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元四朝長在四百年,玉雕的發展以宋為主導。大宋王朝周邊,先后雄起了幾個非漢族的政權,其中,北方草原地帶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和蒙古族建立的元,不僅驍勇善戰,讓大宋俯首稱臣,而且其異彩紛呈的玉文化,也絲毫不遜色于大宋。北宋繼承唐的傳統,向富麗繁密發展,南宋趨于精巧秀雅。遼、金、元受兩宋影響,但也有地方民族特色,豪放有余,微遜精密。 ![]() 宋 鏤雕銜花孔雀佩 宋代圖案紋飾比唐代大大豐富,僅玉帶紋飾史記載有三十二種,包括人物、動植物、圖案等很多品種。宋代還有大量新的幾何圖案,如瑣子、羅文、龜文、香印等大部分沿用到明代。 ![]() 宋 圓雕磨喝樂 ![]() 宋 孩兒形墜 此時期最常見的是龍鳳花鳥等題材。宋代盛行云龍,一般三爪、四爪、五爪為皇帝專用。龍形有坐龍、行龍、升龍、降龍、蟠龍。間有花葉的稱“穿花龍”。雕鏤以花葉為襯托的鳥獸,是此時期的新題材。鳥有孔雀、鸚鵡、鶴、鷺鷥、雁等,花主要是牡丹花、海石榴花、葵花等,有的間以湖石。除玉雕外,這類題材還見于金墓的磚雕屏風上,可知它源于當時的花鳥畫。除花葉禽石題材外,還有易禽為獸的,如穿花麒麟等。 ![]() 宋 鏤雕云龍嵌飾 ![]() 元 雕降龍嵌飾 ![]() 元 鏤雕荷花蟠龍飾片 ![]() 元 鏤雕升龍海石榴花嵌飾 穿花龍 ![]() 宋 鏤雕雙鸚鵡牡丹鉈尾 折枝花卉或花果禽鳥也是宋以來的新題材,并隨花鳥畫的發展,早期工藝,以后扶疏欹斜,漸趨巧密。一些磨喝樂、孩兒、魚、羊、馬等題材也是盛于宋代的。觀察這些年收藏市場的收藏狀況以及收藏家們的觀點,時代收藏認為遼代最為收藏者稱道的就是鏤雕工藝,較常見的有兩層、三層的雕法,而宋代的縷雕,則以單層的居多,盡管多層的鏤雕在趙宋就有端倪,但是,真正得到廣泛應用的,則應是遼與金。遼代琢玉的工藝表現特征是:圓雕、浮雕、鏤雕、片雕、巧雕各種形式均有所呈現,其中鏤雕出現了兩層、三層的復式雕法。在作品的表面輔以規范的陰刻線,做工細致精巧,圖案造型新穎,其總體風格與唐、宋具有一脈相承的氣息。 ![]() 元 鏤雕葵花綬帶嵌飾 ![]() 金 鏤雕折枝花嵌飾 ![]() 元 鏤雕丹鳳朝陽嵌飾 ![]() 金 鏤雕櫻桃黃鸝帶飾 ![]() 宋 臥羊 ![]() 宋 臥馬 遼、金、元尚狩獵,玉雕喜用海東青捕捉和山林熊鹿等題材,稱“春水”“秋山”。海青小如鸚鵡而燕尾,鹿作芝冠鹿。這是北方特有的題材。秋山玉玉料多帶皮,皮色多為黃、金黃、紅、棗紅等。利用皮色巧雕為樹葉、花、虎、鹿、熊等。別有一番情趣,展現了秋天北方林間打獵、馳騁的天然美景。 ![]() 遼 鏤雕秋山帶飾 ![]() ![]() 元 海青擊鵠環 自北宋起,雕刻手法和技藝也出現一些新變化。一是鏤雕的立體感加深。此前的鏤雕都是單層,隱出或勾劃出前后交搭處,側視如剪影。但從下圖可以看到,花瓣和枝葉都自內向外斜出,花瓣、葉心都深雕凹入,深刻葉脈。整個雕刻前后掩映,出入穿插,玲瓏剔透而又不是簡單的分層鏤雕或透雕。這是宋代創新的雕法,影響到遼金元,明以后就很少見了。 ![]() 金 鏤雕牡丹孔雀湖石鉈 再一特點是巧做,也稱俏作,是利用玉材的外皮,色斑與玉本質的色差,雕出有色彩變化的形象。巧作在商周時已經萌芽,但大量使用始于宋,盛于金、元。遼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制作非常精湛,與傳統題材大相徑庭,帶有明顯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使用者多為皇室成員及貴族,是身份的重要標志。 ![]() 金 巧作秋山嵌飾 ![]() 元 巧作鏤雕升龍流云環 此時期雕刻技藝配合深層立體鏤雕也有發展。就下圖分析,畫樣后大約是先做表層的花跟葉,枝干部分先壓低后再鏤成穿插交織狀,有些處是正背兩面雕。從背面及縫隙中看,花瓣間隙和鏤空的枝梗在交叉或轉折點用小鉆鏤孔,再用線鋸鋸成的。 ![]() 元 鏤雕云龍方形嵌飾 宋、金還有刻細字技藝。下面八棱玉管上用發絲細線雙鉤楷書心經,末題“宣和二年七月修內司玉作所虔造”。器形規整,字體勁勻凈,刻痕一次劃成,細如毫發。但銘文所署“修內司玉作所”卻和史乘大相抵牾,有可能是南宋民間或金的仿制品。同類曾見數件,有作仿古圭、璋、或石鼓形的,當是同時之作。反映了高度的技術水平。 ![]() ![]() 宋 雙鉤心經玉管 遼金元玉器的裝飾題材,較之宋代玉器,更加善于捕捉生活的真實,更具北方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別是在工藝上,更加著重突出作品的整體效果,例如那些多層次的立體玉器,不但主題紋飾突出,而且枝條翻卷自如、穿插得體。 ![]() ![]() ![]() ![]() ![]() 同時,治玉工匠們還巧妙的運用材料和空間,以次要的紋飾襯托主要的紋飾、暗部襯托明面、葉莖襯托花果、景物襯托人物,使畫面前后呼應、虛實相依,各類景致融為一體,達到了生活與藝術的高度統一,但是玉器的細部卻很少有修整,刀工也大膽有力,深具北方民族的個性。 ![]() 另外,遼代工藝最好的,當屬瑪瑙制品。遼金制作瑪瑙的工藝,尤其打孔工藝相當高超。瑪瑙的加工難度超過玉器,因此,遼金瑪瑙收藏價值很高。 宋遼金玉器為何能高度發展 宋 一、宋代文化藝術高度繁榮,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學、書法、制銀、瓷器…… 二、宋徽宗趙佶嗜玉成癮、愛玉如命。宋徽宗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個出色的藝術家,愛好藝術。 三、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長了仿制古玉之風,周漢間的古物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朝廷及士大夫熱中於集、整理研究古物,形成一個新的學門金石學。金石學的形成,興起了集古玉的熱潮,為滿足社會需要,宋代訪古玉大量涌現。 四、玉器作為特殊商品,進入流通市場,促進宋代玉器像世俗化方向發展。 五、玉器商品的出現,刺激民間琢玉業的發展,也因此促進了玉器市場的繁榮。 宋代由於重視傳統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興起了一股復古思潮。金石學的興起也是促使之一。 宋待玉器世俗化的傾向與民間琢玉的勃興,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民間琢玉主要的消費對象已不完全是宮廷高官貴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對玉器十分迷戀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現了能滿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題材玉器。訪古玉的淵源雖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唐代也有仿制同代其他質地器形的玉器,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大量訪琢遠古時代造型的玉器皿,始見宋代,因此,嚴格意義上的仿古玉應從宋代開始。宋代玉器藝術化傾向,表現在兩個方面: 1、是從唐代開始的花卉紋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幾可說當時形成一門專琢花鳥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鳥形玉器與當時繪畫藝術相互影響,共同譜寫宋代藝術篇章。宋代的花鳥形玉器多呈寫實風格,花朵、花板、花莖一應俱全。 2、圖畫玉雕的出現。玉圖畫包括有背景的隆起和立體的圖畫玉器。由背景和畫面兩部分組成。這種繪畫性玉器使見於宋代,至清代達到他輝煌的頂峰。是繪畫藝術與雕塑完美的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飾玉水平的要推各種雕工精細、形態優美的花鳥形玉佩。 3、宋代實用玉器皿不僅比唐代品種多,數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在僅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書寫的實用具。 在中國玉雕史上,花卉形玉器以宋代最為精美。 遼 遼代是中國東北遼河流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權。916年由耶律阿保機創建。其疆域控制整個東北及西北部分地區。遼代是由一個較為落後的邊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政治、文化較為低落,但長期與漢族比鄰,并受先進中原文化的影響,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堂文化的影響,玉也不例外。朝廷用玉,廣於唐宋。規定皇帝系玉束帶,五品以上官吏服金玉帶。 遼代玉器制度,除脫始於唐風外,其自身特點: 1、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和田白玉。 2、契丹貴族金銀玉互用。契丹貴族把這些價值連城的佳材融為一體,制成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既反映契丹族的工藝水準,同時又折射出契丹貴族奢侈的生活。 3、契丹貴族真玉寶石兼用遼代玉器具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 玉代版是遼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數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束無紋,四角常以銅釘鉚在草帶上。遼代肖生玉器以動物造型為主,植物和幾何造型很少,這可能與契丹以游牧經濟為主,長期與動物為伍有關。 金代 金代所處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對峙的特殊年代,同時又是北方少數民族所為,因此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與民族風格。 金代玉器繁榮的原因: 1、女真族在契丹遼代及北宋地區大量掠奪珍寶,刺激了金代玉器的發展。 2、其統治區域包括今之東北三省、河北、西、山東以及河南、安徽、江蘇一部份的廣大地區。 3、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金代玉器的發展。 4、金代有較為充足的玉料、玉匠,加速了玉器的發展。金代玉以回鶻貢進或通過西夏轉手得到新疆玉。為了確保玉材的使用,金規定朝廷愈多用和闐玉琢制,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擴張過程中,俘虜的大批玉匠,有的原在遼境內,有的直接從北宋境內擄掠而來。 5、“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經濟站主導地位,春水、秋山員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漁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即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缽。 女真族建立新政權後,承襲了契丹的舊俗,狩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并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秋山」。 6、常見的「春水玉」表現為殘忍場面,通常是海東青促天鵝圖。 7、海東青是一種神鳥,又名鷹鶻、吐鷹鶻,主要生長於黑龍江流域。它體小機敏,疾飛如電,勇猛非凡,自古以來深得我國東北各民族的喜愛,有專人進行馴養,用以捕殺大雁及天鵝。 8、秋山玉是表現女真族秋季狩獵,射殺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缽也稱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現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簡、粗、細之分。場面不像春水域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相安無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嘎拉哈玉玩具,也是一種充滿女真民族情趣的玉具。玉嘎哈拉,是女真貴族兒童的玩具,中間有穿孔,可隨身佩帶。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髕骨。類似漢族童子玉墜,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斷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動物之骨,長年佩帶,具兆祥之瑞。 金人常服玉帶為上,庶人禁用玉。金代女真族佩帶玉較為發達,其時稱作「列」,多作腰佩。金代佩飾玉以花鳥紋為主。金代花鳥形玉佩,多作綬帶鳥銜花卉紋。 因「綬」自與「壽」字諧音,故壽帶鳥是福壽的象徵。綬帶鳥銜花卉紋,寓意春光長壽,勃勃生機龜巢荷葉,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壽意類。 金代玉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藝術,不是孤零零的表現一個物體或一件動物;而是花與鳥、龜與荷葉、魚與水草相輔相成,動靜結合,表現出周圍的環境特點,富有生活氣息。 元代 蒙古滅金以前,幾乎沒有琢玉業。滅金後,特別是建立元朝,將首都遷至大都入主中原後,由於受金代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元朝琢玉業得到很大發展。 元朝琢玉業有很大發展,其特點為: 1、接受漢族傳統的愛玉風上,近取金宋、遠法漢唐。 2、繼承宋金傳統琢法技藝。元朝政府網羅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辦手工業生產。 3、沿用宋金玉器傳統題材:花卉紋的延續,螭虎紋的再興,春水玉、秋山玉的進一步世俗化,虎紋是龍子之一,始見西漢,歷代雖有雕琢,但運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紋不僅應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并創造元代的風格。江春水玉逐漸演化為鷹擊天鵝、蘆雁荷藕圖;將秋山玉逐漸衍變為福鹿圖案。其影響一直波及明清。史書記載看,元明清三代,宮廷玉器匠前期得到更大的發展。元代玉帶鉤曲線較為平緩,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朝廷對朝廷用玉倍加重視,一方面為了便於在漢族地區統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蒙古貴族的需要,具體表現有: a、朝廷控制玉料、玉砂,元代玉產地有和闐及匪力沙兩地,官辦玉作坊利用和闐、匪力沙所出玉材輾玉。輾玉砂亦稱「磨玉下水砂」 b、朝廷專設琢玉機構,元代官辦手工業很發達,元朝政府設有許多管理手工業的機構和官辦手工業作坊。元朝的官辦手工業玉作坊,始終以元大都為主,那里有金代的琢玉傳統。另一個設在杭州,因有南宋良好的琢玉基礎。 c、朝廷琢制巨型玉器,由於受玉材及雕琢技藝的限制,中國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瓏著稱,因而常被劃入古玩類,其科學藝術及歷史價值常被研究者忽視。中國玉雕史上,第一件真正的巨型玉雕應為元「瀆山大欲海」(此為金代玉匠雕琢的)。蒙古、元代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愛好。 d、有專門的朝廷用玉,蒙古、元代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處理公文用玉等方面。元代處理公文的玉器要屬國璽及玉押。玉押始於五代,但實物始見於元,元代百官多不能執筆畫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賜方可使用。 元代玉器之藝術特點: 1、玉器形體氣勢較大。 2、雕琢技藝爐火純青。 3、裝飾技巧新潁別致?;ɑ芗y、螭虎紋裝飾應用得非常成功,倭角的處理非常得體。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處理上,硬挺挺的直角,為流動的倭角,剛柔并濟,同時在邊框內外緣刻兩條粗陰線,更使元代玉器的線角顯得十分優美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練。 4、仿古玉在唱主角。元代最明顯的仿古玉實物,要算玉瓶與玉尊,而仿摹的對象或是周代青銅尊,或是早期陶瓷貫耳瓶,為清玉器大量摹青銅器、陶瓷器開了先河。 5、新潁玉器展示風采。元代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鈕外,還有玉帶環、玉帶扣等。 圖文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