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偏方奇效方大全 2023-12-17 22:31 發表于山東 紅斑性狼瘡是結締組織疾病,由于自身免疫反應增高,破壞自身組織而引起,故也屬于自身免疫疾病。我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腎精素虧,或因勞累過度,五志過極,志郁化火,暗耗腎陰,或房事不節,腎精虧損所致。陰虛則不能濡養肌膚,造成虛損重要條件,抗病能力減弱,邪濁乘虛侵犯,發生本病。陰虛既久,陰損及陽,脾陽虛衰,運化失職,水濕停聚而為濁;腎陽虛,主水無權,水泛亦可為濁。水濁與淤血凝結于肌膚組織之中,故出現皮膚水腫、紅斑、丘疹及組織蛋白樣變等到病理改變。病因復雜,虛實兼見,每因日曬、感染、藥物、勞累、精神創傷、內分泌障礙等因素的影響而誘發。 治療原則:以滋陰補腎、利水化濁、活血散淤、安正與祛邪并重為治。 處方:熟地40克,山茱萸10克,杞子12克,淮山20克,女貞子15克,五味子10克,丹皮9克,麥冬15克,瑤藥1、25克,瑤藥2、15克, 夏枯草14克,玄參25克,生牡蠣40克(先煎),海蛤殼40克(先煎),甘草6克,丹參25克等。 水煎2次,2次合液,每日一劑,分3次服用。 注:瑤藥1、2為南方名貴草藥,此草藥長于高山險崖,極為稀少。 禁忌:忌魚、牛肉、鴨肉、辛辣、煙、酒等刺激之品。 方解: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淮山、女貞子、五味子滋陰補腎;丹皮、麥冬、丹參涼血活血益陰,以提高結締組織抗病能力防止因自身免疫反應增高引起的破壞作用,達到安正效果。毛消利水化濁;地消行血散淤;夏枯草、玄參、生牡蠣、海蛤殼清熱、軟堅散結,以消除外在有形的皮膚水腫、紅斑、丘疹、結締組織玻璃樣變,達到祛邪作用。全方共奏滋腎陰、化濕濁、散淤血、安下除邪之功。 加減法:1、急性發作期,出現高熱、神昏、譫語、伴出血性紅斑者,加金銀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草10克、赤芍12克、紅花6克、水牛角25克等到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同時結合抗菌素治療。 2、病程日久,長期低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沉細者為陰血耗損所致,加知母15克、秦艽10克、鱉甲15克、浮小麥10克等以滋陰降火,清虛熱。 3、精神抑郁,煩燥易怒,胸悶不舒,肋脅脹痛,食少納呆,婦女月經不調,脈弦或弦數者,為肝郁氣滯,宜疏肝解郁,加柴胡7克、木香7克、白芍20克、郁金10克、合歡皮10克。 典型病案 張某,男,25歲,農民,來賓市興賓區蒙村鄉人,1998年7月10日初診。 開始有不明原因發熱,中等熱度,胃納不隹,全身乏力、消瘦、關節酸痛,繼而面部出現大小不等的水腫紅斑,呈紫紅色,邊界清楚,壓不褪色,鼻頰部損害融合成蝶形。繼續發展到整個面部、耳殼,呈散在性分布,皮疹逐漸擴大,邊緣略隆起呈環狀,中心部分消退,有色素沉著,脫屑。由于面容古怪,群眾皆以“麻風病”避之。經中西醫治療,半年未愈。后到某皮防醫院檢查,診斷為紅斑性狼瘡。 根據紅斑性狼瘡內有陰虛,外有邪實的特點,采取滋陰補腎,與化濁散淤相結合的辦法治療。 中醫處方:同上,帶5劑回家治療。 氨芐西林80萬×5支,5﹪糖外500毫升靜滴,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診(1998年7月14日):癥見紅班稍淡,水腫減退,精神好轉,皮膚有轉機趨勢,唯食欲欠佳。原方加茯苓15克、白術12克、神曲12克、內金7克,10劑。 三診(1998年7月24日)紅班水腫消退,中央變淡,脫屑,有低熱。此為余毒未清。原方加黃連5克、蒲公英15克、知母15克、秦艽10克。10劑。 四診(1998年8月6日):紅斑消失,留下棕紅色素沉著,再過10多天,回到原醫院檢查,告愈。囑其以后常服六味地黃丸,以鞏固療效。追訪10年,未見復發。 臨床治療體會: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奇難雜癥,病因復雜,虛實兼見,內有陰虛,外見邪實,滋陰又怕留邪,使邪難祛,祛邪又怕傷陰,使陰益虛。作者采取滋事陰補腎以安其內,利水化濁,活血散淤,以消其外的辦法治療。滋事陰之劑,得化濁散淤之藥相助,而無壅滯留邪之患;化濁散淤之劑,得滋陰藥物相助,而無攻伐傷陰之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藥物發揮更佳的療效,這是作者治療本病用藥的深刻體會。 本文摘自老壯醫覃顯明的博客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互聯網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