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道德經》將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自己還更專業、更投入呢。 請原諒我們把這句話放在每次預習之初。這是王邦雄老師的話,但其傳遞的信念,適合我們學習的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學、一事,唯有精熟,方得慧解!淺嘗輒止,或急于移步換景,會適得其反。 第11章 有利無用的人間妙道 “有”的實利從“無”的虛用來 第13章 寵辱若驚的貴身大患 想得到天下恩寵的本身 就是一生絕大的屈辱 第27章 善閉善結的不開不解 不高貴自己,也不綁住別人 第10章 生而不有的天門玄德 洗滌新的塵垢,回歸氣的自然 第51章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愛在付出,而不在宰制 第50章 不遇無所的超脫生死 補充想一級戰區,不為死亡留下余地 第48章 為道日損的無為無事 減損心知,生命安頓 第34章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大道無所不在 就在每一個人生命的周遭 第43章 道淡無味的用之不盡 回歸天道自然,天下人自來歸往 第27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人間世皆肯定美善的價值,在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儒家思想有心是善,道家哲學則無心是善。因為儒家所肯認的心,是良知天理的德行心,而道家所質疑的心,是虛妄分別的執著心,此所以老子思想會以無心自然為善。 人生的言行,以無跡可循為善,無過可責為善,而言行的評價,以無策可數為善。言行出于無心,純任自然,當下過也當下忘,不會留下軌跡或語病,有如童言無忌般,只見天真,未有機心算計,所以人算總不如天算。 凡此所謂的“善”,不是技巧性的策略運用,而是修養論的自然無心。無心無為,無執著無分別,不會暴露弱點,也不會承受壓力,也就無隙可乘,當然也無計可施了。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人生路上兩大事,一在存全自我, 二在成就天下。 存全自我要“閉”,成就天下要“結”。關閉門窗用以保護自身的安全,約束結交用以開拓天下的功業。問題于,“閉”會自閉,“結”成死結,不僅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等同自我禁閉。而“結”的本質,不是朋友要做朋友叫結交,不是盟邦想做盟邦是為結盟,不是兄弟要做兄弟叫結拜,不是夫妻想做夫妻是為結發。此相識滿天下的結果,在心有千千結,親情友情愛情,每一段情在心底打一個結,且成了無解的死結。 根本問題在于,有形的門鎖跟繩約,不僅會有形同自閉打成死結的負作用,且可能有被破解被剪斷的后遺癥;還不如無心自然地善閉善結,“善”在哪里,在無關楗、無繩約,我不用有形的門鎖來保護自己,也不用有形的繩索去綁住對方,一者不會在災難臨頭時反而讓自己出不去,二者也不會在道義相挺時迫使對方解套脫困而去。因為他被綁住被套牢,失去了自在的天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圣人生百姓救天下人,所謂的善救,在無棄人無棄物,沒有人被遺忘,沒有物被拋棄。而這樣的整體得救,要如何成為可能?老子給出的答案是,以每一個人物的天生本善來救,讓每一個人物回歸他的本德天真,人人找回失落的自我,實現真實的自我,那豈不是人人同時得救,不救也救了嗎?老子無為而治的大智慧,就在此凸顯他的光彩。所謂的“襲明”,就是順任我們內心的明鏡,去照現對方的本來面貌,在看到他的同時,讓他得救重生。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而人間世的人我互動,善與不善的分別,本質上僅是不同的善,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資借,根本上是互為師資,而以虛靜如鏡的心,在相互觀照間,照現對方的美善。人人本自具足,人人自在天真。不執著自身“師”的高貴,也不執著對方成了自身志業的資借。“貴其師”有如門鎖的自我保護,“愛其資”有如繩約的綁住別人,這樣的人縱使有再高的聰明才智,也是大大的迷惑。所以,人生在世要有“無”的智慧,無關楗無繩約,不貴其師不愛其資,人人皆得救,才是大智慧的“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