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空間”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的專題陳列,通過院藏歷代書畫作品,呈現中國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與豐富內涵。出于文物保護的需求,展覽每3個月更換一次藏品。為迎接2024年新年,新一期“翰墨空間”日前上新,展覽特別以“情”為主題,推出專題陳列“情為何物一往而深”,展出26件(套)書畫與織物文物,包括唐玄宗 《鶺鴒頌》、元代趙孟頫管道昇伉儷的《致中峰和尚尺牘》、明仇英《美人春思圖》等。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面貌,包括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君臣情,以及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等。展期持續至2024年4月7日。觀世音菩薩象征慈悲與智慧。早期印度佛教初傳中國之時,觀世音菩薩以男身呈現,后漸以女相盛行于漢地。本版塊展出相關展品日本《十一面觀音》和清陳書《出海大士像》。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的資料介紹,“觀音”又稱“觀世音”,是尊通達諸法,尋聲救苦的菩薩。因悲憫心,示現各種跡相渡化世人,《十一面觀音》即其化身之一,有著多頭二臂或四臂的特殊造型,象征救拔眾生、引導佛道的威神力。公元六世紀左右,十一面觀音的造型在印度出現,隨其在各地的流布,面部的排列與表情產生變化。畫中男相觀音法相莊嚴,全作繪制精謹,乃佛畫精品。細數歷史上成就王圖霸業的例證,“君臣”間的和諧與信任,常是國家能否富強、迎來盛世的關鍵。展覽展出相關展品如無名氏《書諸葛亮出師表》等。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蜀漢丞相。為匡扶該政權,鞠躬盡瘁,后世尊崇譽為忠臣楷模。《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寫給后主劉禪(207—271)的奏章。文中除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成興復漢室大業,也表達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此冊行楷書五十一行零三字,結體寬綽,書風遒勁,筆勢雄渾,前人或謂李北海(674或678—746或747)書或作唐人書,今改題無名氏以俟考。家庭,是形塑人格特質的原生脈絡。古有明訓,父母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以及子女菽水承歡的反哺孝心,是樹立良好家風的基石。本版塊展出清曾衍東《二十四孝八屏》等。  曾衍東(1751—1830?),山東嘉祥人,曾子第67代孫。清乾隆壬子(1792)舉人,仕運不濟,流放客死溫州。古人常于畫像磚、畫像石、漆畫以及壁畫上,繪制孝子圖像教化世人。此八屏立軸敘述傳統“二十四孝”的故事,曾氏揮灑人物筆墨狂放,以簡潔的畫風結合直白的詩文,描寫子女回報父母劬勞顧復恩情。圖文構思巧妙,書體遒勁,簡筆畫法開創中國近世漫畫先河。每個時代的愛情,都演繹著永世的經典?;茧y相隨、休戚與共的知己之愛,予人無懼氣魄,翻滾紅塵浪中。本板塊展出元趙孟頫《致中峰和尚尺牘》/ 元管道昇《致中峰和尚尺牘》、明仇英《美人春思圖》、 清羅聘《蘇小小像》等。
元 管道昇 《致中峰和尚尺牘》 
元 趙孟頫 《致中峰和尚尺牘》 趙孟頫(1254—1322)與管道昇(1262—1319)的結合,成就中國藝術史上完美的婚姻。延祐六年,管道昇病逝于南歸途中,給了趙孟頫相當大的打擊,在《南還帖》《醉夢帖》《兩書帖》中,向中峰明本(1263—1323)禪師慟述妻子過世后的悲緒。趙妻管氏篤信佛法,管氏《致中峰和尚尺牘》表達對禪林巨擘的感念。兄弟姊妹是我們在世上的第一個玩伴和朋友,也可能是一生中陪伴我們最長時間的人。在充斥斗爭算計的宮闈政治中,皇室手足親情,彌足珍貴。展出的相關展品如唐玄宗《鶺鴒頌》等。
唐 玄宗 《鶺鴒頌》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英明多藝,善隸、行書。鶺鴒鳥性習于“飛鳴行搖”間,彼此聯系照應,故《詩經》以其為兄弟友愛的象征。開元九年(721),玄宗見鶺鴒千只翔集于宮殿上,遂召人撰文并親自書成此卷。此作線條豐腴,遒勁有力,昭示盛唐雄健外放的氣象,是玄宗僅存的傳世墨跡。此卷于清朝乾隆年間經畢沅(1730—1797)撰集,錢泳(1759—1844)、孔千秋刻,收錄于《經訓堂法書》。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在起伏跌宕的世局中,唯有風雨故人,消融萬古長愁。展出相關展品如宋《繡倫敘圖》、民國傅狷夫《書李白詩句》等。 傅狷夫(1910—2007),浙江杭州人。1949年渡海來臺,對中國臺灣當代藝壇影響深遠。本幅草書李白(701—762)七言古詩《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弊髡叱伺d縱筆、隨心所欲,行云流水如繪畫般。傅氏將書法視作繪畫,嘗云“以畫法入書,莫如行草?!备凳稀斑B綿草”展現千萬軍馬的氣勢,呼應李白奔放跌宕的詩句。老師以無止境的耐心、毅力與關懷,循循善誘,教化孩子,帶領我們追求知識,并找尋人生的方向。展出相關展品清金廷標《畫曹大家授書圖》。 金廷標(?—1767),浙江吳興人,花卉、山水皆擅,也長于人像寫照。乾隆南巡時進呈作品,因獲贊賞,被召供奉于內廷。金廷標筆下人物秀致,敷色雅麗。本幅畫東漢才女班昭(約45—120?)案前執筆授書,二女攜兒旁觀,孩童在旁喧鬧嬉戲,呈現為人師者的包容和引導,亦沖淡教化過程的嚴肅氛圍。班昭博學高才,著有《女誡》,和帝(88—106)曾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號曰大家。無心的初機,卻蘊蘊一生的漫長。人與人之間的同理與共情,讓孤獨客旅的偶遇如斯美好。展出相關展品明 唐寅《琵琶行圖》、明董其昌《書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年間(806—820),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遷謫九江,偶遇擅奏琵琶的長安歌女,因憫其身世飄零,是而寫下《琵琶行》,自抒仕途失意的苦悶。董其昌(1555—1636),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歷十六年(1588)進士,書畫創作與理論兼長,且精鑒賞,晚明江南藝壇領袖。董其昌行書此詩,點畫秀勁,結體優美,墨色濃枯變化自然。與邢侗(1551—1612)、米萬鐘(1570—1631)、張瑞圖(1570—1641) 并稱“明末四大書家”。動物能安撫人的情緒,減少內心的孤獨感,并帶來精神的慰藉與喜悅,是人類生活的忠實陪伴者。展出相關展品如明宣宗《畫花下貍奴圖》、清郎世寧《八駿圖》、清沉振麟《畫狗》。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號宣德,當政十年締造“仁宣之治”,宮廷藝事亦臻鼎盛,足與宋徽宗(1100—1126在位)“宣和畫院”相媲美。 宣宗雅尚詞翰繪事,本幅畫文石野菊旁,兩只貓咪舔爪歇息。畫家以沒骨法描繪貓的身軀,再鉤描皴擦,呈現毛茸茸的質感。寵物的陪伴為人類帶來精神的慰藉與喜悅,宋代表現貓咪的繪畫漸增,本幅即是追仿宋朝畫家李迪(活動于十二世紀)風貌,成作于宣德元年(1426)。 (本文圖文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資料綜合整理) 
編輯 ▏游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