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發燒不怕,就怕退燒之后遺留的那個咳嗽“尾巴”,沒完沒了,經久不愈,有的甚至要咳嗽好幾個月。肺氣不降,時間長了,“久咳成喘”,咳嗽還會發展到哮喘。 有句話叫:醫生不治喘,治喘會丟臉。初咳在肺,久咳在腎。咳嗽時間長了,肺氣不降,腎不納氣,咳嗽和喘就都來了,喘的嚴重了還會出現“水雞聲”(哮鳴音),治療起來就棘手了。許多人認為咳喘是“小病”,真治起來并非那么簡單。所以,要想不讓咳嗽發展成哮喘,就不能讓咳嗽一直咳下去。 從古到今,治療咳嗽的方子很多,治療咳嗽的中成藥也不少,應該說,這些方藥都不錯,但很多人用了效果并不佳,原因就是不會辯證。 那么,有沒有一個方子可以不用詳細辯證,而且適合各種咳嗽呢? 有位老中醫治療咳嗽經常使用的兩個方子,不是止嗽散,就是金沸草散。并稱,當治療咳嗽百方不效時,可以試試這兩個方子,稍作加減,沒有治不好的咳嗽。 道道試過幾例,個別做了加減,效果確實不錯。用于感冒后遺留的咳嗽,可以作為首選方。有一例,社區醫院說沒有百部就沒有抓,喝了之后效果就不行。百部能治各種咳嗽,少不得。 止嗽散是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記載的一個方子,能治“諸般咳嗽,不分寒熱、外感內傷之因”。程鐘齡已經講得很明白了,所有的咳嗽,不管是寒咳還是熱咳,也不管是外感引起還是內傷引起的咳嗽,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因為是用來制作散劑,各種藥物用量很大。改成現在的湯藥,參考量如下: 桔梗10克、白前12克、百部12克、紫菀12克、陳皮9g、荊芥9克、甘草6克。.水煎服。兒童可用中成藥止嗽顆粒或者止咳寧嗽膠囊。 學中醫的想記住方子,只需背誦7個字:陳梗芥前白草菀。 程鐘齡對方子的效果很自信:“予制此藥普送,只有七味,服者多效。或問:藥極輕微,而取效甚廣,何也?予曰:藥不貴險峻,惟其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普送,在患者中廣泛使用,都有效。 竊以為,古人治學嚴謹,少有誑語。他的意思是,不要少看這個方子只有區區7味藥(對呀,小柴胡湯也是7味藥),藥量也不大,患者使用以后,普遍反映效果不錯。證明這是他的經驗方,是經過無數人驗證過的有效方。所以,他說“苦心揣摩而得也”。 統觀這個方子,除了甘草稍有差別之外,其它6味藥均為降氣止咳化痰之藥,幾乎都是常用藥,沒有一味貴重藥,但是,在止咳的藥方中,能將這幾味藥組合在一起的,還就是程先生所能。 這就有點像張仲景傳世名方小柴胡湯,僅僅七味藥,能使“少陽百病此為宗”,一方打遍天下無敵手。 平常之藥有非常之功。“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邪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入有效歟。”程先生認為,本方屬于溫潤和平之劑,不寒不熱,攻邪而不傷正,能“開鬼門”以逐賊。 有一位老中醫在止嗽散原方基礎上加了三味藥:蘆根20g、杏仁6g、地龍6g。他的理由是,凡是咳嗽已久的人都會存在一定的肺熱。據稱療效神奇,一兩副即可收效。 止嗽散也可以合小柴胡湯。服用方法不可拘泥于一日兩次,可以白天五六次,晚上一兩次,以達到連續起效的作用。 我們一起來看看程先生的藥陣布局。 方中桔梗苦辛微溫,能宣通肺氣,瀉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與甘草相配,名桔梗甘草湯,《金匱要略》中說能治咳而胸滿,肺癰。想想看,肺癰咳吐膿痰那么嚴重都能治,足見這兩味藥搭檔非同尋常。有位中醫愛好者,就用這兩味藥,將在呼吸機上痰聲轆轆的親屬給救下來了。 桔梗這味藥有多厲害?《本經》說桔梗還能“治胸脅痛如刀刺”。咳嗽嚴重了,會有頭裂的感覺,不敢咳。胸悶脹還會出現胸骨痛,這時就要用桔梗。筆者在疫情期間用此二藥泡水喝,治了一些刀片嗓、咳嗽患者,效果甚佳。 《金匱要略》上有個排膿散,只有三味藥,其中就有桔梗(另兩味是枳實、芍藥)。痰也可以理解為膿啊,能把瘡癰的膿排出來,肺里的痰濁不也一樣能排嗎? 這個排膿散的配伍技巧在于枳實和桔梗的配伍,桔梗之升,枳實之降,一升一降,形成一氣周流。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咳嗽胸悶喘息,不就是升降出了問題了嗎?有了這兩味藥,壅滯的胸廓便會豁然開朗。 王清任最知道這兩味藥的玄機,所以,他的活血化瘀,神效無比的血府逐瘀丸就用了桔梗和枳殼(枳殼和枳實是同類藥,只是大小區別而已。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 有個“角藥”也叫胸三藥,由桔梗、枳殼、木香組成,入咳嗽方劑中,可顯著提高療效。治咳就是治氣,氣順了咳嗽就停止了。 荊芥是一味非常溫和的解表祛風藥,無論風熱還是風寒都是風邪,所以風寒風熱都可以用。 白前降肺氣。肺氣不降,上逆就會咳嗽,流鼻涕,打噴嚏。降肺氣,可以把把肺里的邪氣痰濁下移到大腸小腸,通過二便排出去。如果二便不通暢,這些邪氣都會返流到肺里。就像馬桶堵了,濁水上溢一個道理。堵塞的馬桶一通,所有的濁水立刻排出去了。白前能夠一路下行,所向披靡,阻擋肺氣下行的痰濕見到了白前就會很快消散。若見咳喘,伴有大便不通,一定要通便,可適當加麻仁、芒硝或大黃。凡病必察其下,這個“下”就是大小便,尤其兒童、老人更應注意。否則,事倍功半。 百部甘苦微溫,能潤肺,治肺熱咳嗆。這味藥,不管是寒咳還是熱咳,都可以用,尤其對久咳有良效。凡咳嗽不能少了百部這味藥,俗稱能治百種咳嗽。 百部與白前是一對天然止咳藥,有西藥止咳藥的效果,卻無西藥止咳藥的副作用。無論什么樣的咳嗽這兩味藥都可以加上。百部還是治療百日咳的專藥。咳嗽都一百天了,還得用百部,久咳能離得了它嗎? 《千金方》中有兩個治療新久咳嗽的百部丸,主藥用的都是百部和紫菀。 紫菀辛溫潤肺,苦溫下氣,消痰止渴,治寒熱結氣,咳逆上氣。《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從功效看,和當歸有點類似,當歸在《本經》中也有“主咳逆上氣”的功效。紫菀配百部,屬于強強聯合,功效相得益彰。 紫菀于咳喘有搗穴犁庭之能。“肺金窒塞,無論為寒為火,皆有非此不開之勢。” 《本草圖經》中紫菀治久咳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姜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后、欲臥各一服。 山西有一位名醫治療咳嗽,最喜歡用的方子就是小柴胡湯加紫菀,療效非凡。筆者用于感冒后期咳嗽,療效果然。 “紫苑百部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紫菀是治咳嗽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陳皮止逆降氣,導滯消痰。甘草炒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挑百藥和中而解諸毒。 以上七味藥的組成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苦不過寒,辛不過熱,既有辛甘為開,又有甘苦而降的功能。和衷共濟,以降氣為主,是以得治肺之要訣。用治咳嗽,焉有不效之理? 咳嗽一證,外感居多;外感咳嗽,風寒居多。這個方子治什么樣的咳嗽呢?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臨床最常見。感冒初起只有咳嗽沒有別的癥狀,或者感冒之后遺留的咳嗽。有些孩子感冒輸液之后,都會留下一個咳嗽的尾巴,可以用止嗽散。止嗽散也可以治肺痿咳嗽,像那些煙不離手的“老煙槍”可以每月吃幾副,加點沙參麥冬之類。 止嗽散為治療風邪犯肺之咳嗽的常用方劑。凡臨床上出現以咳嗽咽癢、咳痰不爽、發熱微惡風,苔薄白等為主要癥狀者均可使用。 《內經》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臨證適當進行加減可治各種咳嗽。 若風寒初起之發熱咳嗽鼻塞,可加入荊芥、防風、蘇葉、生姜。 若咳嗽痰多粘稠,可加入半夏、前胡、桑白皮。 干咳無痰者,去荊芥、陳皮,加蘆根50g以上。 咽癢加僵蠶、蟬蛻、荊芥。 如果咳嗽伴有晚上發熱,加小柴胡湯。 有痰咳不出來,又很想咳出來,加瓜蔞仁或者全瓜蔞。加瓜蔞仁大便排得快,加全瓜蔞痰咳得干凈。 咳嗽導致聲音沙啞加北沙參。 痰熱咳嗽加桑葉、貝母。 陰虛咳嗽加玄參、麥冬。 外感發熱咳喘加麻黃、杏仁、甘草(三拗湯)。 郭永來先生在止嗽散原方基礎上,加蘆根20克、杏仁6克、地龍6克、代赭石15克、白芍10克。治療咳嗽,常一劑知,二劑愈。 如果你實在不會加減,就按照止嗽散原方使用,效果也不錯。 不喜歡喝湯藥的可以用中成藥止嗽口服液,服用時適當加量。 咳嗽是標,其本在脾。把咳嗽止住了,這僅僅是治標。后期要補脾以生肺金。以后就不會輕易感冒了。流感病毒不是化學毒,在傳播期間,有的人不會被傳染,主要是免疫力抵抗力強。被傳染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脾胃虛寒導致肺氣不足,沒有抗邪的能力。所以,平時只要把脾胃虛寒清除,肺才會通過脾胃的滋養而有足夠的抵抗力。參見:感冒肺炎咳嗽喘,根源脾虛和胃寒,快速提高免疫力的無上良方,讓你肺不虛百毒不侵,身強體健。復制鏈接在瀏覽器中打開https://mp.weixin.qq.com/s/c3GvwC8lp64u3YRsWPn55Q 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叮囑:“散后肺虛,即用五味異功散,補脾土以生肺金”。 治療咳嗽,要像治療偏頭痛第一時間想到散偏湯那樣,首先想到止嗽散。學會了止嗽散的用法,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咳嗽,只要會辯證,即便是遇到看起來很棘手的肺結節、肺癌,你都是有辦法。 治療咳嗽還有一個好方子,名叫金沸草散。 這個方子沒有止嗽散名氣大,但是效果也是一流的。 旋覆花、麻黃(去節)、前胡(去蘆)各七分、荊芥一錢、甘草(炒)、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赤芍藥各五分,生姜三片,棗一枚。 此方對咳嗽、咽喉發癢,極效。陳修園《醫學從眾錄》中說:“輕則六安煎,重則金沸草散”。 《內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咳嗽怎么來的?本身體質虛寒又喝冷飲吃涼東西導致肺受寒了。如果是肺受風寒引起的咳嗽,不論新久,無論表里寒熱虛實,均可用本方加減。 這個方子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的旋復花湯,又在《和劑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礎上添加了杏仁、茯苓、五味子。 四川名醫江爾遜則在《局方》和《三因方》的基礎上,取長補短,綜合出一個更為有效的方子: 旋復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5g,蘇葉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水煎服。(參考量) 喝的時候要慢慢喝,分次喝,因為容易引起嘔吐。 功效:疏風散寒、宣肅肺氣。 方中旋復花是主藥。在所有的花類藥物中,多是輕清走上,旋復花能升能降。“諸花主浮,惟旋復花獨降。”降什么?降上逆之肺氣。又能將肺里的痰濕瘀濁降到大腸排出。《本經逢原》:“旋覆花升而能降,肺與大腸藥也。其功在于開結下氣,行水消痰……”
《醫林纂要》:“凡痰飲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泄之。”一位國醫大師說:一切痰氣交阻而有上逆之證者,均可作為要藥。 全方十一味藥,前三味是主藥,有統領之力。芍藥配甘草為張仲景之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能滋養肺津,宣降肺氣。 此方為合方,包含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二陳湯,又有止嗽散(桔梗、陳皮、荊芥、甘草)、杏蘇散(杏仁、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橘皮、甘草)和桔梗散(桔梗、甘草)的影子。對治咳嗽頑癥,四方共濟,有“三英戰呂布”之概。 同時,也進一步佐證了止嗽散的名不虛傳。 臨床應用時,根據患者癥狀進行加減,可治各種咳喘。 喉癢咳痰不爽,像燥咳實際不是,可加桔梗; 風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桑菊飲; 痰多而清稀,合二陳湯; 痰黃夾熱,加黃芩,或合瀉白散; 兼喘,合三拗湯; 痰壅氣促,上盛下虛,去荊芥、前胡,合蘇子降氣湯; 乍寒乍熱,加柴胡、黃芩(小柴胡湯); 高熱氣喘,加麻黃、生石膏(麻杏石甘湯); 發熱咽痛,加銀花、連翹、射干(銀翹散); 痰多稠黏,去荊芥、前胡,加浙貝母、瓜蔞仁(貝母瓜蔞散); 哮喘痰鳴,加蘇子、葶藶子(葶藶大棗瀉肺湯); 發熱惡風、自汗,加桂枝、厚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久咳不止,無明顯外證,加紫菀、百部、枇杷葉(止嗽散); 體虛易感冒,加黃芪、白術、防風(玉屏風散); 脾虛食少或便溏,加黨參、白術(六君子湯); 痰涎清稀,頭眩,心下滿,加桂枝、白術(苓桂術甘湯)。 江老對此方倍加珍愛,臨床用之,效如桴鼓。據稱,有的病人咳嗽纏綿2~3月,幾乎遍用中西藥不效,服本方數劑而安。以致病人間輾轉傳抄本方,竟亦有依樣畫葫蘆而霍然痊愈者。和止嗽散一樣,不用辯證,照原方使用也能收效。 |
|
來自: 新用戶6941ljlj > 《咳嗽感冒發熱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