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igang2009112024-01-10 23:43山東 《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位名人》是美國應用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天文學博士邁克爾·H·哈特所著。英文初版發行于1978年,中文版書名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 邁克爾·H·哈特(1932年4月27日—),是一位美國天體物理學家、作家、研究員。自 1978 年以來,他先后出版了五本書,其中最著名的是暢銷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位名人》。《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位名人》至今已售出超過 500000 冊,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哈特名單上排在第一位的是穆罕默德。哈特將此歸因于穆罕默德在宗教和世俗領域都“極其成功”的事實。他還認可穆罕默德在伊斯蘭教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其影響力遠遠超過耶穌對基督教發展的貢獻。 1-10名 1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 570年5月4日—632年6月7日),全名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阿布杜勒-穆塔利卜·伊本·哈希姆,是伊斯蘭教的先知,同時也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他成功使阿拉伯半島的各部落在伊斯蘭一神教下統一。除了阿赫邁底亞的穆斯林以外,都認為他是真主派遣到人類的使者和先知。中國曾譯為“摩訶末”“麻哈”“馬哈麻”。中國的穆斯林普遍稱之為“穆圣”。
2 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格蘭政治人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由此奠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并為現代工程學打下了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學說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持,是科學革命的一大代表。 牛頓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并基于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并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在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起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在皇家學會院士和網民投票中,牛頓獲得頭冠。 3 耶穌 耶穌(約前4年—公元33年),東正教譯為伊伊穌斯,伊斯蘭教譯為爾撒,摩尼教譯為夷數,也稱為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基督及若干其它名字,是活躍在公元1世紀初期的今巴勒斯坦地區的一位猶太傳道者和宗教領袖。 耶穌 耶穌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的中心人物,被大部分基督徒視為神、神的兒子、造物主、救世主,彌賽亞(基督),最后審判者。由于他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公元或西元紀年是以耶穌出生那一年開始計算。 耶穌的歷史性過去長期受到學界爭論,不過現今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同耶穌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且對基督教的形成有至為重要的影響,如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教授巴特·葉爾曼。現代學界普遍認為耶穌是公元30年左右生活在今巴勒斯坦地區一帶的真實人物,但對于基督教義中的記載和他本人是否相符仍有很大爭議。 4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前563/480年—前483/400年),古南亞地區的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哲學家、婆羅門教的改革家,佛教奠基人;稱號為釋迦牟尼佛、喬達摩佛、佛陀(意思為“覺悟者”)、世尊、釋尊等;又簡稱釋迦文佛、釋迦如來、釋迦佛,(“釋迦”是其種族名,意為“能仁”,“牟尼”則是古梵文對于圣者的尊稱,意為“寂默”)。釋迦牟尼出生于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佛教傳入中國后,信眾多稱釋迦牟尼為佛祖。 釋迦牟尼 佛教認為釋迦牟尼是世間最尊貴者,弟子與信徒常以世尊稱呼釋迦牟尼。但佛教徒認為,佛不是神明,并非宗教意義的神,因為諸佛都本來自人,只是覺悟了而已,經典如《法華經》也認為“眾生皆可成佛”,《增壹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币虼?,佛教被認為信奉無神主義。但隨著佛教教義東傳,在中國發展歷史悠久,逐漸形成“漢傳佛教”,更于魏晉南北朝時由中國政府大力宣傳,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普遍信奉佛法。北魏甚至把天子形象融入佛像之中,南梁武帝更因信佛而多次舍棄皇位,出家為僧。 到了魏晉南北朝末年,由于漢傳佛教與民間信仰融合,佛教圣人基本上已被神格化,如觀世音菩薩就是中國民間信仰很常見的一位女神,但她其實是佛陀的脅侍之一,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又與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合稱“娑婆三圣”,為佛教極有名的一位圣人。 佛又稱如來,在佛典認定是教化我世界之佛,故稱我佛;又尊稱本師佛,從明朝開始,漢地尊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祖或如來佛,清代滿人則稱釋迦牟尼為佛爺。 5 孔子 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貴族,即殷商遺族后代,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后周游列國十四年,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賜封國老,稱“尼父”。孔子隨后開始編修《春秋》一書,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號稱“素王”??鬃訛槿寮覄撌既思嬷饕砣宋铮谌寮宜拇笫ト酥斜环顬椤爸潦ァ?,其地位為儒家圣賢之中最高者??鬃映珜柿x禮智信,以其言為主的言論匯編《論語》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其思想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分布圈等地區皆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鬃邮攀篮?,后人尊稱其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并建孔廟以祭祀。 6 保羅 保羅(天主教與正教會譯保祿;約3年-約67年),本名掃羅·以利亞又稱大數的掃羅(天主教譯塔爾索的掃祿)。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領導人之一,因為他首創向非猶太人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但他并不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在諸多參與基督信仰傳播活動的使徒與傳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認為是除了耶穌基督之外,整個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人,并且是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領導者之一,基督的第一門徒圣彼得排行則是第三?!缎录s圣經》諸篇章有一半是由他所寫,是為保羅書信。他在整個羅馬帝國的早期基督教社群之中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第一位安提約基雅主教。 保羅 保羅自三十幾歲至五十幾歲,在小亞細亞建立了好幾個教會,在歐洲建立了至少三個,包括哥林多教會。他一生中至少進行了三次漫長的宣教之旅,足跡遍至小亞細亞、希臘、意大利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影響深遠。在天主教會及圣公會,其紀念圣日為6月29日,與圣彼得聯合慶祝。 7 蔡倫 蔡倫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東漢宦官。蔡倫發明了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 8 谷登堡 約翰內斯·根斯弗萊施·拉登·谷登堡(1397年—1468年2月3日),簡稱約翰內斯·谷登堡,也譯作古騰堡,是歐洲地區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歐洲人,他的發明引發了一次媒介革命,并被廣泛認為是現代史上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其印刷術在歐洲迅速傳播,并被視為在隨后興起的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和科學革命等運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為現代知識經濟和知識傳播奠定物質性的基礎。 古騰堡 谷登堡發明的活字印刷機,標志著活字印刷術在歐洲的首次應用。他合成了一種十分實用的鋅、鉛和銻合金用來制作金屬活字,和一種含油墨水以供印刷機使用,以及一款使用類似農用螺旋壓機的木制印刷機。他將這些元素開創性地集合在他發明的印刷機里,成為一套非常實用的系統,可以經濟且高效地批量印刷書籍。他的主要成就——《谷登堡圣經》,享有極高的美學及技術價值之美名。 9 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1年10月31日—1506年5月20日)歐洲中世紀至近代的著名航海家、探險家與殖民者,其出生于中世紀的熱內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在西班牙君主伊莎貝拉一世及費爾南多二世的贊助下,哥倫布于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出海橫渡大西洋,并成功到達美洲大陸,他的一系列航行以及建立永久居民點的努力使得美洲大陸接入了近現代的人類文明,也為西方日后在美洲的拓殖奠定了基石。此后,西班牙開始殖民美洲,成為一系列歐洲國家殖民此地的先驅。哥倫布發現及開拓美洲的成就,使西班牙及美國等國家把他發現美洲大陸的日子賦予重要意義,其日期被定為法定假日,亦即哥倫布日。世界歷史也將哥倫布的環球航行視作中世紀史與近代史的分界點。 10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出生于德國、擁有瑞士和美國國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他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的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也是質能等價公式(E = mc2)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22年頒發)。這一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根據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于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這讓他給出了粒子論與對于分子運動的解釋。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希特勒于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于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盡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他并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后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里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變用于武器用途的想法,后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一生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有“現代物理學之父”之譽。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11 巴斯德: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一個創造狂犬病和炭疽的疫苗的科學家。被世人稱頌為“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
12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
13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6月19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牽涉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樂、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上學。 14 歐幾里得(前325年—前265年):古希臘數學家,其著作《幾何原本》是歐洲數學的基礎,被稱為“幾何之父”。 15 摩西(約前1330年3月21日—約前1210年7月14日):猶太教的創始者,是猶太教、基督教里重要的先知?!妒]》的執筆者。 16 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17 秦始皇(前259年2月18日—前210年7月11日),嬴姓,趙氏,名政,時稱趙政(或稱趙正),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
18 奧古斯都 (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本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統治羅馬長達43年。 19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提倡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
20 拉瓦錫(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國著名化學家,被后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 21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國內部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令基督教合法化。 22 瓦特(1736年1月19日—1819年8月25日),蘇格蘭著名的發明家和機械工程師。他改良了紐科門蒸汽機,奠定了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是工業革命時的重要人物。 23 邁克爾·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在電磁學及電化學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貢獻,其中主要的貢獻為電磁感應、抗磁性、電解。 24 麥克斯韋(1831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英國蘇格蘭物理學家。其最大功績是提出了將電、磁、光統歸為電磁場現象的麥克斯韋方程組。麥克斯韋在電磁學領域的功績實現了物理學自艾薩克·牛頓后的第二次統一。
25 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德意志神學家、哲學家,神圣羅馬帝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其于十六世紀初發起德意志宗教改革,后來擴展為影響全歐洲的宗教改革,并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 26 喬治·華盛頓(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的陸軍總司令。于1789年成為首任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同時亦為全世界首位以“總統”為稱謂之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均獲得全體選舉人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至1797年,為至今唯一一位獲得所有選舉人團支持而當選的美國總統。
27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開創者。 28 萊特兄弟,生于美國印第安那州及俄亥俄州,美國航空先驅、親生兄弟奧維爾·萊特(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和威爾伯·萊特(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30日)。 29 成吉思汗(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 30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所著的《國富論》成為了第一本試圖闡述歐洲產業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這本書發展出了現代的經濟學學科,也提供了現代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的理論基礎。被譽為經濟學之父。 31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杰出卓越的作家和文學家之一。 32 約翰·道爾頓(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 33 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或11日),古希臘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出生于前356年的佩拉,在二十歲時從他的父王腓力二世手上繼承馬其頓王位,他的統治期間幾乎都在進行大型軍事征服活動。直到他三十歲時他已經建立了疆域最大的帝國之一,范圍從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他在戰場上從未被擊敗,且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 34 拿破侖·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曾任共和國第一執政與帝國皇帝。拿破侖是世界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因其軍事生涯中的大量勝利與作戰指揮,被視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他的大量政治與文化遺產至今仍影響世界,也因此他掌權的年代被后世稱為“拿破侖時代”。
35 托馬斯·愛迪生(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是美國著名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工程師,擁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他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的稱號,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進行發明創造的人。 36 安東尼·范·列文虎克(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是出身荷蘭的博物學家和顯微鏡學家,有光學顯微鏡與微生物學之父的稱號,改進了顯微鏡以及建立微生物學。 37 威廉·莫頓(1819年8月8日—1868年7月15日),美國牙科醫生,1846年他在一次公開牙科手術中將乙醚引入,也因此被視為現代麻醉學創始人之一。
38 馬可尼(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工程師,專門從事無線電報設備的研制和改進;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39 希特勒 40 柏拉圖(前429年—前347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并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圣”或“希臘三哲”。 41 克倫威爾(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英國圓顱黨政治家,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1649年處斬了查理一世后,克倫威爾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并征服蘇格蘭與愛爾蘭,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共和國護國公,成為事實上的“無冕之王”。 42 亞歷山大·貝爾(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是一位蘇格蘭出身的企業家。他獲得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用的電話機的專利權(發明者有爭議),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AT&T公司的前身)。同時也是國家地理學會的創辦人之一與第二任主席。
43 亞歷山大·弗萊明(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蘇格蘭生物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發現青霉素,這一發現開創了抗生素領域,使他聞名于世。1945年,他與弗洛里和錢恩因為對青霉素的研究活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4 洛克(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著名英國哲學家,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并被廣泛形容為自由主義之父。 45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 46 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學派”代表性人物。1933年,海森堡因為“創立量子力學以及由此導致的氫的同素異形體的發現”而獲得1932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47 路易·達蓋爾(1787年11月18日—1851年7月10日),是一名法國發明家、藝術家和化學家。原為舞臺背景畫家,后發明達蓋爾銀版法,又稱達蓋爾攝影法。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購買了其攝影法專利,并公布與世,宣告攝影的誕生。
48 西蒙·玻利瓦爾(1783年7月24日—1830年12月17日),拉丁美洲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與圣馬丁遙相呼應,為南美洲脫離西班牙帝國統治,爭取獨立發揮了關鍵作用。 49 笛卡兒(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笛卡爾也被廣泛認為是近代哲學和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50 米開朗琪羅(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筑師、畫家、哲學家和詩人,與達芬奇和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 51 烏爾班二世(1042年—1099年7月29日),作為羅馬教皇的時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改革教會。 52 歐麥爾一世(584年—644年11月3日),伊斯蘭教第二代哈里發。 53 阿育王(約公元前304年—前232年):阿育王是印度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帶來佛教的繁榮。 54 奧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重要代表人物。 55 威廉·哈維(1578年4月1日—1657年6月3日) 英國醫生,實驗生理學的創始人之一,證實了血液循環現象。
56 歐內斯特·盧瑟福(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新西蘭物理學家,世界知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后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遷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并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57 約翰·加爾文(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法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新教的重要派別──改革宗的創始人。 58 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遺傳學的奠基人,建立了許多遺傳法則,并提出孟德爾定律。
59 馬克斯·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以發現能量量子獲得191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19年頒發),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 60 利斯特(1827~1912):外科手術消毒技術的發明者和推廣者。 61 奧托(1832年6月11日—1891年1月28日),德國科學家,1876年發明了四沖程循環內燃機。 62 皮薩羅(1471年或1476年—1541年6月26日)西班牙早期殖民者,開啟了西班牙征服南美洲的時代,也是現代秘魯首都利瑪的建立者。 63 科爾特斯(1485年12月—1547年12月2日)西班牙殖民者,以摧毀阿茲特克古文明、在墨西哥建立殖民地而聞名. 64 托馬斯·杰弗遜(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第三任美國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國開國元勛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
65 伊莎貝拉一世(1451年4月22日—1504年11月26日)是卡斯蒂利亞王國和萊昂王國的女王。她及丈夫兼堂弟費爾南多二世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為統一西班牙奠定了基礎。 66 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67 愷撒(前100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史稱愷撒大帝或羅馬共和國的獨裁者,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軍事統帥、政治家,是羅馬共和國體制轉向羅馬帝國的關鍵人物。 68 威廉一世(1028年—1087年9月9日),是第一位諾曼英格蘭國王,他從1066年開始統治英格蘭,直到1087年去世為止。 69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70 愛德華·詹納(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 :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疫苗之父。 71 倫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 72 巴赫(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大鍵琴、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73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李氏,一說姓老,一說姓利,名耳或貞,字聃。一稱老聃,一字伯陽。世人尊稱為“老子”,生于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原屬陳國,今河南省鹿邑縣),師從商容,于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任柱下史。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臺廣陽山。其著作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經》,為道家和道教的經典。
老子的學說后被莊周、楊朱、列御寇等人發展,后人奉為道家學派之開教宗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稱“老莊”。 老子被尊為道家與道教始祖、東方三大圣人之二,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 74 伏爾泰(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 75 開普勒(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開普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 76 費米(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教授。他對量子力學、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統計力學都做出了杰出貢獻,曼哈頓計劃期間領導制造出世界首個核子反應堆(芝加哥1號堆),也是原子彈的設計師和締造者之一,被譽為“原子能之父”。費米擁有數項核能相關專利,并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轟擊產生的感生放射以及發現超鈾元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物理學日漸專門化后少數幾位在理論方面和實驗方面皆能稱作佼佼者的物理學家之一。
77 歐拉(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邏輯學家和工程師。近代數學先驅之一。 78 盧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啟蒙時代的法國與日內瓦哲學家、政治理論家、文學家和音樂家。 79 馬基雅維利(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是意大利的政治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外交官。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被稱為“近代政治學之父”。 80 馬爾薩斯(1766年2月13日—1834年12月23日),英國牧師、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他的《人口學原理》至今在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仍有爭論,但影響深遠。 81 約翰·肯尼迪(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35任美國總統。
82 格雷戈里·平克斯(1903年4月9日—1967年8月22日) :美國生物學家,避孕藥發明者之一。 83 摩尼 :創立摩尼教。 84 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85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謚號文皇帝,581年3月4日-604年7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86 達·伽馬(1469年—1524年12月24日),葡萄牙著名航海探險家,亦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遠航到印度之人。 87 居魯士大帝(約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建立波斯帝國。 88 彼得大帝(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沙皇(1682年—1725年)及皇帝(1721年—1725年)。
89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90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著名英國哲學家、畫家、政治家、科學家、法學家、演說家和散文作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91 福特(1913年7月14日—2006年12月26日),美國政治人物,美國第40任副總統和第38任總統, 9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姬姓,孟氏,名軻,約與莊子同時,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其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未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后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子展等不同的字號。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說法繁多,其中以《孟子世家譜》上所記載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采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書。繼承并發揚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獲尊稱亞圣(僅次于“至圣”孔子),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93 瑣羅亞斯德(一說約前628年—約前551年):瑣羅亞斯德教創始人。 94 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第五位與末代君主。因終生未婚,有“童貞女王”之稱。 95 戈爾巴喬夫(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是蘇聯與俄羅斯政治人物,從1985年到1991年蘇聯解體,擔任蘇聯第八任也是最后一任領導人。
96 美尼斯:于公元前3100年前創立了古埃及第一王朝,被視為古埃及歷史的創建者。 97 查理曼(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稱查理大帝,在世時幾乎統一了整個西歐,開創國王的加冕儀式。 98 荷馬(約前9世紀—前8世紀),相傳為古希臘的吟游詩人,生于小亞細亞,失明,創作了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者統稱《荷馬史詩》。 99 查士丁尼一世(約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是東羅馬帝國皇帝,重建圣索菲亞教堂,并編纂查士丁尼法典。 100 筏馱摩那(約前599年—前527年):耆那教的創始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