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慶祥系江蘇省太倉市名中醫、吳門醫派“尢氏針灸”第五代傳承人,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長運用針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風后遺癥、面癱、婦科病等。現將其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經驗分享如下。 針刺處方:雙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太沖穴;患側外關穴、內關穴、環跳穴、陽陵泉穴、懸鐘穴;大椎穴、百會穴、印堂穴。 加減運用:頭暈目眩者加肝俞穴、腎俞穴;面癱者加患側迎香穴、下穴關、地倉穴、頰車穴;抑郁者加四神聰穴、神門穴;手指攣急者加八邪穴;二便失禁者加關元穴、秩邊穴、次髎穴;認知障礙者加四神聰穴、神庭穴、本神穴等;肩痛者加肩髃穴、肩髎穴;吞咽障礙者加廉泉穴、金津穴、玉液穴;失語者加廉泉穴、啞門穴等。 治法:平衡陰陽,通調氣血。 主治:中風后偏癱。 操作:四肢穴位先針健側,再針患側。曲池穴采用疏通手法,針感傳至食指有麻電感為宜;足三里穴運用調補手法,針感至足背或足大趾有麻電感為宜;以垂直稍偏向下方針刺陽陵泉穴,針尖對足三里,針感放散至足外踝為宜;針刺環跳穴需側臥位,使針感徐徐向下肢遠端放散視為得氣。余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為度。患側針刺曲池穴和合谷穴、足三里穴和太沖穴兩組穴位,得氣后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中度刺激,以上臂和小腿出現微顫為度。留針30分鐘,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按中風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起病較急、病情發展迅速、病情復雜,臨床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可造成患者以肢體功能障礙為主的偏癱。中醫認為,中風偏癱屬于“痿痹”“偏枯”等范疇。本病的病因病機多由于患者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加之勞倦內傷、情志、飲食等所致瘀血內阻、痰熱內結于體,導致腦部脈絡閉阻或腦血溢出脈外。 本方中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為手足陽明經穴,陽明經多氣多血,有“治痿獨取陽明”之義;三陰交穴與足三里穴相配,一陰一陽,調補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太沖穴與合谷穴合稱四關穴,兩穴配伍,上下相濟,氣血雙補,平衡陰陽;環跳穴通足太陽和足少陽兩經,是治療中風偏癱要穴,《標幽賦》云“中風環跳而宜刺”;大椎穴屬督脈,《針灸甲乙經》曰:“大椎,三陽、督脈之會。”針刺大椎可振奮全身陽氣,對全身陽經氣血有滲灌和調節的作用;百會穴為手足三陽、足厥陰、督脈交匯之處,針刺可令全身氣血調達;印堂穴位于任脈和督脈交匯附近,可以起到平衡陰陽之效;外關穴、內關穴、懸鐘穴屬肢體局部取穴,可疏通局部氣穴;陽陵泉為筋之會,為治下肢麻木不遂的要穴。鮑慶祥認為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在于平衡全身陰陽、通調經絡氣血。如《靈樞·根結》指出“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另外,鮑慶祥治療中風偏癱注重針刺手法,強調“以通為補”,故而要求主要穴位要達到特殊針感。在針刺順序上要先針健側,再針患側,先針無病手足,促使氣血循環后再取患側,以達引導左右氣血平衡的目的。元代針灸專著《磐石金直刺秘傳》中亦有類似記載:“中風半身不遂……先于無病手足針,宜補不宜瀉;次針其有病足手,宜瀉不宜補。”諸穴合用,共奏平衡陰陽、通調氣血之效。(肖福君 江蘇省太倉市金浪衛生院 偶鷹飛 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