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本傷寒論序中,仲景只道及至倉公而止,“下此以往,未之聞也”,倉公是西漢初年人,名淳于意,在漢高后呂后元年,即公元前187甲寅年,“公乘陽慶傳扁鵲之書于淳于意倉公”。清人齊秉慧稱“昔漢武帝病消渴,張仲景為立此方,藥止八味,故名八味地黃丸,誠良方也”。 “漢武帝病消渴,仲景治之而愈”,漢武帝登基于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辛丑年,仲景傷寒論序中稱“建元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其時正值六紀大司天的第六紀(-177-118年),六紀太陽寒氣主事,漢武帝劉徹建元紀年恰是五運六氣的庚子運,庚子運亦是寒氣主事,故傷寒疫病流行,“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傷寒雜病論”。西漢倉公后的有名醫家李柱國,仲景序中也未提及,東漢的郭玉,華佗也未提及,若仲景是東漢人,為何稱倉公以下“下此以往,未之聞也”,這不合情理,后人稱仲景是長沙太守,而史籍又無記載,諸多證據證明,張仲景是西漢武帝時人,“建元”被后人誤抄成“建安”,一字之差,必謬千里。 |
|
來自: 紫霞照我 > 《李保柱傷寒大數山西忻州仲景方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