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看透張仲景之“三陰下利” 《傷寒論》“三陰病”背后之生理, 太陰升清降濁, 少陰賴陽傳陰, 厥陰藏陰生陽。 若一環(huán)有損 則三陰病生。 其最常見之征,即是下利。 堪稱《傷寒論》三陰篇之第一征兆。 仲景于“下利”所述, 概,如下: 1)從脈況肢溫,看陰陽合和。 太陰下利,脈浮緩,手足溫, 雖暴煩下利,必自止。 少陰下利,脈緊轉(zhuǎn)緩,手足溫, 里煩下利,必自愈。 厥陰下利,脈沉遲,面赤身微熱, 必郁冒,汗出而解。 2)從口渴與否,看陰之分布。 下利,口渴與否。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 臟有寒,服四逆輩。 自利而渴,屬少陰。 心煩,但欲寐,虛故。 下利,欲飲水,厥陰。 有熱故,白頭翁湯。 3)從煩與燥,看陽之狀況。 少陰病,利不止,厥逆無脈 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榷鴩I渴, 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若燥,甚至譫語, 是陰陽將絕,預后不佳。 少陰病,自利,復煩躁不得臥眠,死。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4)從腹痛,看陰陽順接。 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少陰腹痛,下利,惡寒,小便不利, 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里寒外熱,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反面赤。腹痛。通脈四逆湯。 四逆,腹痛,泄利下重, 四逆散。 心下痛,口干,下利清水, 急下,大承氣湯。 腹內(nèi)拒急,四肢冷痛,惡寒 四逆湯。 由上可見, 病之所生,皆在陰陽。 善診者,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 我看《傷寒論》一文, 通篇皆是“陰陽”。 含生 癸卯臘月初七 大明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