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子有言:“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降低內心的欲望而保持安靜,天地萬物,連同當事人本身,都會逐漸走向正軌。一個“靜”字,便是順應自然的天地正道。 靜,為什么會顯得如此重要呢?人心過分急躁,就會變得沖動,不理智,從而做出反常之事,終究會害人害己,沒有好結果。 反之,人心安靜,凡事不沖動,也保持一定的理性,不會做出反常之事,那當事人終將渡人渡己,大概率可以得到善果。 越是在躁動不安的年代,這種“靜”的觀念和智慧,就越是缺乏。當下所有的災禍、不幸、痛苦、焦慮、你死我活,都是“人心不靜”導致的。 02 有名人說過:夜色已經如迷霧般籠罩了這個城市,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時刻用力延展自己的生命,喘息著,困惑著,迷茫著,或者繼續忙碌著。 大城市中的每個人,都活成了“陀螺”的模樣,一年到頭也沒有多少停下來休息的時間,他們不知道天空有多藍,萬物有多美,朝陽有多燦爛。 如此人生,持續一年,會變得麻木;持續五年,會失去該有的靈魂;持續十年,整個人會活成行尸走肉的樣子;持續一生,終成悲劇。 沒有人會告訴你,急躁的人生,會讓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人會告訴你,不停下來,將看不到人生最美的風景;也沒有人會告訴你,內心不安,一生不寧。 為什么別人不會告訴你這一切?因為所有人都在內卷、惡性化競爭,甚至透支了身體,迷途的羔羊太多了,又有誰知道出路在哪里呢? 人人都說的話,未必就是對的。人人都做的事,未必就適合自己。人活一世,不該成為他人的模仿者,而應該活成特立獨行的自己。 03 現階段,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出現了內卷的焦慮,大學畢業后的年輕人日忙夜忙,也不知道前途在何方,有家庭的人士不敢停下來,生怕手停口停,連累一家老小。 也就是說,如今的躁動、忙碌、焦慮,不是某個年齡段的人的事,而是每一個年齡段的人都遭遇的大問題。 他們明知道躁動、焦慮不好,為什么不去調整自己的心態?我想,有這3點原因。 首先,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身處其中的普通人,只能加快自己的節奏,不敢停下來,生怕被殘酷的生活淘汰。 其次,所有人都內卷、焦慮、不安,人們都不想成為群體中的異類,導致,這一群人焦慮,那一群人也跟著焦慮,各種不安的情緒傳播得特別快。 第三,現代人普遍缺乏“靜心”的智慧。在他們看來,靜下來,就是比不過動起來。于是乎,他們就在躁動的日子里,越活越不正常。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局內人,基本上都無法認清楚自己。 04 要想提高生活的幸福感,首先就需要讓內心平靜。 趕不上這輛車,也不要急躁,做幾個深呼吸,緩解一下情緒,等下一輛車就好。誰規定,趕不上這輛車,人生就完了? 做不到這件事,也不要自責,做不到就做不到,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盡力而為,那就沒有遺憾了。成敗,交由上天安排就好。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公考編考研考博失敗了,那就接受失敗的現實,要么再戰一場,要么找到其他的出路。人生之路,并非只有獨木橋,還有諸多的康莊大道。 賺不到大錢,只能成為普通人,那就主動接納自己的平凡。賺大錢的人,都是精英,而你我這般蕓蕓眾生,皆是各方面一般的普通人,又何必過分折磨自己呢? ...... 在人生的過程中,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這世上并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而調整心態的本質,就是保持平靜。
05 要想靜下來,需要做到這3點。 首先,接納自己的平凡,接納孩子的平凡,接納父母的平凡。平凡,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承認自己的平凡,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其次,遇到任何的挫折、困難、失敗,都要一笑置之。人生不如意事本就占了十之八九,倘若一直焦慮、急躁,豈不是痛苦一輩子?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第三,要根據自身的節奏,過點屬于自己的小日子。現實的節奏如何,能跟上就跟上,跟不上就算了。別人的節奏如何,那是別人的事,我們也沒必要理會。唯有自己的節奏,我們要重視。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