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中華本草》) 白英《神農本草經(jīng)》 白英是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的干燥全草,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生長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主產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qū)。又名白毛藤(《本草綱目拾遺》)、排風藤(《中華本草·苗藥卷》)、轂菜(《神農本草經(jīng)》)、谷菜和白草(《本草綱目》)等。其干燥全草入藥稱為白英,果實入藥稱為鬼目,根入藥稱為白毛藤根(鬼目、白毛藤根功效主治均見文后附錄)。《神農本草經(jīng)》白英被收載為上品,古今所用藥材來源一致。 性味歸經(jīng):味甘苦,性平微寒,有小毒;入肝,膽,腎經(jīng)。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退黃、祛風濕、止帶下、化痰逐瘀、消疹止癢 臨床應用:傳統(tǒng)中醫(yī)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乳癰、瘧疾、淋病、惡瘡、濕熱黃疸、風濕痹痛等。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用于治療風濕關節(jié)炎、膽囊炎、子宮頸糜爛、白帶、腹水、癌癥等。 1.癌癥: 1.1 治療癌癥:常用于肺癌、肝癌、宮頸癌、胃癌、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種癌癥,臨床報道白英對肉瘤也有作用。有研究者選取了某時間段探討白英抗腫瘤作用的公開論文共50篇,其中肺癌13篇,胃癌7篇,肝癌和宮頸癌各4篇,卵巢癌、白血病、乳腺癌及食管癌各3篇,人骨肉瘤、鼠肉瘤及結腸癌各2篇,喉癌、胰腺癌、口腔癌及免疫影響各1篇。 路志正治療肺癌所使用的藥物,按照使用頻次由高到低,前五位依次為:仙鶴草(80)、炙甘草(73)、姜半夏(73)、大棗(68)、澤漆(68);使用頻次前七位的藥物組合為:姜半夏—仙鶴草(62)、澤漆—仙鶴草(60)、石見穿—澤漆(58)、白英—仙鶴草(58)、生姜—大棗(58)、澤漆—石見穿(58)、大棗—生姜(58)。 有研究在化療基礎上聯(lián)合中藥自擬白英湯(白英、冬蟲夏草、魚腥草、百合、天冬)辨證加減:肺脾氣虛加黨參、黃芪、白術;肺陰虛加北沙參、麥冬、玉竹;痰熱瘀毒加川貝母、半夏、膽南星;肺腎兩虛加明附片、山萸肉、五味子;氣血兩虛加黃芪、紅參、當歸。隨癥加減:咯血加黛蛤散、三七;咳嗽加百部、杏仁;胸痛加枳殼、香附;痰多加桔梗、半夏;氣短加蛤蚧、麻黃;化療期間加雞血藤、旋覆花。結果發(fā)現(xiàn),中藥聯(lián)合組在療效、骨髓抑制、生活質量等多方面均優(yōu)于單純化療組。 (白英花期7-9月,5淺裂,宿存。《綱目》云:“白英謂其花色”。圖片來源于百度)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用藤梨根、野葡萄藤與白英配伍治療Ⅳ期胃癌。安徽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用白英與紅棗、黨參、紅茜草配伍治療宮頸癌。有報道民間鮮用白英全草搗爛敷乳癌潰瘍患處,有效。白英配合利水活血的馬鞭草治療肝硬化腹水有顯效,另外,用“白香湯”(鮮白英、香茶菜根)治肝膿瘍有效。 齊元富運用蛇莓15g配伍白英15g治療惡性腫瘤,認為白英配伍蛇莓相須為用,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適用于有濕熱毒聚之象的癌癥患者。 李巖運用“巖龍配方”(蛇莓、龍葵、白英、當歸、郁金、丹參六味藥組成,常用藥量15~30 g。)治療惡性腫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中醫(yī)辨證屬于毒熱蘊結型,臨床療效較好。 張士舜總結出一組以抗癌藥為主治療乳腺癌的驗方,君藥為紅豆杉、喜樹果、長春花。臣藥為麗江山慈菇、露蜂房、重樓、白英。輔佐藥有:三棱、莪術、蛇床子、淫羊藿、黃精、玉竹、麻山藥、肉蓯蓉等。以穿山甲引藥入乳房,為使藥。君臣佐使合理配伍,療效顯著。 1.2 保護放射性損傷: 1.2.1放射性直腸炎:臨床上以白英湯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等疾病。 1.2.2 放療所致的口腔干燥癥:白英組合方可增加唾液的分泌,減輕放療后的口干癥狀和黏膜反應。 1.2.3 放射性肺損傷:患者服用中藥組方白英湯劑后,血漿轉化生長因子β1表達降低,可減輕胸部腫瘤放療引起的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肺損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白英,又名排風藤,《綱目》:“排風言其功效。”白英有較好的疏散風熱之效。圖片來源于百度) 2.治療良性腫瘤:白英既能化痰,又可逐瘀,可用于良性腫瘤屬痰瘀互結者。文獻報道用白英每日60g,或加少許紅棗煎服治療毛細血管瘤3例,均在一個月左右痊愈。 3.祛風濕止痛作用:痛風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患者應用白英、牡丹皮、赤芍、半枝蓮等中藥自制的白英清脈飲合劑進行治療,與秋水仙堿聯(lián)合塞來昔布相比,白英清脈飲合劑聯(lián)合金黃散不僅能降低痛風急性期患者的相關炎癥指標,緩解關節(jié)疼痛癥狀,還能明顯降低血尿酸。 有報道用白英合劑(以白英根、金雞兒、雞血藤等為主組成的復方)治療頑固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顯效。 民間驗方以白英根、金雞兒根、楤根皮、雞血藤水煎服,同時用黃酒50毫升、紅糖50克煎豬蹄1只,喝湯及依食欲吃適量肉,每蹄服3天。頑固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一定的療效。 4.治療皮膚病 4.1 治療濕疹:錢文燕認為慢性濕疹以濕、熱、瘀、虛為主要病機,在用藥上以甘苦辛味為主,其次根據(jù)皮損特點及全身癥狀善用對藥加減,如皮損肥厚者配以蛇莓-白英;皮損以下肢為著者配以蒼術-黃柏;皮疹色暗紅、舌質紫黯者配以牡丹皮-丹參;脾虛濕盛而見納呆、腹脹者配以茯苓-白術、陳皮-厚樸等。其中蛇莓-白英為錢老治療肥厚性皮損常用的特色對藥。 4.2 治療銀屑病:蛇莓-白英藥對是治療銀屑病的優(yōu)選藥對。蛇莓是治療銀屑病血熱證的優(yōu)選藥物,白英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常用于丹毒等熱性皮膚病證屬熱毒內蘊者。王玉璽從“毒”論治銀屑病,認為白英是治療“濕毒”之佳品。白彥萍臨床喜用“蛇莓-白英”藥對,認為其有較好的清熱解毒涼血之力,切中銀屑病“血分郁熱”的核心病機,為其經(jīng)驗方祛銀顆粒、清熱涼血方中重要組成,二藥搭配運用于銀屑病的治療中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5.免疫調節(jié)作用:治療過敏性結膜炎,使用白花蛇舌草、白鮮皮、白僵蠶、白槐花與白英配伍治療,發(fā)現(xiàn)治愈率達80.5%。 6.活血作用:白英的提取物具有抗凝血作用。易艷東研究發(fā)現(xiàn),清脈顆粒(主要成分有白英、白花蛇舌草、蛇莓、徐長卿、牡丹皮、甘草等)可顯著降低血栓閉塞性血管炎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漿粘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減少纖維蛋白含量和延長凝血時間。 7.止帶下:報道用干白英、全當歸治療白帶效果顯著。白英配合沙氏鹿茸草膏治療濕熱白帶,多獲顯效。許潤三用“芪英煎”治療HPV感染:生黃芪50g,白英30g,莪術30g,大棗20g,連服2個月(經(jīng)期停藥),經(jīng)凈后復查宮頸TCT及HPV。 藥理研究: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白英具有抗腫瘤、抗過敏、增強免疫、抗氧化、抗菌、抗炎、護肝、滅虰螺等多種作用。 1.抗腫瘤:從白英中分離出的化合物包括皂苷類、黃酮類、多酚類、有機酸類、倍半萜類、甾醇類、香豆素類、多糖類和其他類型。其中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成分主要有甾體皂苷類、甾體生物堿類、倍半萜類等化合物。白英已知的抗腫瘤作用機制有調控凋亡因子促進癌細胞凋亡、阻滯細胞周期、免疫調節(jié)等。白英對多種癌癥展現(xiàn)出良好的抗癌效果,且具有藥物劑量和作用時間依賴性,還表現(xiàn)出倒U型量效關系,呈典型的靶向型量效關系。 2.調節(jié)免疫:白英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調節(jié)非特異性免疫,且具有雙向性,與給藥劑量有關,如白英甾體生物堿在高濃度時表現(xiàn)為明顯的免疫抑制作用。提示臨床應用時,小劑量則可提高免疫,大劑量主要用于殺傷癌細胞。 3.抑菌作用:白英乙醇粗提物中的成分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糞腸球菌等致病菌有一定的抗菌性。 4.其他:此外,白英還有抗炎、抗氧化以及神經(jīng)保護作用。 毒性研究 文獻記載白英有小毒,但筆者查閱截止2023-12-17《中國知網(wǎng)》期刊收錄的所有文獻,惜無相關毒理試驗的深入研究。據(jù)《中華本草》載,“白毛藤有小毒,不宜過量服用,否則會出現(xiàn)咽喉灼熱感及惡心、嘔吐、眩暈、瞳孔散大等中毒反應。”由此,本品毒性似乎主要體現(xiàn)在胃腸道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 (另:看官如有白英毒性相關資料,還望文后留言,不吝賜教。若有藥學臨床研究者在此項設研,筆者愿助一臂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 附錄: 白英實考正名 1、白英與蜀羊泉:白英與蜀羊泉是同科、同屬、不同種的兩味藥。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系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jīng)》:認為其味甘寒,主寒熱,八疽,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列為上品。蜀羊泉(Solanum Sptemlobum Bunge)系茄科植物青枸的全草或果實,也是始載于《神農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認為其味苦,性寒,小毒,有清熱解毒,主治咽喉腫痛、目昏目赤、乳腺炎、腮腺炎、疥廯瘙癢等癥。 2、白英與尋骨風:兩藥來源不同,卻同有別名“白毛藤”,1959年上海市郊浦東、奉賢、松江等地應用的“白毛藤”為白英,而上海市區(qū)、江蘇常熟、蘇州等地使用的“白毛藤”是尋骨風。白英與尋骨風從原植物易于區(qū)別,白英葉呈提琴或戟形,莖常現(xiàn)中空,尋骨風呈卵狀心形,莖無中空;飲片亦可利用理化性質、薄層鑒別加以區(qū)分,二者的混淆多由于同有“白毛藤”之名。 鬼目 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性味:酸,平,無毒。功效:明目,止痛。主治眼花目赤,迎風流淚,翳障,牙痛。內服煎湯,6g,或研末服。 白毛藤根 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用。味苦、辛,性平。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風火牙痛,頭痛,瘰癘,癰腫,痔漏。內服煎湯:15~30g。 癡堂個人廣告: 中醫(yī)內科學方證速記一本通 ![]() 35 |
|
來自: 一元堂中醫(yī)張 > 《單藥—-雞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