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讀什么書》 前一篇文章討論了為什么要讀書,今天再來談談讀什么書。自從自詡為讀書人之后,特別是印了幾本小冊子,就有朋友咨詢我,向他推薦幾本書,我就會反問,你要解決什么問題。實際上,我的這么反問有點功利,但對于還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說,往往是讀書的動力所在。其實這個問題的背后的問題是,自己有什么樣的欠缺。 相比于為什么要讀書,讀什么書的問題更難以回答。人類歷史上出版的書籍浩瀚無垠,如何去選書,實在是個大難題。很多人開始讀書,都是奔著功利的目的去的。例如如何成為一名工程師,如何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演講者等等,這些其實都是為了培養某方面技能而去讀書的,跟職業和專業有關,在我的眼里這還不算真正的讀書,這里暫且不論。 對于初讀者,個人認為首先從興趣著手,因為這樣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例如人物傳記,如果你想成就不凡,可以去讀與你的職業和事業相關的成功人士的傳記,讀他們的書更容易引起你的共鳴,當然對你的事業也會有借鑒意義。或者是小說,小說有人物,有故事,有沖突,讀起來相對比較輕松,隨著情節的發展、遞進或者反轉,會使的你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當然也可以讀散文,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真實往往最容易打動人,再物欲橫流的社會,感動越來越少,好的散文總能觸動你神經中最脆弱的一部分。記得我開始大量閱讀時,一方面讀的是管理類的書籍,因為我發現在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另一方面就是讀小說,被情節沖突和人物命運的關心推著我把一本本小說讀完。 其次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經常有很多人建議別人要熟讀經典,但實際上經典是很難讀進去的,或者說讀經典有一定的難度,啃起來很費力。古時候,一個學生讀書是從經典開始的,例如四書五經,加上《三字經》和《弟子規》等,那個時候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背誦,不求甚解,等到成年后慢慢的理解其中的意義,但現在的學生學習,主要是上課加上作題,小孩子根本沒時間閱讀。對于成年人來說,不求甚解的讀經典會打消本就不濃的興趣,因為讀而不懂,會讓人但是成就感,最終放棄閱讀。我買過不少經典書籍,例如《易經》、《圣經》、《資本論》等等,因為讀不懂,讀到一半后就擱置了,甚至有的瞎說小說也讀不懂,例如殘雪的小說。讀書是需要積累的,我曾經為了讀某一歷史專著或者某一歷史人物的傳記(學術著作),我專門閱讀了《易中天中華史》、《中國通史》和《中西方通史》打基礎。為了讀懂一些書籍,你必須要讀懂一些打基礎的書才能讀懂。讀書不需要趕時髦,別人讀過好像就非得自己讀過,到如今我連《紅樓夢》都沒有看完,也不丟臉。 第三,讀書不分好壞,書本身無好壞之分。很多人經常會讓別人推薦好書,或者會在別人推薦下買一些“好書”,但這樣的二分法往往并不利于你選書。書本無好壞,只求適合,或者緣分。拉瓦爾先生講,書沒有好壞之分,哪怕所謂的壞書,也有他的作用,幫助你分辨什么是好書。現在大家比較討厭心靈雞湯之類的書,還像讀此類的書顯得自己比較業余,智商欠缺一樣,但類似的書,對于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基本上從不讀書的人是大有裨益的,這樣的書可以幫你建立是非觀,可以帶給你勇氣和激情,如果沒有這些簡單的書做基礎,可能你根本就不會去讀那些有深度的書。 第四,再說說暢銷書。關于暢銷書,以平常心去看待。有的書因為設計經典書目,長期停留在榜單上;有的書因為某件突發事件,突然暢銷;有的書因為作者陡然出名,他的作品開始大賣。還有的書,因為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或者走捷徑的心理,因為受眾人數基數太大,銷量很大,例如《如何一夜暴富》、《如何100天成為頂級銷售師傅》等等。還有的書,迎合大多數人的欲望,閱讀量(或者銷量)猛增,但后兩者往往難以成為經典,也很難長銷。我到現在沒有讀過某雨神寫的書,某阿姨的情感小說,還有近期暢銷的道某筆記等網絡小說。在這里,銷量小的都是好書,銷量大的都是普通書依然是偽命題(專著除外)。 第五,如何看待獲獎作品。現在無論什么文學獎頒布,都有吐槽的,理由各種各樣,還有大量網絡上的吐槽。由于頒獎機構的評判標準,評委的喜好,政治和社會因素,我們不能保證所有的獲獎作品都是最優的,但也絕對不像吃瓜群眾認為的那么不堪,實際上大部分的獲獎作品都是非常優質和上乘的,當然也有不少優秀的作品會落選。對于一名普通讀者,我們很難達到評委的高度,也很難站在文學評論家的角度去評判一件作品,但也不能將自己降低到吃瓜群眾的水準。前些年,我讀了不少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收益匪淺。 第六,進入讀書人(文化人)的圈子。實際上,除了暢銷書榜單、經典名著和獲獎作品,還有不少的好書我們并不知曉,但是這些圈內人卻耳熟能詳。在和他們交流甚至閑聊時,可能會獲得不少有價值的信息(例如那本書很好),加了他們的微信,也能關注到他們在讀哪些書,參加新書發布會或者分享會,也許會提到作者的偶像或者啟蒙導師等等。自從認識少數的名家學者,我獲取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例如某作者的文字水平很一般,但故事情節感人;中國文學四大獎,除了茅獎和魯獎,還有駿馬獎(少數民族文學獎)和兒童文學獎;從不參與評獎的某作家的作品實際上相當優秀等等。 第七,多買書,多關注出版社或者讀書類的公眾號。盡管公眾號的文章都很短,閱讀難以引發深入的思考,但其依然是很有價值的書本的信息源,我讀的很多書都是從這個渠道而來,例如樊登讀書、華章出版、中信出版等等。讀書之前是選書,如果你手頭就沒幾本書,選擇的余地就很小,加入興趣轉移,可能就轉移至他處,真正的讀書人的興趣是從這一本書轉移到下一本書,或者從這一個類型的書轉移到下一個類型。 讀書,最終還是因為求知欲和好奇心使然,要讀書,就要對自己,對社會,或者某一領域有一定的好奇心,再加上自己的求知欲,才能夠不斷的開卷有益。開始讀書,到養成習慣,興趣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你對周遭發生的事物都無動于衷,也不愿意探個究竟,得過且過,是不可能主動去學習的。當你把興趣上升到熱愛時,就不需要逼迫自己,外界強加壓力去閱讀了,自然也會選書,知道自己該讀什么書了。 拿我自己來說,最開始的時候是功利驅動,讀了不少的管理書籍,再就是興趣驅動,讀了大量的長篇小說,后來又對歷史感興趣,讀了不少的歷史類書籍,因為無沒有在政府部門工作,有一段時間特別迷戀官場小說。現在我的興趣點又轉移到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也就是提升文字的簡潔優美能力,現在我又開始讀名家詩歌和名家散文。 讀什么書,很自身的客觀現狀有關,跟自己的目標有關,這七八年來,我越讀書越感覺自己無知,無知的領域還有很多,很多的方面所知還很淺薄,于是就一路堅持讀下來。 世間最難的是讓一個無知的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慶幸的是我認識到了。 2023年12月11日于武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