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由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過去30年里,中國的肥胖率急劇上升,導致4600萬成人“肥胖”,3億人“超重”。 肥胖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超重和肥胖引發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病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輕化趨勢。 早在2004年,美國就有科學家發現小鼠肥胖表型與腸道菌群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腸道菌群可以調節小鼠的脂肪代謝,令動物過度合成和積累脂肪。 肥胖的人和苗條的人腸道的菌群有較大差異,肥胖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某些特定種類的細菌數量也更少。因此健康的腸道菌群是保持正常體重的關鍵。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肥胖可能是由腸道菌群失調引發。 不只是肥胖癥,人類的很多慢性病像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都與腸道細菌密切相關,而且飲食結構與腸道菌群組成關系是最為密切的。 和大腦疾病一樣,肥胖也是一種炎性疾病。 肥胖與促炎性化學物質或細胞因子的水平提高有關。脂肪細胞不僅儲存額外的卡路里,他們還廣泛參與到人體的生理活動中。 如果你的脂肪多于身體的需求量,特別是在肝臟、心臟、腎臟、胰腺和腸道內臟器官中,那么你的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影響。 腸道菌群在人體的新陳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直接關系到我們的增重和減重,因為腸道菌群影響著人類儲存脂肪,平衡血糖水平,表達新陳代謝的相關基因,所以瘦人的腸道群落就像是棲息著許多物種的熱帶雨林,肥胖者的腸道多樣性則要少得多。 2016年,發表在《Nature 》已經提出了一些機制來解釋腸道菌群在肥胖發展中的作用。 #短鏈脂肪酸# 腸道菌群負責從飲食中代謝能量,例如不可消化的膳食纖維,其化學成分為多糖和低聚糖。 它們被轉化為短鏈脂肪酸(SCFA),被腸道吸收或在糞便中排泄,如醋酸鹽、丙酸鹽和丁酸鹽。吸收后,SCFA可通過分子途徑誘導脂肪生成并增加甘油三酯的儲存。 #AMPK和Fiaf# 腸道菌群可以通過抑制腺苷一磷酸激酶(AMPK)和空腹誘導脂肪因子(Fiaf)減少肝臟脂肪酸氧化,Fiaf是一種循環脂蛋白脂肪酶抑制劑,其減少會導致脂肪積累增加。 肝臟和骨骼肌中Fiaf和AMPK表達的細菌抑制,誘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豐富的飲食引起體重增加。 #膽汁酸# 腸道菌群改變了膽汁酸種類的組成和相對豐度,參與脂肪消化和膽固醇代謝的初級膽汁酸可以被腸道菌群轉化為次級膽汁酸,由于次級膽汁酸吸收性差從而導致腸肝循環中膽汁酸的重吸收減少,某些次級膽汁酸可能更容易從體內排出,這可能解釋了其對葡萄糖和胰島素穩態的影響。腸道內膽汁酸濃度降低與細菌過度生長和炎癥有關。 #脂多糖# 脂多糖(LPS)含有脂質A,可通過緊密連接或借助乳糜微粒穿過腸粘膜。脂蛋白負責膳食甘油三酯的吸收和運輸,因此可能引發炎癥過程,導致肥胖患者經常觀察到的胰島素抵抗。 健康人的LPS濃度較低,但肥胖者的LPS濃度可能較高,并導致代謝性內毒素血癥。 血漿LPS是促進促炎細胞因子產生的免疫級聯反應的觸發因子。隨后,促炎癥表型與肥胖的維持有關。 #脂質代謝# 腸道菌群中的細菌會產生膽鹽水解酶(BSH),從而產生未結合的膽汁酸和次生膽汁酸。這些膽汁酸可能與G蛋白偶聯受體TGR5結合,降低促炎癥表型和脂蛋白攝取。 此外,由于細胞同化膽固醇并將其構建到菌壁中,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相互作用。 這兩種模式在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可能會因為肥胖患者的菌群組成的變化而被破壞。 更重要的是,由于腸道內源性大麻素系統通過刺激內皮細胞CB1受體而增加活性,不平衡的菌群會損害腸上皮的完整性,并促進代謝性內毒素血癥。 這一過程刺激激活素A的產生,激活素A激活脂肪前體細胞的增殖和脂肪細胞增生。 #飽腹激素# 腸道菌群可以分泌刺激腸內分泌細胞產生所謂飽腹激素的分子。這種機制很可能與共生細菌分泌丙酸有關。 肥胖患者特有的菌群組成有增加胃饑餓素生成的趨勢,這與較高的食物攝入有關。另一方面,肥胖個體中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和肽酪氨酸酪氨酸(PYY)的濃度較低。GLP-1和PYY均由腸道L細胞分泌,控制飽腹感,飽腹感可能調節食物攝入。 此外,GLP-1是刺激胰島素正常分泌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為什么GLP-1濃度的紊亂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 #營養代謝# 在營養代謝過程中,涉及腸道菌群的最重要機制是短鏈脂肪酸(SCFA)。腸道中的細菌能夠分泌參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的酶。它們將攝入的膳食纖維轉化為SCFA,這是一種額外的能量來源,最終可能會積累為脂質或葡萄糖。 毫無疑問,肥胖的病因涉及許多不同的因素。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似乎是其中之一,因此已成為詳細研究的主題。 減肥,如飲食減少卡路里或減肥手術,都不夠穩定。但以與健康益處相關的方式改變肥胖,改變腸道菌群組成有可能實現穩定減肥。 健康個體腸道內的菌群按一定比例組合,各細菌間會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維持一定數量和比例的生態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導致生態平衡被破壞,腸道有益菌就會被抑制,致病菌生長,從而引起菌群失調,出現腹瀉、腹脹、腹部不適等癥狀,這就是腸道菌群失調。 #飲食調理# 培育健康菌群的首先是要平衡膳食,補充身體所缺維生素與膳食纖維,“喂飽”腸道菌體,保持菌群的活力。可多食以下材料,中醫中的薏米、芡實;蔬菜如包心菜、小白菜、小油菜、西蘭花;果實如蘋果、牛油果等。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以腸道菌群為主、關于人體的微生態環境,和人們日常健康、疾病的關系尤其密切。 因此大家應該做到不熬夜晚睡、適當運動鍛煉,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關注與呵護腸道菌群健康。 #定制腸道菌群調理方案# 通過腸道菌群檢測報告,檢測出腸道菌群(益生菌、中性菌、有害菌)數據情況,然后針對性的定制補養菌群療養周期,達到腸道菌群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 小結 人類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發生在代謝紊亂中,如肥胖、糖尿病和飲食紊亂,以及與壓力相關的神經精神疾病中,包括抑郁癥和焦慮。 同樣,代謝紊亂會進一步導致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導致一些不適應環境的好菌群逐漸消失。 因此,健康的腸道菌群可以形成一個復雜的多功能系統,在維持代謝平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發現為治療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潛在新方法,可以有效地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從而預防及調節肥胖。 |
|
來自: 菌心說 > 《腸道菌群、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