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某某,男,63歲,帕金森氏病。患者“雙手震顫伴行走遲緩2年余,加重1月”,已在 某三甲醫院明確診斷為“帕金森病”,先后服用美多巴、吡貝地爾等,起初病情控制尚可,近來患者病情較前加重,經醫院診治后,調整方案為“美多巴0.5 g,每天3次”,治療至今,癥狀未見明顯緩解。來診、患者雙手顫抖不止,表情呆滯,行走遲緩,雙手震顫,舌顫,行走時小碎步前傾,慌張步態,雙手搓丸樣,伴情緒低落,口中流涎,納食欠佳,大便干結,3~4日一行,平素喜服用碧生源減肥茶通便,小便調,眠差,入睡困難,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細。 ![]() 診斷為:脾虛水困證 處方:附片、白芍、茯苓、 豬苓、澤瀉、苡仁、 姜黃、大黃、 牛膝、 山藥、路路通、黨參。共14劑,水煎服200ml,飯后溫服。 二診:病情稍有好轉,患者訴雙手顫抖較前稍緩解,大便仍干結,2~3日一行,余癥狀同前。考慮患者水濕之邪仍在,困阻中焦,致水液運行不暢,阻遏氣血滋潤筋骨肌肉而出現上述諸癥,需加強健脾溫陽利濕斡旋樞機之功,原方中去山藥、路路通、豬苓、苡仁,加入桂枝、白術、炙甘草。 處方:附片、白芍、 茯苓、澤瀉、 桂枝、白術、姜黃、 大黃、炙甘草、黨參、牛膝。共20劑,水煎服200ml,飯后溫服。 三診:病情改善明顯,患者訴雙手顫抖明顯減輕,行走仍遲緩,偶有口中流涎,納食可,大便偏干,1~2天一行,小便調,眠一般,入睡困難,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經云:血不利則為水。水濕困結于體內日久則必致血瘀形成,故在利水滲濕的基礎上配合通絡祛瘀之品,于原方中加通草使水濕從小便而出,加路路通活血祛瘀通絡。 處方:附片、 白芍、茯苓、澤瀉、 桂枝、 白術、 姜黃、大黃、 炙甘草、 黨參、 牛膝、路路通、通草。共30劑,水煎服200ml,飯后溫服。 四診:患者訴現輕微雙手顫抖,行走遲緩較前改善,無口中流涎,納食可,大便軟,1日一行,小便調,眠可,入睡稍困難,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上方去通草加山藥、白扁豆加強健脾之功善后,服藥20劑,后配合西藥鞏固治療。 ![]() 【按】中醫對帕金森病的認識可追溯到《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明代孫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把 此病命名為“顫振癥”,并說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清代張璐則認為本病主要是風火痰為患,并按脾胃虛弱、心氣虛熱、肝腎不足等。總之,其基本病機為肝風內動,筋脈失養所致。而此患者來診時癥見雙手震顫,行動遲緩,口中流涎,納眠差,大便干,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辨病屬“顫證”,辨證屬“脾虛水困證”,觀其脈證,此患者水濕主要停留中下焦,當用健脾利水,通小便之法。 治水濕之法在《素問·湯液醪醴論》首先提出“潔凈府”的治法,醫圣張仲景明確提出“當利小便”。至唐代王燾進一步強調了“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葉天士則指出“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故選方用真武湯去生姜加上健脾行氣利水活血之品,真武湯出自《傷寒論》第82條、316條。主治腎陽虛衰,水氣內停之證,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腎助陽;白術、茯苓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合附子可溫脾腎助脾運;佐以白芍能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再者可利小便以行水氣,防附子燥熱傷陰之弊,加澤瀉利水滲濕, 桂枝溫陽以利水,姜黃、大黃行氣活血,助水濕運行,黨參可健脾補氣,牛膝入肝腎二經,有引藥下行,活血化瘀強筋骨之功,諸藥同用,共奏健脾溫陽利水化瘀之效。再根據辨證稍加調整,自然可達到很好的療效。 該患者在罹患帕金森氏病兩年余,服用西藥后效果欠佳,癥狀未見緩解,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通過辨證服用中藥后,雙手顫抖,行動遲緩的癥狀得到改善,同時其大便、飲食及睡眠質量也得到改善,可見中醫藥的治療能夠改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能夠控制帕金森患者的癥狀及延長西藥的使用年限,從而延長患者的壽命及保證患者能生活自理,減輕家庭負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