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9日,在湘贛邊境爆發的武裝起義,史稱秋收起義。這次的起義,在革命戰爭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是因為秋收起義是由毛爺爺領導的,其更大的影響,就是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思想,確定了革命路線。 與此同時,從秋收起義中,走出來的開國將軍也不在少數。據統計,在開國十大元帥中,就有一位元帥,參與經歷了秋收起義。 他就是杰出的政工元帥榮桓同志。 羅帥是屬于一位優秀的政工工作者,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基本上都是從事部隊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政工領域,他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同時也開創了一系列先河的工作制度。 當然了,作為從戰火中走出來的開國元帥,軍事才干肯定也不會太差。要知道,在八年抗戰時期,羅帥還負責過軍事,任職山東軍區司令員,多次指揮部隊粉碎日偽軍的反圍剿,為壯大抗日根據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十位開國大將中,也有一位大將參與經歷了秋收起義。 他就是政工大將譚政。 譚政的工作經歷和羅帥很相似,都是屬于優秀的政工干部。建設井岡山根據地時期,譚政是革命隊伍中的大才子,擁有很高的文化知識。所以,他成為毛爺爺的第一任秘書,負責文件的草稿,及宣傳工作。 在57位開國上將中,有六位上將,都是因為參與秋收起義,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上將張宗遜就是從秋收起義中走出來的一位名將。在井岡山時期,他還負責過毛爺爺的警衛工作,被譽為是主席身邊的第一任警衛員。 在經過實戰的洗禮,張宗遜逐漸成長為一名杰出的軍事指揮員。在解放時期的西北戰場上,他協助彭大將軍投入西北地區的解放戰爭。在軍事上重創胡宗南軍事集團,消滅馬家軍。為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上將宋任窮是屬于一位杰出的政工干部。具備豐富的斗爭經驗及宣傳經驗,在創建后方根據地這一塊,宋任窮是屬于專業人士。在最為重要的解放時期,他是劉鄧大軍指揮部的重要成員之一,任職副政委,是鄧公的得力助手,一起創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 在戰略追殲階段,宋任窮率領西南服務團挺進大西南,為加強西南地區的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將黃永勝屬于作戰型的猛將,據說他的名字,還是毛爺爺特意為他更改的,寓意永遠勝利的意思。想必大家都知道,黃永勝的軍事才干,在57位開國上將當中,那也是屬于佼佼者,同時還善于指揮,是革命戰爭史上,一位戰功赫赫的開國名將。 上將陳伯鈞被譽為是紅軍干才,具備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 上將陳士榘也參與經歷了秋收起義,與此同時,他還是毛爺爺最喜愛的戰將之一。在最為重要的解放時期,陳士榘是華東戰場上的主力戰將,任職野戰軍參謀長,陳唐兵團司令員,是屬于獨當一面的軍事指揮官。 在全軍改編時,陳士榘與東北戰場上的劉亞樓一樣,都成為一線作戰部隊的兵團司令員,并沒有繼續擔任參謀長一職。陳士榘是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司令,劉亞樓是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司令。 上將鐘期光也是屬于政工干部,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先后經歷了秋收起義,平江起義。在此之后,他一直都是在湘鄂贛地區工作,因此沒有經歷長征。直到抗日戰爭爆發,鐘期光根據上級的指示率部挺進蘇南,任職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的政治部主任。 在之后的軍旅生涯中,鐘期光都是負責部隊中政工工作。擔任的最高職位,是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其實,除了以上一帥七將外。還有8位中將,六位少將,也是從秋收起義中走出來的開國將軍。 八位中將分別是:張令彬,楊梅生,譚冠三,譚希林,劉先勝,賴毅,郭鵬,韓偉。 六位少將分別是:李貞,她是我國第一個女將軍。龍開富,楊世明,余光文,王耀南,潘振武。 此外,還有錯過軍銜的何長工,以及在1954年因病逝世的楊立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