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家劉渡舟教授從喘家圣藥麻黃入手。結合《傷寒論》寒喘之小青龍湯證、熱喘之麻杏石甘湯證,在應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濕熱咳喘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以麻杏苡甘湯治療濕溫羈肺作喘。開辟了臨床辨治濕喘的新途徑,使得“云龍三現”這一偉大奇觀昭然成立,對辨治咳喘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臨床價值。
何謂“云龍三現”,傷寒大家劉渡舟教授提出?!肮湃税崖辄S叫'青龍’。龍為神物,行云布雨,變化莫測。一見于治寒喘的小青龍湯;二見于治熱喘的麻杏石甘湯;三見于治療濕喘的麻杏苡甘湯”“夫治喘必用麻黃,但有其一定范圍而井然不紊。仲景把騰云駕霧的神龍,用點睛之筆寫出'云龍三現’這一偉大奇觀,可以說'嘆為稀有’了”。劉渡舟教授從喘家圣藥麻黃入手,結合《傷寒論》寒喘之小青龍湯證、熱喘之麻杏石甘湯證,悟出濕溫羈肺作喘治用麻杏苡甘湯或甘露消毒丹加麻黃等,方雖古而治猶新。“云龍三現”昭然成立,對辨治咳喘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臨床價值。
關于咳嗽病從六經來論治:
·從經典六經來辨別;
·太陽病為表陽證,是我們咳嗽初起出現的病癥,但疾病的傳變,以及個人體質的影響,太陽病并不是咳嗽最常見的證候。太陽病咳嗽,多伴太陽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太陽表實證,或者伴見汗出惡風之太陽表虛證,咳嗽伴咽癢,遇風冷加重,可辨證選用麻黃湯或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療。也有表證不明顯,只是遇風就咳,可選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或清代程鐘齡的止嗽散??人远嘁蛱碉嬌戏福问担虼酥委熜位凳瞧浯蠓?。但依法治療,有時療效難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證不確切,方藥不對證。有一些咳嗽患者,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這種咳嗽如用宣肺化痰、解表化飲法治療,當然不能見效,而應用和解少陽的方法,卻能很快治愈??人灾猩訇栕C最多,尤其是咳嗽是咳嗽時間比較長的,這種情況,多伴有正氣不足。97條:提到少陽病的病機:“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外邪從太陽傳入半表半里,纏綿難愈。少陽病咳嗽的癥候特點為多呈陣發性嗆咳,可伴見口苦、咽干、脈弦、遇冷熱均咳、咳引兩脅痛、或胸滿等,方藥選擇小柴胡湯或依《傷寒論》方后加減法小柴胡湯去生姜、大棗、人參,加干姜、五味子。
·陽明病為里陽證,單純陽明病咳嗽很少見,基本都是合并其他經的病。比如太陽陽明合?。郝樾邮蕼訇栮柮骱喜。盒〔窈邮鄿⒋蟛窈鷾???人砸娍诟啥囡?、咽痛,咳黃痰或者咳痰粘稠不利的時候就要考慮有陽明。
·太陰病屬于里虛寒證,寒飲內生,因此太陰咳嗽多伴見咳痰,且痰量多。現在的人,肥甘厚味、生冷油膩的東西吃的多,很多都是內有痰飲。平時看舌像,很多人都是苔白膩或者水滑。咳嗽見太陰或者是兼夾痰飲的都不少,治療可選擇半夏厚樸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苓桂術甘湯、理中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咳嗽,咽喉不利,胸悶腹脹,可選用半夏厚樸湯??人裕瑹o表證,痰多清晰,可選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太陰陽明合病(痰飲化熱),可加石膏。太陽太陰合病,選用小青龍湯、半夏厚樸湯等。若飲郁化熱,則見口干,痰黏,成為太陽太陰陽明合病,可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少陰病為表陰證,多于咳嗽同時伴見遇風冷打噴嚏、流清涕,手足厥冷,大便易溏,脈多沉細,無汗者選擇麻黃附子細辛湯。有汗者可選擇桂枝加附子湯,臨床常仿張仲景法加入厚樸和杏仁。
·厥陰病是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多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上熱多表現為口干口苦,耳鳴、心煩等,下寒多見肢冷、便溏等,若咳嗽患者兼見上熱下寒證,寒熱錯雜,當屬厥陰病。可選用柴胡桂枝干姜湯。
·咳嗽為本病的主癥,以初發病時,均現表證。故解表鎮咳為治本病的要法。以上均屬常見的方證,亦可說是本病初發時的正治方,不過此時以麻黃為主的配劑,如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適證選用之。亦可頓挫其勢,若咽痛者,以上各方均宜酌加桔梗治之。加減桑菊飲方:前胡三錢,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杏仁三錢,連翹三錢,桔梗三錢,薄荷一錢半,橘皮六錢,生姜二錢,竹茹二錢,炙甘草二錢。
·辨證:咳而脈浮,發熱頭痛或咽痛者。加減半夏厚樸湯:半夏五錢,厚樸四錢,蘇子二錢,蘇葉二錢,杏仁三錢,茯苓三錢,桔梗三錢,生姜三錢,橘皮六錢,瓜蔞五錢,大棗四枚。
·辨證:咳而上氣,咽堵胸滿,發熱甚輕者。按:以上二方??蛇m用于本病初發的輕癥,但重癥宜于以上各方求之,非此種輕劑而能勝任。若口咽干而渴者均宜酌加生石膏。
·小柴胡湯:柴胡四錢,半夏三錢,人參三錢,黃芩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人參可以黨參代之。
·辨證:表證已解,而身猶熱,咳不已者。按:咳多可加橘皮,熱甚可加生石膏,咽腫痛可加桔梗。
·大柴胡湯:柴胡四錢,半夏三錢,黃芩二錢,芍藥三錢,枳實三錢,大黃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
·辨證:表已解,咳而身熱,胸滿或痛,大便干者,加減法同小柴胡湯。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湯:茯苓三錢,半夏四錢,干姜二錢,細辛二錢,五味子三錢,杏仁三錢,炙甘草二錢。
·辨證:咳唾白痰,無寒熱。按:本方治久咳如神,老人慢性支氣管炎恒多此證,需注意,若咽痛亦可加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