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IMO獲得前5名的國家隊分別為:第一名:中國隊(6金)第二名:美國隊(5金1銀)第三名:韓國隊(4金2銀)第四名:羅馬尼亞隊(5金1銀)第五名:日本隊(2金3銀1銅)。這里面除了美國(其實美國隊6名選手全是華裔),其余都不算傳統意義上的數學強國。我覺得真正意義上數學特別強的也就是美俄法英德這幾家。如果中國的IMO金牌選手從小是在美國成長,其中選擇做數學的,說不定成就會更大一些,而且研究領域也會更多元化一些。 北大黃金一代幾乎清一色的做代數幾何和數論相關的研究。就算代數幾何、數論是這個時代純數學的代表,但扎堆做這個是否對中國數學的全面發展有好處呢?IMO對組合技巧的考察那么多,為什么中國出不了Timothy Gowers, Larry Guth這樣的組合大師? 另外,IMO其實是個很年輕的比賽。為啥格羅騰迪克、阿蒂亞這種級別的大師沒有IMO參賽經歷?格羅騰迪克出生于1928年,阿蒂亞出生于1929年,第一屆IMO于1959年在羅馬尼亞舉辦,而且最開始只是東歐國家的賽事,并不是世界范圍內的數學聯賽。中國1985年才開始參加IMO,這意味著中國數學家跟IMO有交集的起碼是70后,北大數學系從99級劉若川、許晨陽;00級惲之偉、袁新意、張偉、朱歆文;一直到后面的韋神,都已經算得上是國際數學界一流的數學家了。至于為什么還不夠多,因為培養周期長。一個人參加IMO得獎大概是16-18歲,到博士畢業接觸世界最前沿的數學至少有8-10年時間,也許會更長。而且他們的工作還需要時間的沉淀,拿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數學家和美國或者前蘇聯整個20世紀殿堂級的數學大師比,似乎不太公平。 所以,為什么一流數學家這么少,或者杰出數學家這么少,或許應該回頭看10年乃至15年以前的IMO。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