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嘎達梅林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幕令人難忘的英雄壯舉。這場抗墾斗爭代表了草原人?的抵抗和對生存的渴望。盡管起義時間短暫,但他們將嘎達梅林視為保護草原的象征,對他懷有崇敬之情。 即便嘎達梅林的起義失敗了,但他的犧牲并沒有被遺忘?!陡逻_梅林》這首歌曲承載著他的精神,深情地傳頌著“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潢河不起飛。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的土地……”,將他的名字和草原人的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 人物 嘎達梅林,這位出生于蒙古草原的傳奇人物,原名那順木德,于1892年誕生在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新甸札門套海屯。新甸荒地后,他的家族搬至塔本格勒努圖克的滿達日胡屯,嘎達是兄弟中年幼的一個,因此得名嘎達。 年輕的他,18歲便投身旗衛隊,踏入軍旅生涯。在他33歲那年,他的勇敢和才能使他晉升為旗軍務梅林,因此,人們稱呼他為嘎達梅林。 嘎達梅林這位民族英雄,其犧牲是與張作霖無關的,實際上,他在1931年4月5日殞命,而張作霖早在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中遇難。然而,嘎達梅林的逝世卻與張學良和末代達爾罕王那木濟勒色楞有關。 ![]() 在北洋末期,張作霖父子統治東北,為了鞏固邊疆并防范蘇聯侵略,他們開始對內蒙古的部分草原進行開墾,意圖將其轉為農田,并引入漢族居民,用于邊疆充實和戰時動員。然而,這一行動卻侵犯了當地牧民的草原利益,導致牧場縮小、牧民流離失所。嘎達梅林作為代表當地牧民的英雄,多次為維護他們的權益向當局爭取公正對待,卻遭到免職。 起義 他親眼目睹著賣地導致民不聊生,引發怨聲載道,旗制岌岌可危。他多次規勸撤銷決定,卻遭到職務撤銷。在反對開荒的斗爭中,嘎達梅林被選為代表,率領60人到奉天省城,請求關注蒙古人的困境,停止開荒。然而,不但拒絕了請求?代表,還逮捕了嘎達梅林等4人,囚禁在大牢。1929年12月13日,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勇敢率人襲擊監獄,成功解救了他,與丈夫一同舉起了反抗開荒的旗幟。 逃脫監獄后,嘎達梅林直奔西北的扎魯特地區,那里山高草深,少有?人煙,適宜藏匿。他和30多人在北山得到當地牧民的支持和庇護,盡管達爾罕旗衛隊多次搜索,但無所獲。為躲避官軍追捕,他采取分散行動的策略。很快,他結識了當地的綠林好漢白龍。 白龍是一個正義感強烈的漢族頭?領,率領一些被王公、地主逼得走投無路的漢族和蒙古族人起義。白龍和他的部下對嘎達梅林十分尊敬。盡管他們的族裔不同,但他們共同面對的敵人使他們決定合作。眾人推選嘎達為頭?領,人們依然親切地稱呼他為嘎達梅林。 嘎達和白龍合作后當眾宣布:他們的合作不是當土匪,而是為了為百姓除害。他們打出了“扳倒倒測量局,保護百姓財產”的旗幟,得到了支持和響應,隊伍壯大至1000多人。他們以荒務局為打擊目標,在哲里木盟和昭烏達盟的部分旗地進行英勇戰斗。他們燒毀了荒務局,趕走了測量隊,懲治了惡霸,成功地阻止了“西夾荒”和“遼北荒”的開發。他們的行動成為了正義的象征,展現了對人利益的堅定捍衛。 嘎達梅林領導的義軍傳播了反抗開荒、制裁惡勢力的信息,迅速傳播開來。人們對這些消息充滿期待,紛紛前來支持,提供情報、甚至自愿加入起義。嘎達梅林以嚴格的紀律和明確的要求帶領起義軍,強調保衛家園的責任,堅持團結和戰略聯絡,成功地瓦解了敵人軍心,抵御了達爾罕王的“圍剿”。這支起義軍不僅內部團結,而且戰績斐然,贏得了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就義 1930年底,達爾罕王怒氣沖天,調動蒙古兵與東北軍合作,意圖撲滅嘎達梅林的起義軍。面對敵勢壓境,嘎達梅林等首領決定分兵化整為零,保留實力、保持行動靈活。他們的隊伍分散后只剩下約200人。 1931年4月9日,東北軍閥調遣4000多人支援地主武裝,對嘎達梅林的起義軍展開追擊。在洪格爾敖包渡口,嘎達梅林率領數十人被困在開河的湍急河水中,無路可走。追兵逼近,他鼓舞士氣、掩護手下成功渡河,但自己在激流中中彈身亡。據熱河軍閥湯玉麟所部李守信團回憶錄,是他親手擊斃了嘎達梅林。1990年,為紀念他的犧牲,修建了一座紀念碑在他遇難的地點。這位富有正義感的頭?領,時年39歲,以犧牲捍衛家鄉為民除害,書寫了一段永恒的傳奇。 結語 嘎達梅林的起義雖告失敗,卻暫緩了牧墾草原的進程。但短視和無知導致人們對草原的開發未停??茽柷卟菰?1次“出荒”,嘎達梅林曾奮戰的草原如今變成了“科爾沁沙地”,是西遼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呈半固定的沙漠化狀態。烏力吉木仁河,嘎達梅林犧牲之地,今已干涸,變成沙漠中的一條溝壑。這無疑昭示著嘎達梅林當年的遠見卓識與英勇無畏,他為保護草原而奮斗,但未能阻止后續的荒地開發,這是對他永恒英雄主義的又一次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