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初 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狀態。其含義與“太一”、“太極”相近。最早見于《莊子》:“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地》),“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太)初。”(《知北游》)唐成玄英疏:“大(太)初,道本也。”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天地》將“太初”與“太始”、“太素”連用,謂:“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引《易緯乾鑿度》:“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成玄英認為:“太,初始也,元氣始萌,謂之太初,言其氣廣大,能為萬物之始本,故名太初。”(《莊子疏·天地》)孔穎達則將“太初”與“太一”、“太極”連用,“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易正義》卷七)為道教創世記說“洪元”——“太初”——“太始”……中的第二大世紀,此時才分別天地。宋以后,“太初”一詞逐漸為“太極”、“無極”等范疇取代。 太一 “太”,至高至極;“一”,絕對唯一。“道”的別名。《莊子·天下》稱關尹、老聃之學“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并認為“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淮南子·詮言訓》:“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有時也為“元氣”的別名。《孔子家語·禮運》三國魏王肅注:“太一者,元氣也。”《禮記·禮運》唐孔穎達疏:“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其氣既極大而未分,故曰太一也。” 逍遙 亦稱“逍遙游”。戰國莊子用語。指人的精神絕對自由的意境。最早見于《詩·鄭風·清人》:“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言悠然自得。《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唐成玄英疏:“彷徨、逍遙,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又《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認為只有達到“無待”,即“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逍遙。這是莊子自由觀和人生理想的集中概括。后人對“逍遙”是否即“適性”有不同的見解。西晉郭象以“性各有分、各安其分”的性命論為依據,認為一切有待之物(包括人類),只要安于各自的性分,即是逍遙。“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莊子注·逍遙游》)。東晉名僧支遁則反對此說,“夫桀跖以殘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高僧傳》卷四)。認為逍遙是“玄感無為”,應變無窮,只有無待的至人才能達到。 坐忘 戰國莊子用語。指端坐而渾然忘掉物我的精神境界。修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西晉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指仁義禮樂),又忘其所以跡者(指心智和形體),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后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即通過靜坐修養,徹底忘掉周圍世界、自己的知識和形體,使身心完全與“道”融合相通,以此達到“無己”、“喪我”,“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同上),超脫世俗的一切矛盾,實現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莊子的“坐忘”,后成為道家的一種重要修煉方法。唐司馬承禎著有《坐忘論》,詳述坐忘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