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最早的高技術仿制藥發,到用仿制藥反哺創新藥,再到專注于創新藥研發,恒瑞醫藥一直表現出同行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對于“創新”的決心與耐心。 劉學輝 | 作者 礪石商業評論 | 出品 1 前不久,恒瑞醫藥發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0.14億元,同比增長6.7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74億元,同比增長9.47%。繼2023年一季度、半年度營收和凈利潤恢復正增長之后,恒瑞醫藥業績繼續穩步上升。 隨著業績的恢復,恒瑞醫藥在A股上市公司的股價也持續反彈。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數據,其市值已經恢復至3087億人民幣。超過3000億市值的企業,在當下的資本寒冬,屈指可數。 那么恒瑞醫藥是如何做到的呢?筆者認為,投資者之所以給予其如此高的期待,根源是對其“創新”潛力的肯定。在國內,一般會將各個領域以技術創新能力見長的企業稱為“XX界的華為”,恒瑞醫藥便是名副其實的“醫藥界華為”。 2 復盤恒瑞醫藥的發展過程,其有三次重要的戰略轉型,這三次戰略轉型將恒瑞醫藥的“創新”特質彰顯得淋漓盡致。 第一次戰略轉型:做大廠不想做、小廠做不了的 恒瑞醫藥的前身連云港制藥廠,是一家創立于1970年的國企,隸屬于當地的一個街道辦事處,主要生產紅藥水、紫藥水等技術含量較低的仿制藥,利潤微薄且市場競爭激烈,一度陷入倒閉的困境。 1990年,32歲的孫飄揚被任命為藥廠廠長,技術出身的他深知研發對于一家醫藥企業的重要性,上任之初就決定進軍高技術仿制藥。經研究,他看到了抗癌藥物的市場潛力,由此確立了“做大廠不想做的(當時都在做抗生素),小廠做不了的(仿制腫瘤藥有技術門檻)”的研制方向。 從1991年到1996年,孫飄揚帶領連云港制藥廠克服重重困難,相繼開發了20多個新產品。這些仿制藥由于價格較低,市場銷路很好,很好地帶動了連云港制藥廠的發展。到1996年,藥廠營收突破億元,成功解決了生存問題。 第二次戰略轉型:仿創結合,“兩只腳走路” 靠高技術仿制藥戰略取得成功后,孫飄揚并不滿足于此。仿制藥雖然可以讓企業生存,但絕不可能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藥廠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有自己的創新藥產品。于是,他決定進行戰略轉型:由高技術仿制藥轉向創新藥,同時放棄已取得一定成就的高技術仿制藥的研發。 1997年,連云港制藥廠改制為“恒瑞醫藥”,孫飄揚拿出250萬人民幣投入創新藥研發。2000年,恒瑞醫藥在A股上市,融資4.8億元,孫飄揚又拿出2億元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并確立了以抗腫瘤藥、心血管藥、麻醉鎮痛藥和手術用藥等為重點的創新藥研發方向。 但是,創新藥研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與失敗率高的特點,在國外一款創新藥的研發至少需要20億以上的資金,從研發到上市需要10年的時間。當徹底放棄仿制藥的研發,創新藥在短時間內又難以獲得回報,導致剛上市不久的恒瑞醫藥就出現了資金緊張的問題。 于是,2004年,孫飄揚重新制定了“仿制藥+創新藥”的“兩只腳走路”戰略,來曲線開展“創新藥”的研發。用仿制藥快速產生的正向現金流,支持創新藥研發。一旦創新藥上市,獲得較高的利潤與現金流,再用其反哺其他的創新藥和仿制藥。如此,恒瑞醫藥的現金流便可以形成正向循環。 不過對于仿制藥,恒瑞醫藥也堅持三大研發原則: 第一,人無我有,提前布局,爭做首仿。恒瑞醫藥仿制藥的研發工作是在被仿藥品還有5年的專利期時就已開啟。只要被仿藥專利期一過,恒瑞醫藥立馬將自己的新藥產品打入市場,快速占領國內外市場。 第二,恒瑞醫藥只仿有技術壁壘的藥品,專攻仿制藥中的尖端領域,避開競爭激烈的低端仿制藥領域。 第三,恒瑞醫藥在仿制藥領域的目標不僅是仿制出藥效一致的藥品,還要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實現超越,研發出更有效的新一代產品,以逐步取代被仿藥品,做到“Me Too,Me Better,Me Best”。 憑借清晰的戰略與日益沉淀的強大研發能力,恒瑞醫藥逐漸在高技術仿制藥方面成為國內的領先者。高技術仿制藥產生的利潤支持到創新藥領域,也不斷收獲成果。 例如,2011年6月,恒瑞醫藥歷時14年研發的1.1類新藥艾瑞昔布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銷售;同年,恒瑞醫藥的抗腫瘤藥伊立替康在美國獲批上市。2014年,恒瑞醫藥研發的阿帕替尼成功上市。到2018年,恒瑞醫藥已經形成“上市一批、臨床一批、開發一批”的創新藥發展循環,基本上每年都有創新藥申請臨床試驗,每1到2年都會有創新藥上市。 高技術仿制藥與創新藥的相互助力,讓恒瑞醫藥走向了快速成長之路,其不僅營收與利潤持續增長,在資本市場上也備受追捧。從2015年的不到千億元市值,到2017年成為中國第一支市值突破2000億元的醫藥股,到2021年初市值更是突破6200億元,達到高峰。 第三次戰略轉型:創新+國際化 隨著恒瑞醫藥呈蒸蒸日上的勢能,年齡逐漸增大的孫飄揚于2020年1月決定卸任恒瑞醫藥董事長一職。但變化總比計劃快,在孫飄揚卸任恒瑞醫藥董事長之后不久,中國醫藥產業便出現了兩個重大變化。 一個是受國家醫保集采(集中帶量采購)影響,恒瑞醫藥各類核心產品大幅降價。另外一個是,隨著恒瑞醫藥在高技術仿制藥領域的深耕,市場上專利到期的原研藥,合適仿制的多數已經仿制完了,即使是距離專利到期還有較長時間的藥物,具有較大價值的也不太多,這導致依靠仿制藥研發再來支撐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的業務邏輯已經行不通了。 在上述雙重因素影響下,一直高歌猛進的恒瑞醫藥突然于2021年陷入“至暗時刻”,全年營收與凈利潤分別為259億元、45.3億元,同比下滑6.59%與28.41%,這是恒瑞醫藥自2000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出現營收凈利雙降。受此影響,恒瑞醫藥在資本市場上的市值也從6200億元高點一路下滑,最高蒸發超過4000億元。 在這種危急情況下,2021年8月,孫飄揚被迫重新執掌恒瑞醫藥,并啟動了“創新和國際化”的第三次戰略轉型。 在創新方面,恒瑞醫藥沒有因為業績的波動而降低研發投入,相反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根據披露,恒瑞醫藥2023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高達37.3億元,同比上漲6.5%。堅定的創新投入,讓恒瑞醫藥在創新藥領域不斷開花結果。截至目前,恒瑞醫藥已有13款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1款自主研發的2類新藥及2款合作引進創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在上市申報方面,第三季度有4款創新藥產品的藥品上市許可申請均獲國家藥監局受理。臨床進展方面,恒瑞醫藥在第三季度共獲得18個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在研管線快速推進,多款創新產品進入關鍵臨床階段。 在國際化方面,恒瑞醫藥目前開展近20項創新藥國際臨床試驗,2023年7月,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艾瑞卡?)聯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艾坦?)(“雙艾”組合)用于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的生物制品許可申請獲美國FDA正式受理;近日,恒瑞將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聯合療法治療肝癌適應癥有償許可給美國Elevar Therapeutics公司,Elevar將在達到一定累計凈銷售額后向恒瑞醫藥支付累計6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款,并在超過一定累計凈銷售額后額外付款,另有實際年凈銷售額20.5%的銷售提成。 另外,10月初,恒瑞醫藥將創新藥HER1/HER2/HER4靶向藥物馬來酸吡咯替尼片有償許可給印度Dr. Reddy's公司,恒瑞醫藥將收取300萬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權收取最多1.525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款。 經過近兩年的戰略轉型,恒瑞醫藥在經歷2022年業績的進一步下探之后,終于在2023年又重回增長軌道。創新藥的不斷突破,也為它重新構建起業務的基本盤。 3 在長期的商業研究過程中,筆者研究的企業越多,越發現“知行合一”的艱難之處。 幾乎所有企業都深知“創新”的重要性,但卻只有少數企業愿意投入巨額資金到技術研發中,真正做一家“創新”驅動的企業,大多數都只是沉迷在“抄襲模仿”的同質化競爭之中。這是源于相較“抄襲模仿”,“創新”是更為艱難與具有不確定性的道路。 恒瑞醫藥值得我們佩服的是,其從最早的高技術仿制藥研發,到用仿制藥反哺創新藥研發,再到專注于創新藥研發,一直表現出同行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對于“創新”的決心與耐心。這種決心與耐心,讓其獲得了當下的可觀業績,更讓其未來充滿無限可能。這種無限可能,也便是資本市場愿意給予其3000億人民幣估值的根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