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中國的龍,不是西方所謂的龍。中國龍是一個神話形象,沒有實際的生物對應,而西方龍是多種實際的生物。所以說,中國龍是一種龍圖騰,只有中國人才自稱“龍的傳人”。 《易經.乾卦》中說道,“云從龍,風從虎”,“呼風喚雨”是龍的一個基本技能。唐代詩人李昌遇在《龍詩》中寫道,“上天須致雨,在野即眠云”,說的是,龍要么在天上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要么隱居在野,那也是要在云中酣眠。 ![]() 云從龍 但是龍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博大精深,可不止“呼風喚雨”那么簡單。現在,我們就跟隨十二首古詩詞,管中窺豹,看一看博大精深的龍文化,才不枉我們被稱作“龍的傳人”。 1. 《龍》,李嶠如果要選一首古詩詞,對龍文化涉及最廣,可以說,非這首唐代詩人李嶠的《龍》莫屬。這首詩,用典較多,學習起來比較費勁,但涉及的龍文化也非常多,值得我們花時間學習: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闕正晨趨。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龍作為一個圖騰,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一旦龍涉及到具體的古詩、典故,那么,它就會成為一個具體的形象,比如,“飛龍在天”,它是一個騰飛的巨龍形象;而“蟠龍臥虎”,則是一個蟄伏龍的形象。 這首《龍》,也是以一個一個具體的龍形象說的。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這里說的是“燭龍”,中國古代神話中鐘山的山神 ,無足之龍,開眼為晝、閉眼為夜。所謂“銜燭”,就是指燭龍銜著太陽,照耀大地。而“含章”,則是蘊藏美質的意思。“含章擬鳳雛”,當龍隱藏自己的才華時,它可以跟鳳雛一樣,將年少有為。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前一句是“黑龍”的傳說,《水經注》里記載,秦朝的時候,有一條黑龍從南邊到北邊的渭河里飲水,這就是所謂的“龍脈”。比李嶠晚一些的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黑龍飲渭賦》,講的也是這個故事。后一句講的是“白黑雙龍”的典故,“河圖洛書”里,河圖最初的原型是一條白色旋轉的龍,將銀河畫成白龍,圍繞著中點運轉,而這個中點是北極星。這幅圖在后來演變成了一黑一白兩條龍,逐漸成為了今人熟悉的太極陰陽圖。 ![]() 帶火移星陸,升云出鼎湖 “帶火移星陸,升云出鼎湖”,“火”,指的是“蒼龍七星”中亮度最大的那顆,“蒼龍”也稱“青龍”。“帶火移星陸”的意思是,大青龍帶著火星游動在宇宙之中。“升云出鼎湖”,又與“蒼龍”有關,傳說黃帝在荊州鑄鼎,鼎成,有蒼龍迎黃帝升天。 “希逢圣人步,庭闕正晨趨”,“圣人步”又跟龍有什么關系呢?原來,原來,元始天尊騎九條金龍,散發萬道金光,并且步步生蓮,所以,稱為“圣人步”。“庭闕正晨趨”,國家像朝陽一樣朝氣蓬勃。這句詩的意思是,詩人期待遇到騎九條金龍、步步生蓮的圣人,希望這些圣人能夠引領國家走向繁榮和和諧。 2. 《少年游》,徐霖《易經》里說到,“潛龍勿用”,意思是隱喻事物在發展之初,雖然勢頭較好,但比較弱小,所以應該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動。但潛龍所表現的氣質,它那興興向榮的狀態,是值得期待的,就像少年人一樣。明代詩人徐霖這首《少年游》,就是以潛龍的象征少年,表達了少年人的朝氣蓬勃,前途可期: 地底轟雷。看潛龍奮鱗甲高飛。 呼吸滄溟。化為霖雨。 地底轟雷。看潛龍奮鱗甲高飛 “地底轟雷。看潛龍奮鱗甲高飛”,少年人朝氣蓬勃,就像潛龍一樣,蟄伏在地底,當它奮起鱗甲,想要高飛的時候,頓時就是地底如同雷鳴一樣轟鳴。 “呼吸滄溟。化為霖雨”,潛龍飛起的時候,它呼吸的是滄溟之水,然后,將化為雨露甘霖,造福天下百姓。 所謂“呼吸滄溟”,意味著少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吃的是百家飯。當他一舉成名的時候,將“化為霖雨”,造福天下蒼生。 這首《少年游》,描寫的是“潛龍”,象征的是奮發有為的中國少年,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從未間斷的根本原因! 3. 《神龍賦》,劉琬龍作為一個圖騰,最終被神化,稱之為“神龍”。同時,“神龍”也有神秘之龍的意思,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這個意思,后引申為有才能的人不露痕跡的意思。東漢文學家劉琬的這首《神龍賦》,描寫的就是這樣一種龍: 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 隱則黃泉,出則升云, 圣賢其似之乎! 惟天神上帝之馬,含胎春夏, 房心所作,軒照形角尾規矩。 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 “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龍的品德,神通廣大,變化多端,能屈能伸。這也基本上是中國古代對君子的要求。 “隱則黃泉,出則升云”,“黃泉”,又稱“黃泉之路”,是周易風水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尚書·大禹謨》中有,“凡道有陰陽者,其名曰黃泉,其水曰海”。神龍如果是隱匿,就隱匿在陰陽相隔的黃泉之中,要出世,就一定要騰云駕霧而出。 “圣賢其似之乎”,圣賢者跟神龍是何等相似! “惟天神上帝之馬,含胎春夏”,“天神上帝之馬”,指施雨之龍,古人喻稱之為“天神上帝之馬”。 “房心所作,軒照形角尾規矩”,這里指的是“東方蒼龍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其中,“房”宿和“心”宿,是龍腹和龍腰,是蒼龍的中樞所在,所以說,“房心所作,軒照形”,蒼龍的“房”宿和“心”宿一起,決定了蒼龍器宇軒昂的造型。而“角尾規矩”,“角”宿和“尾”宿決定了蒼龍的規律。 這首賦,把神龍完全形象化了! 4. 《詠龍》,蕭曠中國人講究學習,講究修行,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龍的形象也是如此,很多生物能通過修煉幻化成龍,比如,“鯉魚躍龍門”,就是鯉魚經過修行,躍入龍門以后,幻化成龍的故事。除了鯉魚,螭蛟也會幻化成龍。這首唐代詩人蕭曠的《詠龍》,講的就是如何幻化成龍的故事: 亦知清戒守仙規,燕血塵埃豈嗜宜。 自許身軀脫梭木,淹從螭蛟困拳池。 為虛化實是何日,棄甲成林會有時。 已笑癡兒執凡鐵,驅云駕霧奈何之。 已笑癡兒執凡鐵,驅云駕霧奈何之 “亦知清戒守仙規,燕血塵埃豈嗜宜”,它知道遵守神仙的戒律戒規,特別喜歡飄浮于宇宙間的巖石顆粒。 “自許身軀脫梭木,淹從螭蛟困拳池”,“梭木”,南朝宋劉敬叔《異苑》:“釣磯山者,陶侃嘗釣于此山下,水中得織梭一枚,還掛壁上。后化成赤龍,從空而去。其山石上,猶有侃跡存焉”。這個織梭,被稱為“龍梭”,就是講織梭幻化成龍的故事。而“螭蛟困拳池”,傳說“蛟”修煉一千年便“走蛟”沿江入海化龍。 “為虛化實是何日,棄甲成林會有時”,什么時候會化成龍呢?總有一天會脫甲成龍。這讓我想起詩仙李白的那句,“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一樣的志當存高遠,一樣的信心滿滿! “已笑癡兒執凡鐵,驅云駕霧奈何之”,到了那時候,就會笑看這些拿著凡鐵的人們,騰云駕霧而去,你們能奈我何。 5. 《黃峰三十六詠·其三十五·飛龍》,陳恭這首宋代詩人陳恭的《黃峰三十六詠·其三十五·飛龍》,說是在詠山峰,其實跟“詠龍”沒有區別。黃山飛龍峰,取其形狀像一條飛龍躍出海面,騰空而起,故名。這首詩,則完全把這座山峰當龍來寫: 銜將紅日掉長空,鱗鬣知從瀚海東。 雷雨倏來驚臥起,豈教還在此山中。 銜將紅日掉長空,鱗鬣知從瀚海東 “銜將紅日掉長空,鱗鬣知從瀚海東”,“銜將紅日”,指的是“燭龍”,燭龍銜日,照耀大地。“鱗鬣”,指龍麟。 它口銜著紅日,從浩瀚長空中落下,它的龍鱗應該是從瀚海東來。 這句極力描寫飛龍之雄偉壯觀,頭銜著紅日,從浩瀚長空落下,而身子則從遙遠的瀚海東而來,這得多么的雄壯? “雷雨倏來驚臥起,豈教還在此山中”,轟隆隆的雷雨聲,將沉睡在此的蟄龍驚醒,從臥著的狀態飛起,這一飛沖天,還能在此山中嗎? 在詩人眼中,飛龍峰的雄偉,完全可以和飛龍的雄偉媲美! 6. 《詠龍詩》,完顏亮金朝的第四任皇帝完顏亮,乃是篡位而立,那種感覺,自然是與眾不同。他遙想當年,感覺自己當年就像一條潛龍,潛于深淵,與魚蝦為伍;暢想今朝,自己終于飛龍在天,將震動天下: 蛟龍潛匿隱蒼波,且與蝦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 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 “蛟龍潛匿隱蒼波,且與蝦蟆作混和”,想當年,蛟龍潛匿在深淵的時候,它隱藏在蒼茫的碧波下,而且只能與蝦蟆混作一團,也被世人視作蝦蟆一類。 這當然是他痛苦蟄伏的時代! “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蛟”,龍無角曰蛟。等待有朝一日,當蛟龍的頭角到位以后,它就搖身一變,變成了一條飛龍。這時候,隨著它的飛起,霹靂四飛,震撼山河。 這句詩,當然是指他當上了皇帝,當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完顏亮即位以后,銳志改革,遷都燕京,而且意圖統一華夏,發大軍南征南宋,實現了“撼搖霹靂震山河”的誓言! 7. 《潛龍詩》,曹髦同樣是第四代皇帝,魏國皇帝曹髦的感覺又不相同。他的皇權,已經被司馬昭獨攬,苦于自己被架空,這首《潛龍詩》就很好理解了。他是皇帝,自認為是龍,就跟完顏亮一樣;他身為皇帝,又毫無實權,自認為是“潛龍”: 傷哉龍受困,不能越深淵。 上不飛天漢,下不見于田。 蟠居于井底,鰍鱔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上不飛天漢,下不見于田 “傷哉龍受困,不能越深淵”,傷心啊!我是潛龍受困在深淵,像飛起,卻又無法飛躍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于田”,往上不能像飛龍一樣“飛龍在天”,飛上云霄;就算要求沒那么高,想想見龍一樣“見龍在田”也不可以。 “蟠居于井底,鰍鱔舞其前”,現在只能像“蟠龍”一樣,蝸居于井底,只有泥鰍、鱔魚之輩在我面前歌舞。“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潛龍只能藏起爪牙,隱匿起鱗甲。可悲可嘆,我也是這樣。 曹髦將自己比作“潛龍”,的確是很相似,只是“潛龍”最終會一飛沖天,變成“飛龍在天”。而曹髦則沒有這樣的機會,260年6月2日,他奮起一搏,反抗司馬昭而被弒殺,終年不到二十歲。 8. 《龍蛇歌》,無名氏相對于曹髦,春秋戰國時期的晉文公重耳則是真正的“潛龍”,經歷了不堪回首的逃亡生涯,重耳最終回國取得了王位。在逃亡的過程中,有多位大臣忠心耿耿的跟隨他。這個故事,被后人多次撰寫為《龍蛇歌》,這首是先秦無名氏所作: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承輔。 龍返其鄉,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雨露。 一蛇羞之,槁死于中野。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有一條龍,從家鄉飛走,周游了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有五條蛇忠心耿耿的跟隨它,并且盡力輔佐它。 重耳逃亡過程中的“五賢士”,歷來眾說紛紜,各種說法都有,有包括介子推的版本,也有不包括介子推的版本,而這首詩中的“五賢士”,顯然包括介子推。 “龍返其鄉,得其處所”,后來,龍返回故鄉,并且取得了王位。“四蛇從之,得其雨露”,五蛇中,其中有四蛇得到了賞賜。 “一蛇羞之,槁死于中野”,這個就是指介子推,他羞于領賞,最后被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他出來而被燒死在山中。 這首《龍蛇歌》,以重耳為龍,“五賢士”為蛇,相當形象。而重耳在逃亡過程中,完成了從“潛龍”而變成“飛龍”的轉化,是歷史上少有失而復得權力的人物! 9. 《驪龍》,無名氏“驪龍”,是一種黑色的龍。黑色象征了神秘,《莊子·列御寇》中說到,“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因而,驪龍又充滿了威嚴。所以,驪龍通常被賦予了神秘、高貴和威嚴的含義。這首唐代詩人無名氏的《驪龍》,正是抓住了這些特點而寫: 有美為鱗族,潛蟠得所從。 標奇初韞寶,表智即稱龍。 大壑長千里,深泉固九重。 奮髯云乍起,矯首浪還沖。 荀氏傳高譽,莊生冀絕蹤。 仍知流淚在,何幸此相逢。 ![]() 有美為鱗族,潛蟠得所從 “有美為鱗族,潛蟠得所從”,有一種美麗的龍族動物,它潛藏在深淵之中。“標奇初韞寶,表智即稱龍”,很讓人稱奇的是,它的下頜藏著寶物,它也是一種充滿了智慧的龍族。 “大壑長千里,深泉固九重”,有著數千里之長的大壑,有著九重之深的深泉,是它的藏身之所。“奮髯云乍起,矯首浪還沖”,驪龍身姿雄偉,它能自由地在云霧中奮騰,馳騁在浩瀚的海洋上。 “荀氏傳高譽,莊生冀絕蹤”,前一個典故來自魏晉時期的“荀氏八龍”,古人常常把有才能的人稱為“龍”,比如,諸葛亮就被稱為“臥龍”。把有才能的人稱為龍,可見龍的才能。后一個典故來自《莊子·列御寇》的驪龍故事。 “仍知流淚在,何幸此相逢”,雖然像驪龍這樣的人物“神龍見首不見尾”,但詩人仍然恨感動,希望能夠見到這樣的人物。 10. 《武林山十詠·龍泓洞》,梅詢這首宋代詩人梅詢的《武林山十詠·龍泓洞》,也很有意思,它把對龍的贊美和對龍泓洞的贊美合二為一,既贊美了龍的神秘、隱忍、偉大,又贊美了龍泓洞的神圣。非常值得一讀: 矯矯淵下龍,潛神在靈府。 云臥雖有時,泥沙可長處。 陰崖寒氣腥,峭壁煙痕古。 ![]() 云臥雖有時,泥沙可長處 “矯矯淵下龍”,“矯矯”,勇武貌、剛強貌、卓然不群貌、高峙貌、飛動貌、昂揚得意貌。在深淵下的神龍啊,是那么的英勇威武、超凡脫俗。 “潛神在靈府”,“靈府”,靈動府邸,指龍泓洞。它將身體和靈魂深深的潛藏在像龍泓洞這樣的靈府。 “云臥雖有時,泥沙可長處”,雖然它有時候在白云中高臥,但大部分時間里,它還是將自己隱藏在充滿了泥沙的龍泓洞。 “云臥雖有時”,當然是形容一個人的高光時刻;而“泥沙可長處”,則形容有才能的人,往往可以深藏身和名,潛心致學。這句完整的意思是說,雖然一個有才能的人最終會有他的高光時刻,但在這之前,往往大部分時間他在默默無聞的研究學問。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而“龍”,則正是代表了這樣的人。 11. 《題張道隱太山祠畫龍》,蔣貽恭這首唐代詩人蔣貽恭的《題張道隱太山祠畫龍》,也是合二為一,既贊揚了龍的雄偉、龍的氣勢、龍的精神;同時,也贊美了畫家的畫力的鬼斧神工,作品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世人空解競丹青,惟子通玄得墨靈。 應有鬼神看下筆,豈無風雨助成形。 威疑噴浪歸滄海,勢欲拿云上杳冥。 靜閉綠堂深夜后,曉來簾幕似聞腥。 ![]() 威疑噴浪歸滄海,勢欲拿云上杳冥 前兩句就不說了,直接贊揚畫家,跟龍沒什么關系。 “應有鬼神看下筆,豈無風雨助成形”,這下筆就像有如神助一般,又像鬼斧神工一樣;又像是老天來了一場大風大雨,才形成了這種風雨交加、飛龍在天的感覺。 “威疑噴浪歸滄海,勢欲拿云上杳冥”,看著這畫上,威龍的氣勢,就像是要噴著巨浪一樣的氣息,龍歸滄海一樣;又像是騰云駕霧的氣勢,勢必直上那渺茫而又奧秘莫測的冥空一樣。 “靜閉綠堂深夜后,曉來簾幕似聞腥”,深夜里,欣賞完這畫上的神龍,關閉綠堂以后,早上起來揭開簾子,像是能聞到神龍所到之處的那種腥味一樣。這句又是說龍的威嚴,更是說畫家作品的逼真! 在詩人筆下,這只畫家筆下的龍,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有側面的烘托,卻向我們展現了一只大氣磅礴、呼風喚雨,“威加海內兮氣蓋世”的形象。 12. 《應龍篇》,張正見“應龍”,又稱黃龍,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集創世、造物、滅世三位一體的巨神”,被古人賦予了“創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稱,也作為戰神出現,是黃帝身邊的大將。《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南北朝詩人張正見在《應龍篇》中寫道: 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 非云足不蹈,舉則沖天翔。 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 清風播四遠,萬里望芬芳。 隱居可頤志,自見焉得彰。 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 “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當應龍還沒有飛起的時候,它深藏在深淵地底。“非云足不蹈,舉則沖天翔”,如果不是在云中,它的四足不會移動,一動則是一飛沖天。 “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就算是它在深淵獨處,那里也是充滿了蘭草鮮花,幽居之地也是充滿了幽香。“清風播四遠,萬里望芬芳”,這種幽香,隨著清風四處傳播,人們在萬里之外,都能聞到它的芬芳。 “隱居可頤志,自見焉得彰”,應龍就算是隱居,也是可以修養身心,志當存高遠;它即使只是自得其樂,但也能將它的德行傳播出去。 從這些有關“龍”形象的詩詞,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出,“龍”的形象,和“君子”的形象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都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像孟子說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當他們沒有一飛沖天的時候,都是在苦練自己,完善自己,以期待某一天會厚積薄發,為天下做出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