時代的上層建筑剛被拆除,整體施工進度僅完成百分之六十左右時便在1943年9月因為意大利突然決定退出戰爭停工了。 被德國人作為阻塞艦沉入熱那亞港入海口的食雀鷹號(圖中序號2) 艦首支柱為已被拆除的艦首彈射器的殘余部件。 在意大利停止戰斗以后,“食雀鷹”與其他滯留在熱那亞的意大利艦艇一道被德國虜獲,與形式上屬于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海軍管轄的“天鷹”號不同,“食雀鷹”在被德軍虜獲后便直接歸入了德國海軍的艦籍,不過并沒有繼續改造工作,后為防止盟軍攻入熱那亞港作為阻塞航道的障礙物被德軍自沉于港口內。該艦曾于戰后的1947年被意大利政府打撈出水試圖進行重建,不過巨大的施工難度導致該艦不得不于1951年作為廢品被出售。 讀者朋友們好,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續篇》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大家如有興趣可點擊下方圖片二維碼收聽,感謝大家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