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為腹痛 我去了不少醫院 大約兩年前,我上腹部隱痛,去一家三甲醫院,導醫讓我看外科,外科醫生讓我做B超和尿常規。B超結果顯示腎囊腫,尿常規結果顯示:紅細胞++。吃了一周的藥并不見好轉,醫生便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了一種藥,讓痛的時候吃一顆,但病情依然沒有改善。 于是,我又換了一家醫院看外科,做了CT。沒想到這次查出有膽囊炎,但醫生說腹痛也可能是腸痙攣引起的,又重新開了藥。一周后,病情依然沒有改善。 外科查不出毛病,于是我掛了消化內科的號,做了胃鏡,報告顯示有淺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球炎。醫生判斷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開了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并告訴我最少要吃20天。然而20天過去了,癥狀依舊沒有好轉。 之后,我開始失眠,腹痛似乎更頻繁了。于是我又去看中醫、吃中藥,然而2個多月后,癥狀依舊沒有緩解。我開始懷疑人生,吃了大半年的藥,沒有一點效果,甚至都沒查出病因。 終于等到解封,我在一家三甲醫院掛了一個專家號,專家說:"小腸水腫只能做膠囊胃鏡,6000多塊錢且不能走醫保,全部自費,并且核酸、肺部CT、抽血檢查確定沒有新冠感染才能做。"還是命最重要,我一咬牙,自費就自費吧!結果出來了,無大礙,只是功能性病變,醫生開了些胃藥和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吃了之后疼痛緩解。 但吃了2個多月,我就自己停藥了。停藥后,我突然出現惡心干嘔,有一種痛不欲生的感覺。后來腹痛癥狀消失了,但開始沒有食欲、吃不下飯、渾身沒勁,一下子暴瘦七八斤,這比腹痛更難受。之后,我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去醫院的路上。 02 看了精神心理科 才知道是焦慮癥 終于有一天,一位消化內科教授聽了我的訴說,看了我的所有檢查結果,告訴我應該去看精神心理科,看消化內科不僅浪費精力,還浪費錢。我聽從了教授的建議。 兩年來,我不停地跑醫院,來回折騰,藥沒斷過,終于在精神心理科有了個結果:焦慮癥! 在吃了醫生開的抗焦慮藥后,我能睡覺了,癥狀也有所減輕,但惡心反胃時常反復,醫生說要有一個過程。好在,通過調整治療方案,惡心反胃慢慢消失了,病情開始好轉,軀體癥狀逐漸減輕,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 點擊藍色文字,查看完整患者故事:「往返」各個科室,我被判了焦慮癥 03 腸道疾病的盡頭是精神科 這話不假 上述的案例提醒我們,如果出現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表現;病史較長,持續或間歇發作;經過多種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反復就醫,久治不愈,這時要考慮心理因素。 臨床中,許多焦慮癥患者首診的科室并不是精神科,而是由心內科、消化科或神經內科的醫師轉診過來的。而且能由相關科室轉診的患者也是只占小部分,更多的患者在各醫院各科室"打轉",總是得不到一個明確的診斷,一直吃藥,病卻不見好轉,最后在精神心理科被確診為精神障礙。 04 大腦與腸道之間的"情緒專線" 腸道是最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器官之一。那么,腸道和情緒這二者是如何產生聯系的? 這要從"腦-腸軸"這條連接腸道和大腦的"情緒專線"說起。 簡單地說,"腦-腸軸"中的“腸”指的是腸神經系統,“腦”指的是中樞神經系統。這兩個神經系統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信息交流,它們共同組成的信息交流系統就叫"腦-腸軸"。 同時,腸神經系統出現異常時也會通過"腸-腦軸"反饋于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人的情緒反應,如腸道菌群失衡時,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通過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研究,腸道菌群對精神障礙的作用和機制被不斷揭示。眾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和益生元可能是一種潛在的緩解焦慮和抑郁癥狀的輔助治療方法。 ——廣告—— 想要針對性地補充調節情緒的益生菌,推薦使用專業的情緒益生菌產品——泛樂萊舒憂君。 舒憂君甄選擁有人體臨床研究支持、對"腸-腦軸"有雙向調節作用、確切能舒緩情緒的優質菌株,擁有豐富的臨床醫學證據支持,獲得9個健康聲稱推薦,可單用,也可與抗焦慮藥、抗抑郁藥聯用。 如果您感覺到自己情緒緊繃、壓力山大、過度焦慮、甚至是情緒失控,不妨來試試專業的情緒益生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