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形意拳是岳武穆“脫槍為拳”的,如果沒有這個根本性認識,就不可能練好形意拳。 槍乃“百兵之王”,“中平槍”的練習是槍法的精髓所在,促使中平槍發力收放自如的完全在于馬步和虛步所產生的力道。 所以練好馬步和虛步(三體式),就能練好中平槍,“槍扎一條線”,演練純熟后幾丈開外的細香頭就可一槍挑扎而滅,整根插在香爐中的香則完好無損! 脫槍為拳后,習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有槍”,“手中有槍”,身就是槍。當然,拳法中能看到槍的影子卻依然是拳,“拳中寓槍”,這是形意拳的顯著特色。 形意拳基本功“熊膀寒雞腿”,其實就是下盤“寒雞腿”和雙臂如“熊膀”的結合,也即外三合中的“手與腿合”。 寒雞腿,是個形象的比喻,指的是冬天氣候寒冷,公雞單腿站立,另一腿則縮至腹下取暖,交替互換,始終單腿支撐全身重量。這正是三體式“六實四虛”甚至“七實三虛”的意蘊所在。講究“單重”,支撐腿受力多,虛實分明,故名三體式,也是形意拳一切動作架勢的母式:動靜無非三體式。 三體式站樁是形意拳的入門功夫,也是終生不停練習的基本功夫,唯有站樁才能保持形意拳的功力,怎么強調三體式站樁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熊膀是動物世界中最有力量的代表,所以形意拳是象形拳,十二形中的動作全然是象形,取意也全憑動物的攻守特點。“熊膀”的力量練習和積累就完全從三體式中來,因為三體式中雙臂一前一后,作出動作后就是求靜的功夫了,晃動和抖動到最終的不動,臂膀就像站樁中的支撐腿一樣,勁力自生。 寒雞腿,強調的是支撐腿,受力多的單腿,交替互換,左右腿力均衡發展,以保證攻防(顧打)的靈活性,不會因為腿力不均而失去力量。 手與足合,是熊膀和寒雞腿練習的總體要求,關鍵在于一個“合”字。合就是說手臂與雙腿作為一個整體,整勁是三種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的共同要求。體現在形意拳中就是“手與足合”,手腳一體。 “打人如走路”,這句拳諺就非常形象地闡釋了“手與足合”的意境。走路需要手腳配合,自然而然,練出本能的反應,在技擊對抗中始終保持拳架不丟。 總之,練好形意拳,熊膀寒雞腿的寓意深遠,需要形象和內在統一,才能最大程度地改變體質,健身防身效果更佳。 ![]() 熊前腿力量充沛 |
|
來自: 山峰云繞 > 《行樁三體式五行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