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在經絡系統中,神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樞紐。發明腹針的薄智云教授就提出了以神闕穴為中心的腹部先天經絡系統理論。因此臍部給藥對于各種內科雜病的治療有很大的發掘潛力,文中僅舉例了四個驗案,但敷臍療法的作用遠不止于此,期待大家反饋更多的實踐經驗。(導讀/依伊) 作者/張玉琴、張留生、柴紅燕 敷臍療法,系根據經絡學說,將藥物置于臍內,使藥力隨氣血運行而直達病所,不僅給藥方便,無痛苦,易為患者接受,且見效迅速。筆者近年來將此法廣泛運用于內科雜病療效頗佳。現擇其要輯錄如下,以饗同道。 1 香柏散外敷治療哮喘 用法:上四味藥共為極細末備用,每晚臨臥,將藥末1g撒于臍內,外以傷濕止痛膏固定。24h換藥一次,5日為一療程。輕者3日即效,重者7日可愈。 例1 王某,女,16歲,高中學生,1991年10月8日就診。 患支氣管哮喘7年,屢經中西藥治療,時發時止,每遇陰雨天氣或感冒時加重。 刻診:形體羸弱,喉有鳴聲,時吐痰涎。舌質淡,苔白而膩,面色萎黃不華,脈細滑。 治如上法。5日哮喘大輕,10日痊愈。 2 樂口靈外敷治療口腔潰瘍 用法:前三味藥研為極細末,入冰片再研勻,裝瓶內備用。于每晚臨臥前,將該藥末1g撒于臍內,外敷傷濕止痛膏,每日換藥1次。用藥期內忌食辛辣之物。 例2 張某,女,42歲,工程師,1994年6月15日就診。 自述:口腔潰瘍已2年,輕則舌尖糜爛,重則舌邊、舌尖、上下唇內及口腔左右散在性糜爛,疼痛難忍,茶飯難進。西藥多次服用皆不效。言之口中有涎液流出,并呈痛苦貌。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口腔多處潰瘍。 藥后4日復診,舌質正常,諸潰瘍面漸縮,6日病愈。 3 熱毒清外敷治療無名高熱 用法:后3味,粉碎,過100目細籮,加入羚羊角粉,研末,裝瓶內,密封。于每日子夜時分取藥1g置臍內,外以傷濕止痛膏固定,1日更換1次。 例3 薛某,男,28歲,煤礦工人,1992年7月5日就診。 2日前不明原因發熱,體溫波動于39-40.2℃之間,周身汗出,關節困痛。 曾在某省級醫院化驗血常規及血沉均正常,X線拍片,心肺無異常發現。肌注、靜滴氨芐青霉毒,體溫均不降。又赴某市級醫院住院15天,治而不效。家人及患者頗焦慮,遂來院求診。 證見舌質紅,少苔,脈洪數,面紅氣促。 如法治之,3日后體溫降至37.8℃,不復汗出,7日告痊。 4 胃痛舒外敷治療胃痛 用法:上6味藥研為極細末,每日卯時以0.7g敷于臍內,外以傷濕止痛膏固定,至申時換藥1次。輕者2次見效,重者6次即愈。 例4 游某,女,51歲,中學,臺灣人,回內陸探親,中學教師,1993年9日7日就診。 自訴:3年前于友人家中赴宴,當夜胃脘脹悶疼痛,惡心嘔吐,求治于西醫,以解痙止痛之品治之而愈。嗣后每遇情志不舒,或進生冷之物,痼疾必發。昨日午餐后突感胃脘疼痛,自服顛茄片,不效。 診見:舌質略紅,苔薄少,脈沉緩,胃脘拒按,腹脹如鼓。 急予上藥治之,自午時至戍時,其痛即減。3日后登門告曰:“胃痛已愈,且試進冷食,亦不覺痛。” 肚臍名神闕穴,又名氣舍。五臟之動氣發于臍之上下左右,足陽明與沖脈皆挾臍而行,督脈貫其中央,任脈通肺以系臍部,因此臍部與十二經絡,奇經八脈有著密切關系。 運用敷臍療法,將藥物敷于神闕穴,通過氣血運行,經絡的聯通,將藥性帶到全身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故效果顯著。 |
|