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江蘇省鹽城市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參觀游覽!本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于鹽城市城東,北枕中國聞名的淮河入海口濱海縣,南依長江入海口的南通市,東臨煙波浩渺的黃海,范圍包括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江蘇東臺市條子泥濕地保護小區和江蘇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濕地保護小區。分布在江蘇鹽城市所屬的東臺市、大豐區、亭湖區和射陽縣,占地總面積18.64萬公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濕地景區。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江蘇省鹽城市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鹽城候鳥棲息地成為我國第54項世界遺產、第14項世界自然遺產,也是我國第一塊、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景區巧妙地融匯濕地生態文化、紅色旅游文化、漁家美食文化于一體,先后榮獲了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環保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十大生態休閑基地、長三角世博之旅示范點以及江蘇省攝影基地等榮譽稱號。景區分為五大游覽區,分別是以蘆葦迷宮為代表的濕地文化體驗區、以洪澤湖魚族館為代表的濕地科普互動區、以千荷園為代表的濕地生態植物展示區、以深呼吸通道為代表的濕地生態養生區以及以濕地度假村為代表的濕地度假休閑區。我們的五大游覽區仿佛五位形象代言人,彰顯著濕地景區的不同特色與魅力,被廣大游客贊譽為“中國最佳原生態旅游目的地”。下面就請各位游客跟隨我進入景區欣賞美麗的原生態濕地風景。概況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項目范圍涉及我國黃(渤)海16處候鳥棲息地,位于“全球200佳”生態區域之一的黃渤海生態區,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距鸻鷸類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均達到7000公里,是遷徙路線鸻鷸類不可替代的停歇地和“加油站”。這一關鍵棲息地由肥沃的灘涂、粉砂質海岸、砂質海岸、河口淤泥質海岸、島嶼或巖石質海岸以及蘆葦沼澤型濕地等棲息地組成。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本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范圍包括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江蘇東臺市條子泥濕地保護小區和江蘇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濕地保護小區。分布在江蘇鹽城市所屬的東臺市、大豐區、亭湖區和射陽縣,總面積18.64萬公頃,占16處提名地總面積的42%。每年有鶴類、雁鴨類和鸻鷸類等大批量多種類的候鳥選擇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其中,全球極度瀕危鳥類勺嘴鷸90%以上種群在此棲息,最多時有全球80%的丹頂鶴來此越冬,瀕危鳥類黑嘴鷗等在此繁殖,數量眾多的小青腳鷸、大杓鷸、黑臉琵鷺、大濱鷸等長距離跨國遷徙鳥類在此停歇補充能量,鹽城黃海濕地在遷徙候鳥保護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鹽城黃海濕地共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26種哺乳動物、9種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216種魚類以及165種底棲動物,是對世界遷徙候鳥保護具有特別價值的地點,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意義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持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CR):勺嘴鷸;5種瀕危物種(EN):黑臉琵鷺、東方白鸛、丹頂鶴、小青腳鷸和大濱鷸。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位于江蘇省鹽城市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鹽城候鳥棲息地成為我國第54項世界遺產、第14項世界自然遺產,也是我國第一塊、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遺產總數達1121項,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39項,世界自然遺產213項,世界文化遺產869項。中國擁有世界遺產55項,總數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申遺過程從2016年底開始,江蘇鹽城正式啟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2018年4月,國務院正式同意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作為2019年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2019年1月,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在江蘇鹽城成立。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7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保爾森基金會等9家社團組織,共26家單位自愿申請成為聯盟成員單位。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次申遺和中國其他所有17項自然遺產及復合遺產不同的是,位于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遺產地為海域,因此可以說本次申遺成功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開始。申遺歷程是一段艱辛又燦爛的申遺史。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的源頭可追溯到2012年。在韓國濟州島舉行的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票通過一項關于保護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尤其是黃海海區候鳥的決議,凸顯了黃海海區在全球的重要性。 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再次通過一項關于保護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尤其是黃海海區潮間帶棲息地和水鳥的決議,黃海地區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得到認可。決議呼吁在黃海地區以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方式,促進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2017年2月,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了“中國渤海-黃海海岸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預備清單,其中列出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4處受到國際關注的關鍵候鳥棲息地。 2018年1月,中國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了“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第一期申報項目包括鹽城濕地珍禽保護區的核心區,南部試驗區、東沙試驗區和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申報材料提出未來將陸續申報其他提名地。 2018年10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委派兩位專家對第一期提名地進行了考察,反饋會上明確建議增加提名地的面積,將東臺條子泥納入。 2019年2月,中國政府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供補充材料,通過保護小區等形式將條子泥等區域納入提名地。7月5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項目以生物多樣性價值標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首個、全球第二個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中國也將在2022年前提交第二期申報。 景區 旅游區主要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旅游區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區內有植物450種,鳥類有402種,兩棲爬行類26種,魚類284種,哺乳類3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大鴇、白肩鵰、金鵰、白尾海鵰、麋鹿、中華鱘、白鱘共14種,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85種,如獐、黑臉琵鷺、大天鵝、小青腳鷸、鴛鴦、灰鶴等。旅游區是挽救一些瀕危物種的最關鍵地區,如丹頂鶴、黑嘴鷗、獐、震旦鴉雀等。每年來區越冬丹頂鶴達到千余只,占世界野生種群50%左右;有三千多只黑嘴鷗在區內繁殖;近千只獐生活在旅游區灘涂。鹽城還是連接不同生物界區鳥類的重要環節,是東北亞與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地。每年春秋有300余萬只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近百萬只水禽在旅游區越冬。旅游區還是我國少有的高瀕危物種地區之一,以發現有29種被列入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因此,鹽城旅游區在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區正東方向40km,地跨響水、濱海、射陽、大豐、東臺五縣(市),區域面積為247260公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而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區就是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是以保護區獨特的濕地景觀和豐富的鶴文化為資源,打造“東方濕地、仙鶴家園”為品牌,開展濕地生態休閑游、觀鳥生態游、濕地科普游等主題旅游的生態旅游區。江蘇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地處江蘇中部沿海,是我國最大的灘涂濕地保護區之一。保護區管理處為正處級事業單位,隸屬江蘇省林業局和鹽城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主要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 丹頂鶴,候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全球易危物種,僅有2000多只。每年約有近1000只丹頂鶴選擇到鹽城保護區越冬,這里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這里豐足的食物、安全隱蔽的棲息環境成了丹頂鶴越冬的終點站。它們會從11月份一直停留到次年的3月份。整個冬天,它們在這里呼朋喚友、自由翱翔,最大的集群可以達到500只,成了保護區冬天的獨特景觀。 江蘇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區內有植物450種,鳥類有402種,兩棲爬行類26種,魚類284種,哺乳類3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大鴇、白肩鵰、金鵰、白尾海鵰、麋鹿、中華鱘、白鱘共14種,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85種,如獐、黑臉琵鷺、大天鵝、小青腳鷸、鴛鴦、灰鶴等。 江蘇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是挽救一些瀕危物種的最關鍵地區,如丹頂鶴、黑嘴鷗、獐、震旦鴉雀等。每年來區越冬丹頂鶴達到千余只,占世界野生種群50%左右;有三千多只黑嘴鷗在區內繁殖;近千只獐生活在旅游區灘涂。鹽城還是連接不同生物界區鳥類的重要環節,是東北亞與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地。每年春秋有300余萬只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近百萬只水禽在旅游區越冬。旅游區還是我國少有的高瀕危物種地區之一,以發現有29種被列入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因此,鹽城旅游區在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東部沿海“國家重要濕地基因庫”美譽,是國際重要生物多樣性富集的熱點地區。保護區景區景點設有:丹頂鶴馴養中心、水禽湖、親水棧道、中國鶴園、望鶴亭、紅毯觀鶴、鶴姑娘島、海濱槐林、觀鳥長廊、柳樹林、中國鹽城丹頂鶴主題館等。丹頂鶴馴飛中心是丹頂鶴的馴化和練飛場,游客站在觀鳥平臺上,可以領略成群的丹頂鶴“一舉扶搖直上天”的雄姿,也可以和丹頂鶴近距離地親密合影。丹頂鶴馴化中心,由于受季節氣候的制約和保護規定的限制,一般難以見到野生丹頂鶴。為了減少人們的遺憾,更是為了丹頂鶴種群的延續,鹽城保護區從1986年起,就開展了越冬地丹頂鶴的人工繁殖馴化工作,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積累,于1994年獲得成功。近年來保護區在減少死亡率、提高成功率上下功夫,工作人員多年來根據丹頂鶴的飛行特點,對鶴進行特殊訓練。并經過科學的論證設計,為馴養丹頂鶴提供了廣闊的飛行空間,讓丹頂鶴可以充分地展示,自由地飛翔。相信每一個游客在這里都能領略到唐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睛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的意境。丹頂鶴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丹頂鶴是單配鳥類,當一對丹頂鶴夫妻中,有一只不幸死去。另一只會獨居一生直至老死。不會再娶再嫁。所以自古以為丹頂鶴也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象征。 漫步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耳邊仿佛又響起了“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個女孩她曾經來過……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飛過”那首優美旋律的歌。東方白鸛屬于大型涉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其似鶴的神態和特有的風韻,成為鸛類中一個珍稀的品種而特立獨行于世。在我國約2500-3000只,常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景區目前最高的觀景臺,從兩旁可以觀看到野鴨、天鵝、白骨頂等鳥類。在這個至高點上,既可以遠眺大濕地的風光,也可以看到小生靈的風情。登上觀景臺,給你“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的視覺享受。水禽湖,因擁有眾多水禽而得名,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屬于人工濕地,是景區提供游客親近自然、親近生物的場所。湖心島和水面上,常年有白天鵝、黑天鵝、鵜鶘、鴛鴦、大雁、野鴨等20多種鳥類在此棲息生活。湖內的水禽,都是保護區常見的鳥類,它們已習慣與人類相伴相守,相娛相戲,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各種珍禽,并可投喂食物與之互動。棧道緊貼著水面,穿梭逶迤在濕地。微風驚不起波瀾,只見鴻雁自在悠游,抑或鸻鷸左右尋覓;香蒲藏匿在葦蕩之中,鵐雀四處蹦跳,化作音符,演奏精靈舞曲。迎面的不只是春風和水香,還有愜意與欣悅。中華鶴園,“一園看盡中國鶴”。比人類還早出現6000萬年的鶴類,經過若干年的變遷,全世界由原來的27種減少到目前的15種,其中中國占了9種。而我們這個鶴園中就集中了我國全部的9種鶴。它們分別是丹頂鶴、白頭鶴、白鶴、黑頸鶴、赤頸鶴、灰鶴、蓑羽鶴、白枕鶴和沙丘鶴。在這里可以了解各種鶴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是激發兒童對鳥類產生興趣的最佳科普場所。望鶴亭是保護區文化地標,建于1989年,高18米,六角飛檐建構。游客站在頂樓平臺,既可觀鶴遨游長空,亦可遠眺灘涂美景。石碑上“望鶴亭”三個字,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老先生在保護區短暫居留期間親自題名,三個字將丹頂鶴的美姿神韻融于書法的結體之中,“字中有畫,字中有話”,讓人產生許多美不勝收的聯想。一條長達1.1公里的木棧道在紅色的鹽蒿灘中蜿蜒伸展,構成了一片美麗的海水生境景觀帶。這里是拍攝婚紗最理想的選擇,在晴朗的日子,黑色的禮服、白色的婚紗、明媚的笑顏,均在瞬間定格成為永恒的回憶。在鶴姑娘島上,有一尊徐秀娟潔白無瑕的雕像,她身旁是幾只潔白如玉、頭頂一團猩紅的丹頂鶴,姑娘用雙手親呢地撫摸著身邊的丹頂鶴,是那樣的戀戀不舍。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曾經傳唱大江南北,讓無數人為之感動落淚。故事的主人公鶴姑娘徐秀娟就長眠在這個小島之中,繼續守護著她的丹頂鶴、她的灘涂、她的事業。島上主人公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馴鶴世家,原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扎龍自然保護區。17歲開始在扎龍國家自然保護區跟隨父母馴養丹頂鶴,曾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作馴鶴表演。1986年,徐秀娟在東北林業大學進修結束后應聘來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擔任鹽城沿海灘涂自然保護區馴鶴員,創建了江蘇省第一個鶴類飼養場。徐秀娟愛鶴如命,整天為鶴避暑、降溫、驅蚊而忙碌,并成功地進行了越冬丹頂鶴孵化、飼養、馴養試驗。1987年9月15日中午,丹頂鶴牧仁、黎明在籠子里鳴叫不已,徐秀娟以為它們想出來游玩和戲水,就進去把它們抱出來放進水塘里。不想牧仁、黎明玩興大發,先后掙脫繩子飛走了。到了晚上,牧仁被找回來了,黎明還是不見蹤影。夜深了,領導讓大家回去休息,明天再找。可是徐秀娟放心不下,等大家走了,她一個人摸黑鉆進密密的蘆葦中,不斷呼喚著黎明,可是沒找到。這天晚飯她也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沒顧上吃飯就又去找。中午回來喝了半碗稀飯,牽掛著黎明又出了門。到了復堆河,小王、小殷游過了河,徐秀娟快游到江心時,忽然喊了一聲“我不行了”,停住了身。對岸的小王、小殷見她臉色蒼白,大聲喊她退回岸上,見她上岸后,兩人才回身繼續尋找。徐秀娟回到鶴場心急火燎呆不住,又推了一輛自行車,沿河堤繞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會合,把黎明盡快找回。不知是由于頂風人累踏不動,還是騎車跌了跤(后來發現車子鈴鐺掉下來了),她又推車來到剛才下水的地方,把車子放倒,連鞋子都沒來得及脫又下了水……人民的好女兒徐秀娟就這樣深深沉入復堆河底,再也回不到她親愛的鶴兒們身邊了……時間過去了4個小時,黎明被找回來了,歡天喜地中的人們到處找徐秀娟,不見;呼喚娟子,不應,焦急的人群又沖向了原野……夜沉沉,路漫漫,遍野是人群,到處喚秀娟。當強烈的汽車燈直照水面,人們把娟子從水底托起時,搶救的人群開始是驚慌忙亂,后來想到時間過去太久,已經沒有希望了,一片呼喚娟子的哭聲,這才忽地震動蒼穹掠過草灘。海灘上,離鶴群不遠處,多了一座簡單的墓。娟子已經走了,她死于丹頂鶴之愛,據說,當第二天村民們從河中打撈出徐秀娟的遺體時,兩只丹頂鶴徘徊在她的身邊,不停地低下戴著紅冠的頭,用長長的尖喙整理著她濕淋淋的衣服;據說,那年清明,一群丹頂鶴行將橫空北上時,在徐秀娟墓前久久盤旋。徐秀娟她還留下了一些平淡如水的話:春天最容易丟鶴。鶴舍要打掃得干干凈凈。我愛鶴,愛大自然,一走進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兒都忘記了。我愿在茫茫荒原上尋找,尋找理想,尋找友誼,尋找生活的答案。蘆葦前半月就發芽了,現在白茅也發芽了。小鶴們可以飛得很遠了……1987年9月23日,保護區管理處在洋港鎮,舉行了徐秀娟的追悼會。那天上午,太陽也為環保戰線上失去了這樣一位好兒女而收起光輝,蘇北上空出現了日全食。新洋港鎮居民不到兩千人,有近千人從四面八方聚來參加追悼會,為娟子送行。人們用這種最普通的方式對徐秀娟來這里一年零四個月的工作作了肯定,對她年僅23歲的青春年華作了褒獎,對她嘔心瀝血為之獻身的事業表示了崇敬。黃海邊上的這片槐樹林,幾十年來一直靜靜地生長在河堤上,用縱壑的樹紋和千姿的形態,見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游客經過此地,槐花盛開,暗香盈袖,愜意休閑地體驗著夏日的爛漫與情懷。槐樹林,上世紀70年代人工種植。除槐樹外還有很多的桑樹則是鳥兒們栽種的。在這里,可以聞到四處洋溢的槐花香,可以蹲著或躺著在地上拔茅針,可以佇足聽黃海潮落潮起的濤聲,可以踮起腳跟摘桑樹上的果兒桑椹,吃得滿嘴烏紫發光。林中觀鳥廊,為愛鳥人士及攝影愛好者們提供更近、更好的觀賞窗口,透過長廊上的一個個小窗口,可以更近距離清楚地看到對面的柳樹林以及林中的大量鷺鳥。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有5000多只白鷺遷徙到景區的柳樹林中,在此營巢繁衍。每逢傍晚,夕陽西照,倦鳥歸巢的場景,成為景區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自然形成的柳樹林處于葦草帶跟林帶的交界地,如今這里成了大量鷺鳥們做窩的地方,每到繁殖季節,這里面的鷺鳥總量能達到兩三萬只之多,可稱得上是“鷺鳥天堂”。中國鹽城丹頂鶴主題館,其外形是大家所熟悉的千紙鶴造型。它以廣闊的黃海海濱濕地為背景,以世界珍禽丹頂鶴為主題,是我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唯一以世界珍禽丹頂鶴為主題建立的專題性、綜合性科普教育基地與主題館。它集自然館、科教基地、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等多功能于一體。展覽館內部主要展廳包括4個,依次為:鶴之源展廳、丹頂鶴展廳、鶴之魂展廳、鶴之愿展廳。它們帶領我們探索丹頂鶴的成長奧秘。主題館以藝術的形式展現了丹頂鶴臨水振翅、引吭高歌的造型,游客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可以充分感受主題館這只“美麗的丹頂鶴”徜徉在濕地之中的靜謐祥和之美。序廳,火紅的鹽蒿灘上,低矮的蘆葦叢中,一群修頸纖足、纖塵不染的丹頂鶴仰天長鳴,迎接著來自四方的賓客,奏響了鶴文化的序曲,拉開了您邂逅丹頂鶴的序幕。館內珍藏的丹頂鶴標本,全部經由專業人員精心制作,圖中展示的丹頂鶴是館內形態最佳的一只,羽色晶瑩剔透、丹頂鮮紅欲滴,游客見其形、仿若聞其聲。此處展示的是鹽城沿海灘涂的植被分布情況。鹽城保護區總面積為247260公頃。從陸地向海洋的植被演替過程明顯,從光灘——大米草——鹽蒿——蘆葦,不同的植被帶為各種動物提供棲息地,也給保護區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鹽城自然保護區棲息著鳥類405種其中一級保護的鳥類11種。鹽城保護區是野生丹頂鶴的越冬地、是鸻鷸類的中途停歇地、是雁鴨類的越冬地。鶴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鶴文化大約萌芽于3000年前。《詩經》中有《鶴鳴》。《毛詩》曰:“鶴鳴,誨宣王也”。現在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品--蓮鶴方壺,是春秋時青銅器時代轉變期的代表作,是我國現存以鶴為造型的最早的青銅工藝品。丹頂鶴是吉祥、長壽、愛情的象征。一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一個女孩為了她所鐘愛的丹頂鶴和環保事業奉獻青春和生命的故事,這一切就發生鹽城自然保護區的蘆葦蕩。烈士徐秀娟和她鐘愛的丹頂鶴所演繹的這首歌唱遍大江南北,生態保護和珍禽保護的理念再次深入人心。1990年著名作曲家解承強將徐秀娟的感人故事譜寫成了名為《一個真實的故事》(后改為《丹頂鶴的故事》)的獨唱歌曲,經初出茅廬歌手朱哲琴細膩凄美的演唱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震撼,由此榮獲青歌賽的亞軍,一夜成名唱紅了大江南北,打動了無數聽眾。《丹頂鶴的故事》歌詞。旁白:有一個女孩她從小愛養丹頂鶴,在她大學畢業以后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為救那只受傷的丹頂鶴,滑進了沼澤地就再也沒有上來。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為她訴說喔~啊~,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沒來過,只有片片白云為她落淚,只有陣陣風兒為她訴說喔~啊~,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只有片片白云為她落淚,只有陣陣風兒為她訴說喔~啊~,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啊~~~~啊~~~~。鹽城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47260公頃。其中,核心區22596公頃,緩沖區56742公頃,實驗區167922公頃。我們通過展示的燈帶的不同色彩和植被,直觀地看到標示了保護區的區劃范圍。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又稱中國鹽城生物圈保護區,是中國最大的海岸帶自然保護區。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徙區合作伙伴”成員。2002年1月,由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秘書處批準,鹽城保護區為“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保護對象為以丹頂鶴為代表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北亞熱帶邊緣的典型淤泥質海涂濕地生態系統。鹽城自然保護區享有東部沿海“國家重要濕地基因庫”之稱,是國際重要鳥類遷徙通道之一、國際上生物多樣性富集的熱點地區之一。保護區有高等植物111科346屬559種,淡水浮游植物7門96種,近海浮游植物190種,其中野大豆、珊瑚菜、野菱、蓮,均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區內有各類動物2007種,其中浮游動物89種;底棲動物325種;鳥類405種;兩棲動物8種;爬行動物26種,魚類284種,昆蟲508種;哺乳動物31種。鹽城自然保護區擁有1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和8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分別為11種和69種。觀鳥是一項健康、文明、綠色的休閑活動,有助于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景區精心設計了六座造型別致、隱蔽于竹林中的專業性觀鳥建筑,讓游客在不干擾鳥類的情況下,通過望遠鏡等設備近距離欣賞鳥兒的美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游船碼頭集觀光、休閑于一體,游客既可坐在碼頭的休閑長椅上靜靜觀景,也可以乘坐小船,暢游于濕地之中,欣賞魚躍蝦戲,萬鳥翔集的自然風光。觀鳥基地是景區針對冬季觀鳥精心打造的一個經典項目。每年冬季,觀鳥和攝影愛好者從全國各地匯聚鹽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觀鳥基地中靜賞或拍攝仙鶴翩舞、麋鹿奔騰的壯美場景,用一張張照片記錄下廣袤灘涂的神韻。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黃海之濱,保護區總面積 78000公頃,其中核心區2668 公頃,緩沖區2220 公頃,實驗區73112 公頃。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擁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保護區接待了來自40多個國家近100萬人次的游客,其中國內外青少年38萬人次,占游客總數的40%,為開展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的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發揮了巨大作用。20世紀60年代,在大豐區新團、大龍、三圩、劉莊等地有麋鹿角和麋鹿骨(亞化石)出土,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充分證明大豐曾是麋鹿的故鄉。1984年春國際野生基金會和我國林業部組織專家、學者、技術人員來此調查考察,確認其適宜麋鹿生活。經國務院批準,林業部和江蘇省在此聯合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投資120萬元,于1985年著手建設。保護區分為三個放養圈,核心圈面積45畝,中圈1815畝,外圈1.3140萬畝,都用鐵柵欄圍成,以逐步擴大麋鹿群活動圈。保護區內以鋪設砂石公路,建有管理人員工作室和生活用房,并接通高壓電源,供區內照明和開發使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創建于1986年,原為大豐林場的一部分。1986年8月13日上午,從英國倫敦以8箱分裝麋鹿42頭(雄性13頭,雌性29頭)空運廣州,換機飛上海,再用汽車轉運大豐保護區放養。1995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保護網絡”。1996年底,該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到2666公頃,增加了第三核心區。1997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3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濕地國際列入“東亞—澳大利亞鳥類保護網絡成員”。2006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示范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海岸淤積地帶,黃海海岸線不斷向大海延伸。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地名鴨兒蕩,位于大豐東南角林埸內,占地1.5萬畝,區內分布著林地、草荒地沼澤地和自然水面。位于江蘇省大豐區東南,地理坐標為北緯32°56′-33°36′和東經120°42′-120°51′之間。為典型的濱海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灘涂、季節河和部分人工濕地,有大量林地、蘆蕩、沼澤地、鹽裸地和森林草灘。大豐區屬于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適宜喜溫作物生長。海洋性氣候表現在春季溫度回升慢,秋季溫度穩定且下降亦緩,初霜遲,無霜期長。季風性氣候表現在冬季受大陸季風冷空氣影響,多西北風,以少雨天氣為主,常出現低溫和霜凍;夏季受海洋性季風影響,多東南風,降水充沛,雨熱同期;春秋兩季處于交替時期,形成干、濕、暖、冷多變氣候。春夏季、秋冬季界限不明顯。冬季氣溫偏暖,大雪冰凍封河現象很少見。常年平均氣溫14.5℃,無霜期299天,常年降水量751.0毫米,日照2325.4小時。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有獸類14種,鳥類182種,爬行兩棲類27種,昆蟲299多種。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麋鹿、白鸛、白尾海雕、丹頂鶴;二級有河麂等23種。保護區有千余頭從英國重引進的麋鹿,物種豐富多樣,具有顯著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40多種,主要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豆科、藜科植物。植被為鹽生草甸、鹽土沼澤、水生植被。還有人工林、人工牧草及半熟土拋荒地。植被演替迅速,生境穩定性較差。有世界分布屬的蘆葦、苔草、堿蓬、鹽角草等;北溫帶分布屬有拂子茅、鳶尾及羅布麻等;泛熱帶分布屬狗牙根;熱帶亞洲及熱帶大洋洲分布屬結縷草、地中海及中亞分布屬獐毛以及南溫帶與北溫帶間斷分布的雀麥屬等。無國家級保護植物。封神臺是根據姜子牙筑臺封神臺的傳說修建的。元始天尊命姜子牙下山輔助周武王,興國滅紂,姜子牙騎著四不象四處游說,并在東海之濱筑臺封神,使得六神歸位、百戰百勝。這座封神臺高39米,象征了當年回歸的39頭麋鹿。這座臺塔有一些特別之處——第五層是沒有門的,因為我們保護區在建立之初,由于嚴重供應水資源不足,于是想建座水塔,可是在這樣和諧自然生態景觀中建一座水塔似乎有些不倫不類,于是就做了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把第五層作為儲水庫。既解決了水資源問題又便于游客觀光賞景。觀鹿臺這是仿北京南郊的觀鹿臺建設的,這個觀鹿臺,是為了給游客看鹿方便。觀鹿臺的臺階是39層的,并被分成三個組成部分,象征了保護區發展的三個階段:引種擴群、行為在塑、野生放養。在此我們可以享受到皇室的待遇看到一群悠閑的麋鹿。聽傲坡這座墓碑是為麋鹿而建的,這里安息著1986年回歸中國的39頭麋鹿。它們完成了它們祖先還家的夙愿,在黃海灘涂上扎根、繁衍,使麋鹿家族香火不斷,如今保護區內1169頭都是他們的后裔。當初它們當中年齡最小的2歲,最長的7歲,麋鹿理論壽命25年,實際17——18年,如今它們的生命都已圓滿劃上了句號。可以稱得上是人類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伴——野生動物建造的最大的紀念碑。1986年,39頭麋鹿就是在這兒走下卡車,呦呦幾聲,奔向一望無際的黃海灘涂的。因此,這兒又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聽嗷坡。世界上最長的以麋鹿文化為題材的石刻書法長廊。全長42米,高3.9米,39塊黑色大理石鑲嵌在古樸的長廊上。寓意著39頭麋鹿的后代香火旺盛、綿長亙遠。“麋鹿本紀”全文由全國知名麋鹿文化研究學者馬連義先生撰稿,由全國著名書法家張重光先生草書。它以《史記》中記載皇家歷史的體裁形式“本紀”,用文言文記述了麋鹿物種起源、與先民共存、千百成群、潰不成群、深居園囿、飄零異鄉、絕處逢生、回歸故土、種群復興的坎坷曲折的歷史。它集書法、石刻、美文、歷史于一體具有很高的文化欣賞價值。熱帶雨林的奇異風貌、世界各式地貌的滄桑變化、蝴蝶谷的神秘悠遠以及“地球之腎”的奇特容顏……這里匯集了海、陸、空中各種珍稀動物的標本以及相關知識,是對中小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的最佳地點。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當時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只麋鹿,制作成標本。1866 年,大衛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麋鹿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并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從此,麋鹿被稱為“大衛鹿”。1866 年之后,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國的駐華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1894 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沖垮了獵苑的圍墻,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 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隨著時間的流逝,圈養于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 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 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 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也成為地球上現在所有麋鹿的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麋鹿種群數量達到 255 頭,烏邦寺莊園為避戰禍,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 1983 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 1320 頭。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56 年和 1973 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1985 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 年 8 月,22 頭麋鹿從英國空運抵達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家獵苑,麋鹿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后消失的地方。1986年8 月,39頭麋鹿從英國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后棲息的沿海灘涂。至 2012 年,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并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 2000 多頭。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出生。新設立的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北接江蘇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南界,東臨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保護小區東界,南至條子泥墾區南界往東延長線,規劃范圍總面積約12746公頃。公園將設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目前,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方案已編制完成,并通過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評審。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設立后,鹽城市將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營造優質的水禽棲息地,建立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同時,探索濕地保護與修復、科普宣教、生態旅游的協調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小青腳鷸(學名:Tringa guttifer)全長約30厘米。上體黑褐色,羽緣灰色,次級飛羽灰,下背和尾上覆羽白,后者具少許窄的黑色橫斑。下背和尾像夏羽。額、頭的兩側和整個下體白。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是鹽城黃海濕地自然遺產地的珍稀遷徙鳥類。小青腳鷸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瀕危物種。小青腳鷸繁殖期主要棲息于稀疏的落葉松林中的沼澤、水塘和濕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邊沙灘、開闊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澤地帶。常單獨在水邊沙灘或泥地上活動和覓食。覓食時常低著頭,嘴朝下,在淺水地帶來回奔跑。主要以水生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常涉水到齊腹深的水中去覓食。性情膽小而機警,稍有驚動即刻起飛。繁殖期為6一8月。營巢于落葉松疏林中的沼澤、水塘或林緣濕地。巢多置于落葉松樹上或其他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2一4米。巢主要由落葉松的樹枝、苔蘚和地衣構成。棲息于海岸、沼澤、池塘、河口三角洲等地。常低頭來回奔跑,步伐顯得慌忙。跑得快,飛翔力強,速度也快。飛翔時,翼的鼓動不很快,但幅度大。常站立于海濱低巖的頂處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灘上用嘴搜索食物。以小型無脊椎物為食。勺嘴鷸是世界上最罕見的候鳥之一,其全球的種群在250-500只,總數比大熊貓的種群總數少的多。勺嘴鷸的種群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級別物種。世界自然遺產——鹽城黃海濕地的部分灘涂(東臺條子泥)是勺嘴鷸在春秋兩季遷徙中的重要停歇地和覓食地。勺嘴鷸前額、頭頂和后頸栗紅色,具黑褐色縱紋。翕、肩和三級飛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緣栗色,使背呈現出紅栗色而具黑斑。翕部羽緣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線。飛羽黑色,大覆羽具寬的白色尖端,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組成翅上寬闊的白色翅帶。腰和尾上覆羽兩側白色,中間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兩側尾羽淡灰色。嘴基和頦白色。眼先較暗,有一黑色貫眼紋,在眼后貫眼紋較細。眉區、頭兩側、臉、前頸、頸側和上胸栗紅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胸淡粟色,具褐色縱紋和斑點,有時在兩側形成由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帶。其余下體,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軸紋。后頸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緣。前額、眉紋和下體輝亮白色。頸測和上胸兩側微具褐灰色縱紋。幼鳥頭頂黑褐色,具栗皮黃色羽緣。前額和眉紋乳白色。眼先和耳區有暗色斑紋。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多數具皮黃色和白色羽緣。其中白色羽緣在背部形成白色v形帶斑。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黃色和皮黃紅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兩側綴皮黃色,具細的褐色縱紋。勺嘴鷸常單獨活動于水邊淺水處和松軟的爛泥地上。行走時常低垂著頭,不斷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里,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嘴也不用從水中出來。 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爛泥里左右來回掃動覓食。有時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目前,鹽城黃海濕地自然遺產第一期申報所在的保護地于2017年劃入生態紅線范圍內,受到極為嚴格的保護,一切與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將被禁止或嚴格控制。下一步,鹽城市委、市政府將加大保護管理力度,不斷改善鹽城濕地環境狀況,為保護勺嘴鷸等珍稀物種貢獻鹽城力量!條子泥:條子泥位于東臺市沿海東北角,因其港汊形似條狀而得名,區域總面積約50萬畝。條子泥黃海生態區涉及中國、朝鮮、韓國,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300萬公頃),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區域。條子泥濕地位于黃海生態區南側,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濕地,也是黃海生態區內面積最大的連續分部泥質潮間帶濕地。2019年7月5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審議,條子泥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核心區,順利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全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空白和江蘇省世界自然遺產空白。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范圍分五個區域,其中三個區域(東臺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12746公頃、東臺市條子泥濕地保護小區1644000公頃和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濕地保護小區27326.39公頃)均位于東臺沿海,面積129萬畝,占總面積45.6%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必須符合世界自然遺產四條標準中的一條或多條。這四條標準是: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現在給各位介紹鹽城黃海濕地自然遺產地的獨特地貌——輻射沙脊群。自更新世以來,亞洲大陸東部有數條像黃河、長江這樣的大河源源不斷地將遠至青藏高原、中亞荒漠的巨量物質向黃(渤)海輸送,而黃(渤)海大陸架則處在持續的沉降過程中。沉積物堆積和地殼沉降,加上海洋水文過程和氣候變化,共同塑造了黃(渤)海沿岸的自然景觀,也形成了生態系統發生、演化的物質基礎。鹽城黃海濕地自然遺產地位于歷史上長期受到長江這一亞洲最大的河流影響的海岸范圍內。而在公元1194年-1855年之間,黃河這一已知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曾在鹽城遺產地附近入海。鹽城遺產地所在區域是河流(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在近世相互作用最為劇烈、典型的區域。大量河流泥沙,在與洋流的互動作用下,形成了淤泥質潮間帶濕地和獨特的輻射沙脊群。鹽城黃海濕地自然遺產地擁有世界罕見的輻射沙脊群。自晚更新世以來,古長江口、淮河口在海侵、海退交替過程中,在黃海西岸的特殊輻射狀潮流作用下,于鹽城一帶至外海,以弶港為中心,堆積成了面積逾30,000km2的輻射沙脊群。輻射沙脊、沙洲和潮溝構成了鹽城遺產地面積最大的部分。輻射沙脊群在潮流、風浪的強烈作用下,分合消長,復雜多變,但總的趨勢是合并擴大,并向岸移動,在輻射沙脊群中心或近岸的沙洲多處于逐漸淤積加高狀態。這些地貌在河流、海洋水文和氣候變化過程驅動下的動態變化,成為主導生態系統乃至物種演化的主要力量。正是為取食在這類動態變化棲息地中生活的不同種類底棲動物,鸻鷸類發生了適應性的輻射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