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而不往非禮也。武漢瞄準了蘇州的產業升級經驗,而蘇州則看中了武漢的大學生資源。 今年年中,武漢領導團隊曾組團前往長三角地區,在上海、蘇州和杭州積極尋求投資機會,并學習了長三角在工業發展方面的經驗。 最近,蘇州租下了八節高鐵車廂,帶來一列火車將武漢大學生接到蘇州進行短期游覽,試圖通過城市魅力和產業實力吸引更多武漢大學生來蘇州就業。 根據《時代周報》的報道:
蘇州此舉既體現了武漢作為中國科教重鎮的人才實力,也反映了在人口紅利消失之下二線城市共同面臨的人才擔憂。 從民國時期到現在,武漢一直是中國城市中的佼佼者。在民國時期,武漢的經濟實力曾一度位居全國前三,其強大的經濟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其在現代教育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奠定了武漢作為高教重鎮的地位。 目前,武漢在高校數量、優質學校數量和大學生數量方面均位居全國前列。 相比之下,雖然蘇州被冠以中國最牛地級市的稱號,但由于行政地位相對較低,在爭奪優質教育資源方面往往力不從心,只能依靠他處的幫助。 在本科院校數量上,武漢擁有46所本科院校,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而蘇州只有8所本科院校,只有武漢的六分之一。 在名校數量上,蘇州相對于武漢確實較為遜色。武漢擁有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兩所985和211大學,還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5所211大學。而在新時代的'雙一流'大學數量上,武漢有7所。 相比之下,蘇州僅有一所蘇州大學可以拿出手,屬于211大學。 在人才數量上,武漢的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列全國第三,高達133.3萬人,僅次于廣州和鄭州。在研究生數量上,武漢也名列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盡管武漢的大學生留存率并不高,據統計,直到2017年之前,武漢三分之二的大學生移居東南沿海,他們選擇了其他城市。然而,龐大的規模使得留下來的數量仍足夠讓其他城市羨慕。 特別是對于像蘇州這樣的城市,它本身的人才儲備和人才競爭力都相對較低。 我們都知道,蘇州在工業實力方面非常強大,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深圳和上海。它也是全國為數不多工業增加值超過萬億元的城市之一。 與之相比,武漢僅位列全國第16位。 此外,蘇州擁有11個擁有千億產值的產業,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上海。這11個擁有千億產值的產業總產值高達3454.7億元,比深圳還高,位列全國第一。 而同期的武漢只有5個千億產業,總產值不到萬億元。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工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道路上,蘇州不僅是武漢的學習對象,也是全國大多數城市的榜樣。這就是蘇州的優勢所在。 而在人才儲備方面,武漢則是大多數城市的楷模。 武漢和蘇州各有其優勢,取長補短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今年武漢和蘇州展開了雙向的合作。 今年年中,武漢特地參觀了蘇州下轄的昆山市,學習昆山的成功經驗。 對于蘇州來說,壓力更大一些。 從蘇州的人口增長率來看,盡管擁有中國最牛的地級市和工業實力強勁的頭銜,但蘇州的人口競爭力并不強勁。 2021年,蘇州的常住人口增長8.8萬人,而去年僅增加了6.32萬人。 無可否認,蘇州在2008年之后的產業升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已經實現了雙輪驅動,一方面是傳統工業,另一方面是新興產業。 然而,蘇州想要保持目前的地位并進一步發展,必須吸引更多的人才前來助力。 蘇州此次前往武漢,大舉吸引武漢的大學生來蘇州就業,事實上也是為了打響產業升級保衛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科技的載體,人才是創新的源泉。 對于蘇州來說,它對蘇州大學的吸引力仍然很強。根據蘇州大學發布的《2022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 蘇州大學本科畢業生中,67.83%留在江蘇省內就業,7.16%去了上海,其余去往其他省市。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中,有60%以上留在江蘇省內。 從城市角度來看,將近70%留在江蘇省內的畢業生,有大約一半留在了蘇州。其中,本科畢業生中有42.4%留在蘇州,碩士畢業生中有73.46%留在蘇州,博士畢業生中有69.51%留在蘇州。 這樣的留存率可以說是相當高的。 然而,蘇州因為學校規模不夠,人才儲備不足,高校質量也不夠卓越,面臨著人才爭奪戰日益激烈的問題。 幸運的是,蘇州擁有產業優勢,產業、崗位和收入是吸引人才的最大動力,而這些方面蘇州都能夠滿足。 面對蘇州的行動,像武漢、西安、成都、重慶、長沙等一些高教實力不錯的城市也都面臨著如何留住人才的困境。 人才是升級產業的基石,而產業又是留住人才的籌碼,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 |
|
來自: 振王府圖書館 > 《高鐵建設與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