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夫,知化一,用運一,其盪然者,生之大端矣。 《莊子·齊物論》: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天地與我并生而不害,而萬事萬物都與我是一體同在。既已渾然一體,還能夠有其他意見嗎?既已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么看法?一演化為二,二再演化為三,自此不斷發展,即便懂得巧妙運用歷法運算的人,都不能計算發展的無限變化,何況我們這些平凡人呢?所以,從虛無產生萬物,以至于從一演化到三生萬物,再從萬物演化為萬物,沒有不可以不適應的,因為這是我們必須順應的自然規律。 釋文: 因此,當認識到萬物的變化都是一體的,并且能夠運用這種變化時,我們才能夠理解生命的真正本質。 天其圓也,活之動於不息。圓其流也,可追之轍莫能見其軌。 《易經?系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陰陽運行變化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稱之為道。若從陰陽變化中悟道,便得到了善。天道賦予人能夠得到善的能力。有仁德的人見此道,便認為是仁,智慧的人體察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日常運用此道,遵循此道,卻不知曉其中深意。所以能悟出此道的君子也很少呀! 釋文: 圓形的天空運行無窮無盡,萬物也永遠不停息,不斷變化。天地運行如流水一樣,雖然可以看到它的運行軌跡,但卻追蹤到它運行的軌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