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讀歷史有什么意義嗎? 如果你在知乎上問這個問題,馬上可以看到“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或者“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之類的回答。 也八成會有人說毛主席把《資治通鑒》讀了十七遍之類的。 但實際上我們普通人就算把《通鑒》讀十八遍可能在智謀心計上也玩不過一個村支書。
我只是看起像個憨娃 一普通人讀歷史首先要明白 ,不要妄圖從史書中獲得別人所不能窺見的“成功秘笈”、感悟出什么通天智慧,然后掩卷出廬,一劍出而天下伏服,那是玄幻小說、神魔漫畫里的情節好不好。不然這個世界早就被歷史系的教授們把持了好不好? 最起碼的,如果《資治通鑒》真的有那么厲害,那么作為編撰人的司馬光理所應當就應該是神一樣的人了,但實際上呢?司馬光被新黨壓制到只能去編《資治通鑒》了,你看,矛盾就出現了:如果《資治通鑒》真的有那么厲害,司馬光就不會去編《資治通鑒》這本書了。 我以上的推論未必嚴謹,但大致意思是不錯的。 小姐姐不是因為用了歐萊雅就變美了,而是她長得美出了名人家才找她代言。
教員讀《資治通鑒》十七遍,只能說明他本人比較喜歡《資治通鑒》,并非讀了十七遍《資治通鑒》就可以成為教員。李密牛角掛《漢書》也只能說明他那段時間比較喜歡讀《漢書》,并不是你騎牛看《漢書》就可以像他一樣當帶頭大哥,當然,你要真是騎蘭博基尼那種牛掛《漢書》也是比較牛逼的。 二丟掉幻想后,對于普通人來講,我覺得讀史非常有用的一點就是—— 開闊眼界和心胸。 讀過歷史(我說的歷史不是狹義的中國二十六史包含的那些東西,還有世界史、人類史、地球史、宇宙史等)后,當我們再帶著已閱過千萬年過往世事的眼界,用“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心胸去看當下的現世生活,心態會有極大的轉變。 我們的心會變得愈加平和。 當我們遭遇痛苦時,我們不妨把這痛苦放到歷史中去看時,會發現這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高考失利了,很痛苦吧,那你可以看看唐伯虎,唐伯虎有天縱之才卻卷入莫名的舞弊案中而永世不再被錄用,但他依然做出了青史留名的成績,我們至少還可以復讀呢,和他比,我們那點痛苦似乎也算不上什么了。 當志得意滿之時,也不妨把我們的那點小成就放到歷史中去看。這時我們會發現什么?我們沒有什么可值得驕傲的,我們那點可憐的成績放在歷史長河里連個泡沫都算不上呢。再看看那些帝王將相、萬間宮闕尚且都是轉瞬即逝,我們還有什么好牛逼的呢?如此,我們便能戒驕,戒驕才能不躁,不躁的人可以少摔許多跟頭,少吃許多苦頭。 當別人成功得意時,你又有什么好羨慕的呢?人家買彩票中了2.2億,有必要眼紅嗎?想想劉賀,還被皇帝的至尊寶座砸中了呢!再有錢,能比得上石崇嗎,比得上嚴嵩和珅嗎?歷史已經一次次證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原本難辨,又何須執著呢? 記得《三體》中有句話: “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更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更慢的。”
同樣,在歷史中,你再慘都有比你更慘的,你再牛逼也有比你更牛逼的。 錢鐘書說“目光放遠,萬事皆悲”,其實我覺得可以換一種不那么悲觀的說法,叫“目光放遠,萬事皆小”。 當我們把生活中的雞飛狗跳放到無限長的時光標尺上時,啊,原來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唉,我居然為了芝麻大點的事郁悶了好幾天。 真的,讀過歷史后,你就會發現人生真的是“除死無大事”。縱他萬丈波瀾涌起,我自穩如老狗:你不會再輕易被情緒所左右。 最重要的是,無論你的境遇有多糟糕,你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一個人,那個人的境遇和你一樣糟或者更甚,但他依然在糟糕的境遇中把生活過成了一朵花,他勇敢地選擇詩意地棲居逆境之中。 你可以以他為師,以他為友,這是真正的“神交”、“忘年交”,這可以讓你真正的不再孤獨。 |
|
來自: 新用戶85765794 > 《治亂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